APP下载

引入生活化资源 创新探究式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思路

2022-12-05江苏省沭阳县南湖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江苏省沭阳县南湖小学 臧 艳

道德与法治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道德领域的知识、法律层面上的要点等都是需要学习和关注的重点。在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架构中,道德与法治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学科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核心素养以及法律素养,为小学生的“成人”打下基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对小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数学、语文等基础性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认知,这样才能称之为是一个“健全”的人。创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每一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活动未免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过度单一、枯燥,这也是很多小学生对该学科兴趣不强的一个关键原因。为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基于“生活化资源的引入”和“探究式方法的创新”两个维度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思考,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能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可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一、基础理论概述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走进陶行知,以“教育生活化”为主要出发点,为语文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塑造提出一些见解和主张。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让人如何生活,掌握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活学活用,在学习中改变生活,即教育为生活服务。既然教育是为生活服务,所以生活就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改变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即教育与生活同时存在,生活离不开教育。而让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把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激发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应该融为一体、高度衔接的。生活要为教育服务,教育最终也要回归生活。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优化和创新,随着教学方法的日益多元,探究式教学法所包含的内容和要素也更丰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合作教学法、新媒体教学方法等。当然,通过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调研分析以后也可以得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是某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的独立应用,其更倡导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与渗透。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预期的教学目标得到最终的实现。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分析

(一)以生活资源的导入和渗透为推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人员都会发现:教材的科学性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薄薄的课本中基本上都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承载的延伸性的资源和要素并不是十分丰富。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加速,学生对思维延伸、眼界开阔的需求也变得更为紧迫。很显然,如果教师过度地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度地依赖课本教材,将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上的知识而言也是十分不利的。为此,积极地进行生活资源的导入和渗透,为学生的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指引,这才是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实际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资源,教师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基本来看,其方向主要有如下两种:其一,以课本教材中的内容为指引,进行一些生活资源的收集和采撷;其二,进行“生活化”教学资源专门板块的构建和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就是说,可以分别采取“融入性”和“独立性”两种方式进行生活资源的安排和渗透。当然,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各有差异的。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教材中有“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个单元。“家”,是每个小学生生活的地方,也是每个小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学生虽然对“家”再熟悉不过,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活动可能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因此,在“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节课程正式实施开展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预习作业: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从自身感兴趣的或者是关注的事物层面上出发,对家的“温暖”的表现进行一些素材的积累和收集,学生可以将这些“温暖的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也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呈现,或者是可以以情境短剧的方式呈现等。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的营造,也可以让学生关注到自己未曾关注到的“家的温暖之处”,自然也就可以为学生眼界的开阔和思维的拓展打下基础。或是,教师可以采取“独立性”的生活资源的导入和渗透方式来进行教学组织安排。例如,可以专门设计一场“红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去收集所见的红色资源;再如,可以进行一场以“劳动我最行”或者是“我是交通规则践行者”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毕竟这些教育主题都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

(二)以合作教学方式的引入为推手,注重创新课堂的创设

对很多小学教师而言,合作教学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也会经常设计一些合作交流、合作讨论、学习分享的机会和空间。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必须清晰地认知到:合作教学并非一种十分简单的交流活动和分享活动,同时还需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探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只是在一种互相交流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乐趣,但是却没有实现自身问题处理能力的提升和增强,那么这种合作教学方式就不能被定义成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延长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或者是专门设计一场“合作交流学习课程”等。通过更开放的环境的创设,也可以让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主人翁”的乐趣。同样是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为例,在“安全护我成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完全地实现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讨论机会,毕竟对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安全”是一个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关联程度比较密切的话题。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进行前期的课程导入之后,让学生针对“安全”的环境、“安全”与“保护”的实现路径等进行自己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可以专门创设一个贴合学生实际的情景,例如,“交通情景”“用火用电”情节等,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此来表现“安全”的关注要点等。通过这种高度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引入和呈现,自然也就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确保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方式的渗透、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凸显,这些都是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高度契合的。

(三)以新媒体教学的实施为推手,关注丰富资源的引入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让新媒体教学成了一种比较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也经常会借助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来向学生呈现一些新元素和新知识。但是笔者在这里想要分析的内容是,新媒体的应用也会是彰显教师智慧的一个途径:过度地奉行“拿来主义”,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剪辑能力等,通过丰富资源的引入来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加灵活。在这里,笔者主要想分析“生活化教学+新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和生活化教学是脱不开干系的,新媒体的突出价值作用就是可以让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变得更饱满、充盈。例如,在我国文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的宏观环境下,“家国情怀”已经成了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核心内容。在“家国情怀”的支撑下,可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家国”,既包含“家乡”,也包含“祖国”。为此,在家乡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收集和家乡相互关联的一些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之后,可以借助于静态图片或者是动态视频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延伸和发散。如此一来,也就充分实现了“生活化教学+新媒体教学”的探究式课堂新环境。当然,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很多资源和素材都是要借助于新媒体来实现延伸和丰富的。教师要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价值作用的发挥,这也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关键手段和主要渠道。

(四)以适时地点拨和引导为推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想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教师就要成为学生身边的真正的“导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启发作用和引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和积极引导也可以让学生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身边更多的事物,挖掘其中所蕴涵的更深刻的道理,为此说,如何实现教师主体的“引导活动”和学生主体的“探究活动”的整合对接,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适当的点拨是根本。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给予的指导和点拨过多,就会让学生逐渐产生一种惰性,过度依赖于教师的“知识投喂”;如果教师的点拨过少,反而会让学生面对新知识无从下手、无法高效学习。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教材中的“我学习,我快乐”中,教师可以根据“战胜困难更快乐”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战胜困难的经历。很多学生都会被既定的案例或者是情境所局限,其面临的困难大多是“学习中的难题拦路虎”“生字拦路虎”等。学生针对学习中的困境和不足进行分析和阐述,这一种好现象,也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困境的破解方式。但是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被打开,如果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上,教师就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学习交流中的困境”等多个层面出发进行思考和组织,这也可以规避学生思维过度局限。在实际的教学引导和教学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应该确保“引中有探、探中有引”的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地控制引导的“度”,不能过于偏激,要采取步步深入的方式让学生的答题结果和正确答案的契合度更高,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延伸。这也就意味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推动和实施的过程中,在探究式教学方式导入和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兴趣喜好等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式教学内容的安排。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的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要做到积极创新,为广大的学生群体创造一个更灵活、更丰富、更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才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所在。“生活化资源的引入”和“探究式方法的创新”,这两个要点已经成功地引起了很多小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将这些新元素导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是一个十分良好的教学改进路径,无论是生活资源的导入还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而言,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情况、基础能力情况进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