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实践

2022-12-04贵州民族大学邝萍

大众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育人

文 | 贵州民族大学 邝萍

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建设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必须正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总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既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跨语言、跨文化人才,又能肩负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就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做一些探讨。

1.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在(非思政)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文学导论)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课程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理念,如何将思政课程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这些问题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行英语课程思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综合训练,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听说技能,提高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传播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

2.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这个网络发达,信息混杂,价值多元的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需要正确的引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师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语言知识点的讲授,更侧重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加上课时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政教育的缺失。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选自英美国家的小说文选、报刊评论等,其中大量关于欧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文章,教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元素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受到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隐形输入,导致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缺失。语言既是传播知识的工具,又是传承文化价值的载体。因此,语言学习不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技能,也是在学习语言所承载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甚至思维方式。所以语言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英语视听说课程中所使用的每一个音视频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中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健康人格等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3.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思政实践

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学制长、学时多的特点。在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英语课程覆盖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所有专业,是推行课程思政的有效平台。本课程紧扣“立德树人”,将思政育人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化育人功能,优化课程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思政育人的理念相结合。

3.1 教学目标凸显思政特点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师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尝试大学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具体方法。大学教育必须有大视野,应该超越具体知识,从更大的知识结构,时空构架来思考教学。对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应该围绕“挖掘思政元素、强化外语优势、拓展国际视野、抒发家国情怀”的方针,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构建模式。听说课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听得懂英文广播新闻、日常会话、英文篇章,还要求学生说得出,能用英语说出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英文传递的各种信息,而是从中国主流意识价值观的立场,辩证客观地分析各种外文资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传递中国声音,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3.2 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完善课程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师需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宗旨,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努力找好结合点,既要处处体现思政,又不刻意强调思政。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兴趣点,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努力发掘思政元素,优化课内外教学活动设计,适当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经典思想等,将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要融入新时代中国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很多伟大的成就,比如:“中国高铁建设”“中国桥梁建设”“节能与新能源交通工具”“中国的超级计算和先进的煤炭科技”等等,这些成就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导入这些中国元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现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突破和创新

首先,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课前线上发布学习资源,分配自学任务,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个人任务或者合作完成小组任务。课中,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现学习内容的展示。课后,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进行语言的综合操练。通过翻转课堂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课前主动自学,课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讨论,在实践中学,将所学所感内化于心。以《新世界交互英语视听说》(第1册)Unit 3 Sports为例,单元知识点是学生掌握克服困难、体育方面的词汇;文化背景是奥运精神;思政元素是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具体教学素材和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词汇,完成听力练习;了解主人公的故事;观看申奥短片和运动员勇于挑战的视频。课上,学生复述主人公的故事,讨论他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中国奥运健儿勇于拼搏的精神。课后,学生录制视频,介绍中国优秀体育运动员,然后发布在学习平台上,教师点评,选出优秀作业,下次课对此次产出任务进行反馈总结。混合式教学将课堂延伸至线上,鼓励学生在线上讨论和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此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组织骨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朗诵、英语主题沙龙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断夯实语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其次,使用讯飞口语训练平台资源展开教学,将英语新闻、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思政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新闻热点等。英语新闻话题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新闻听力的练习,学生不仅能了解时事资讯,又能学习到新鲜的热点词汇。选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新闻或热点话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产生话题共鸣。

3.4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思政具体实践

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的语言教学功能,更加在于英语语言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体系。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应该只局限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的表层结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有机植入中国元素,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在教学中以“融通”为核心,形成“跨”文化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把握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共同点和差异性,能始终贯穿交流和互鉴的观念。以下是几项实践案例:

案例1:对于耶鲁大学入学演讲的解析,从青年人应当为成为世界公民做准备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入名人讲话,引导学生思考公民意识的内涵以及责任和义务,了解“世界公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鼓励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案例2:根据一些爱国热点新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布置学生用英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留下演讲任务,以此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类似的热点资源很多,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在课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让课程思政与英语学习更好地联系起来。

案例3:学生在观看《新世界交互英语视听说》(第二版)教材中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录制的视频资源时,就“Survival(幸存)”、“Innovation(创新)”等单元主题,在讨论全球须共同应对的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引入中国智慧提供的“绿水青山”之道;谈到科技创新话题,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现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中国文化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唤醒了他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3.5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初步成效

该课程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英语课作为综合素养课,是隐性育人,是润物细无声,但是笔者在课堂上看到了这种隐性育人的效果,看到了学生积极的正能量。在课堂的演讲汇报上,有的学生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抗疫政策有不同的言论和声音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了在面对谣言时应该如何分辨,如何处理,他们坚信中国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一定能打赢防疫这场战斗。在听说课上,学生用英文介绍传播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肴,介绍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笔者所在的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更是乐于分享本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学生课堂上各种民俗活动的展示与介绍,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有的学生介绍中国古诗词,介绍中国书法,介绍自己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和见闻,用英文把中华优秀文化传向世界。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讨论是否应该出国留学这一话题时,比较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并且能够分析中西方教育差异表象下的文化根源,以及中西教育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他们学会了用大视角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用英语来表达思想,交流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4.结语

作为一门外语课,英语听说课程没有专门针对思政元素的教材,音视频资源也有限,需要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深挖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将身边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将传统的教师讲授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将传统的理论讲授转换为润物无声的思想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