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古典时光奥秘 汲取节气歌赋精髓
——古人二十四节气诗词歌赋赏析汇编

2022-12-03蒲占新

群文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首诗诗人

蒲占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古人中一些善思的儒学者对这一感受显得尤为深刻。他们将节气作为创作元素之一,融入在了诗文之中,从而使作品显得更生动鲜活,更富有生活情趣,更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尤其是节气对诗文创作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节气是诗文创作的主要触媒之一,它引发了文人对生产、生活、生命等的不懈思考和完美阐释。

所以在节气对诗文的深远影响下,文人们创作出呈现着有不同文人特质的诗文,谱写出了一曲曲脍炙人口的跨越时空的华章。

一、立春

立春日郊行

【南宋】范成大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立春之日,诗人漫步于郊外,眼前一派春天景象,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醅,没有经过过滤的酒;醅面,指浮醅。古时候酿酒时,酒面漂浮着浅碧色的浓汁浮沫,这是酒的精醇所至,称作“浮醅”。这里是形容绿色的春水。

二、雨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一首,以写景为主,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一直广为流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其中“呈”字表示恭敬地送给。这首诗的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天街,东都洛阳城“定鼎门大街”,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宽阔,路边杨柳扶疏,间植桃、李、石榴,中间为三条道,居中为“御道”,两侧有水渠和平民道。“天街”对应天上的“天街”星座。酥: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最后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是,正是;绝胜,远远超过;皇都,洛阳城(唐朝东都),神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景色。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特别是用“润如酥”来形容春雨,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但是作者却另辟蹊径取早春咏叹,以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更别出新意,不随波逐流。

三、惊蛰

拟古·仲春遘时雨

【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仲春,就是阴历二月,为春季之中;遘,遇;时雨,应时的雨,使草木滋生;东隅,东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仲春二月,逢上了及时雨;第一声春雷,亦从东方响起——春天又从东方回来了。“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众蛰,指冬眠的虫类;潜,藏;骇,惊;舒,展。这两句是说众类冬眠之蛰虫,暗中皆被春雷惊醒,沾了春雨的草木,枝枝叶叶纵横舒展。“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翩翩,鸟飞轻快的样子。这句和下句是说一双刚刚到来的燕子,成双成对地翩翩飞进我的屋里。“翩翩”“双双”,两组叠字分别居于句首,活泼泼地,直是状出燕子之神态。“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先巢,故巢;故,仍旧;相将,相与、相偕;旧居,指故巢。这两句是说先前的巢仍然存在,它们相与回到原处。“先巢”“旧居”,皆指旧有之燕巢。“相将”即相偕。梁上旧巢依然还在,这双燕子一下子便寻到了旧巢,飞了进去,住了下来。原来,这双燕子是诗人家的老朋友呢。曰“相将”,曰“旧居”,诗人说得非常亲切,这已经是拟人口吻。燕子之能认取旧巢,这件寻常小事,深深触动了诗人之别样情怀。他情不自禁地问那燕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这两句是说自从分别以来,门庭一天天地荒芜了。匪,即非;我心匪石。我长期隐居的意志坚定不移,不知你的心情如何?此句下笔力度有如壁立千仞,实托喻了诗人坚贞不渝之品节。“君情定何如”作为结语,则极富风趣,余味无穷。诗人与燕子之对话,十分风趣、幽默。在这份风趣、幽默之中,却蕴藏着一种极严肃的人生态度,极坚卓的品节。这是诗歌史上一篇别开生面的优秀作品。

四、春分

仲春郊外

【唐】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这首诗由题可知是描写了春分时节郊外的一片大好风光。开篇两句“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寥寥数笔勾画出了一幅美妙的郊区风景:一条杨柳舞动,柳絮飘来片片黄,脚踩一堆“柳花”。眼中观望的是水塘上红花漂浮,此景可待成追忆,鸟儿飞了,村落已白天明,鱼儿扑腾于水层之中。而最后一句表达出了诗人自己的性格,雨后大地,灰尘由于心中沾染了雨杂念俱消,心静神往,正是诗人的真感流露,美景配佳人,诗人的崇高理念正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五、清明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这首诗含蓄而有情韵。第一二句描绘出京城落花飞舞、杨柳摇曳的暮春景色,写花用一“飞”字,写柳用一“斜”字,极为工巧传神。后两句写出寒食日宫廷生活的一个场景,颇有意象。这首诗与其他诗人描写寒食的诗有很大不同,很明显的一个标志是,这首诗被赋予了些许政治色彩,隐隐约约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恩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

这首诗的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的意思,进一步描述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风光。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家园林中的景色。“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因此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剪取了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寒食节白天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的是夜晚景色,“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5 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信、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首诗欣赏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一句俗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首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六、谷雨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西塞山前”(西塞山,位于浙江省吴兴县西南,是一座突起在苕溪边的大岩山)说明了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描写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衬托老渔翁的悠闲自得。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用来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老渔翁的生活环境。

第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老渔翁钓鱼的情态。老渔翁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这首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老渔翁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七、立夏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泉眼,指泉水的出口;惜,为爱惜之意。“树阴照水爱晴柔”中,晴柔,是指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尖尖角,指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早有蜻蜓立上头”中,头,意为上方。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立夏时节小池塘优美的风景。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勾勒成一幅生动的小池塘风景图。这首诗用笔清新活泼,通俗易懂,处处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八、小满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这是一首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古诗。诗的大意是:夏季的南风吹动了草原上的各种野草,就在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小小的茅舍。近处的麦田,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而桑树上的叶子正长得肥壮,可供蚕吃饱。对于农家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当年的收成如何,为能有个丰收年而高兴,至于田园美景和时节的美好他们是无暇顾及的。诗的最后四句,作者发出了历尽沧桑的感慨:我看到归隐田园是这么令人神往,然而我自己知道归隐得太晚了,当身体强健之时就应该隐退的,可是看看现在,岁月蹉跎,自己也已经衰老了。

九、芒种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的写景文字集中在前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中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色;“山衔落日浸寒漪”中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第三句中的“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游哉、其乐融融了。诗人是用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信口吹笛。这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十、夏至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在夏至这一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司渐渐加长。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比较忙。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是怎么抵挡的。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唯独我自己在池塘里坐船游来游去好不惬意。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阴静寂。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开怀畅饮。

诗人独自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

十一、小暑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此诗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相思。前四句写她在小暑节气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则宕开笔墨,写女子的孤独寂寞。情与景的结合,突出主人公自怜自惜、哀怨忧愁之情。

十二、大暑

大暑赋

【东汉】曹植

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雀舞衡。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黄。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曦,草木垂干。山圻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于是大人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玄服革而尚黄”,讲暑热的由来。作者将上古神话中与炎热有关的神祇罗列在一起,运用神话传说,渲染炎热之酷烈。第二部分从“蛇折鳞”到“兽交游而云散”。讲自然界中动物的情态。为了承上启下,从神话中有灵的龙蛇开始写起,到普通的鸟兽,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其间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界草木沙石的融化焦烂,增强了艺术渲染效果。以上写的是大暑的原因以及对自然界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从“于时”到“不会而成群”,写百姓在大暑中的行为,以“避暑”为中心,运用棋子和叶子的比喻,和不约而同的举止,写人们寻求凉爽的迫切心情。第四部分是从“于是大人”到最后,写“大人”是如何避暑的,这部分也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作者认为“安神”“养灵”可以帮助纳凉,这是“心静自然凉”的另一个说法。而后对一个物质上的清凉世界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描绘,列举了泉水、树木、冰块、白雪歌、云屋等物的清冷意象。

在全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中,一是侧面叙述,极少正面写炎热程度,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告诉读者有多么热;二是反衬,后文的冷和前文的热形成了互相衬托的对比,看到结尾便获得了加倍清凉的感觉,此时再回顾前文则觉得越发炎热。

十三、立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这是白居易立秋日游曲江,忆念好友元稹的诗。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出郊,在江堤上踽踽独行。这时候诗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在曲江江畔,一个在汀陵(湖北江陵)城中。于是诗人想象着,此时此刻元稹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两地秋思同样深切。虽然这首诗语句通俗易懂,但是语言上很有特点,多处出现重复字词,例如“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江上江陵城”,诗人似乎刻意打破陈规,另辟蹊径,独自创新。

十四、处暑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这首诗描写了处暑时节“大旱弥千里”的情况下,人们热切期盼已久的一场大雨姗姗而来,真可谓“久旱逢甘霖”。这场及时雨不仅解了大旱燃眉之急,而且带来了秋日的凉爽。表达了诗人看到及时雨时的喜悦之情。

十五、白露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描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阕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中,菊花似乎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巧妙构思,抒发了作者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幕轻寒”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亲身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离。“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月已经圆了而人却未能团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此乃情理之中。

紧接着写登上高楼望远。“昨夜西风”使固有的惨淡、凄迷气氛又增加些许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了其眺望之远,也看得出其凝眸之长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唯一的选择——寄书达意了。“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伤感。

(5)孕育处理 分3次孕育,包括球化时的埋包孕育、球化完毕的倒包孕育、浇注时的随流孕育,总孕育量控制在铁液重量的0.6%~0.9%。

在浩如烟海的婉约派词人伤离怀远之作中,这首词具有一般婉约词极其罕见的境界寥廓高远的特点。它不脱离婉约词,却又另辟蹊径超越了婉约词。因此,这首久负盛名的婉约词作源远流长。

十六、秋分

秋分日忆用济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在秋分时节,想起了远方日夜思念的儿子。思念之情无处寄托,只得在夕阳下吟咏诗词,诗人回首自己穷困潦倒、壮志难酬的一生,感慨万千,既然已经清楚前途非常渺茫,还不如早日回家团圆。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情感真挚。

十七、寒露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把巫山巫峡作为这首诗的背景,眼界开阔,气势宏大。寒露之风摧残了枫树,巫山巫峡冷漠阴森。峡底江水咆哮回旋,白浪滔天,深谷水雾迷蒙,云愁风惨。通过对这些景致的描写,深秋的肃杀景象便跃然纸上。今日看到菊花又开,竟把菊花上的露珠看作是饱含已久的泪水,登上孤舟却魂牵故乡,心系长安。家家户户都在为外出服役的人赶裁寒衣,傍晚地处高山上的白帝城也能听到捣衣的声音(古时赶制寒衣先把布帛放在砧上捶捣)。全诗从景物着笔,渲染了深秋的肃杀之气,抒发了诗人虽然漂泊在外多年,但是心系故园的思念之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

十八、霜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上阕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渐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两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阕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映,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为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么知道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语言凝炼,气韵精妙;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其中白描手法,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了如同白话。千百年来深受词家叹服欣赏,曾得到苏东坡极高的评价,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柳永的《八声甘州》这首词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万古流芳。

十九、立冬

十月十日立冬

【宋】周南

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

律吕看交会,衣裳出褚中。

骭疡时作尰,怀抱岁将终。

汗手汗牙笔,晴檐共秃翁。

这首《十月十日立冬》是作者晚年之作。立冬前一天的晚间,突然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年迈的诗人在寒风中愁病交加,甚是凄凉。

二十、小雪

小雪

【宋】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

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自古以来,有关雪的诗句数不胜数,而写小雪的诗相对来讲却是很少。与大雪的铺天盖地比起来,小雪自有其独特的美。释善珍的这首《小雪》正是描写小雪的典范之作。诗中的小雪飘飘洒洒、不紧不慢,尽数落于窗前,既怕狗的吠叫惊了这份宁静,又怕北风乍起坏了这份雅致。诗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十一、大雪

大雪与同舍生饮太学初筮斋

【宋】陈东

飞廉强搅朔风起,朔雪飘飘洒中土。

雪花着地不肯消,亿万苍生受寒苦。

天公刚被阴云遮,那知世人冻死如乱麻。

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

地行贱臣无言责,私忧过计如杞国。

揭云直欲上天门,首为苍生讼风伯。

天公倘信臣言怜世间,开阳合阴不作难。

便驱飞廉因下酆都狱,急使飞雪作水流潺潺。

东方日出能照耀,坐令和气生人寰。

该诗中把金国的入侵比作风雪肆虐,把当朝皇帝被权奸蒙蔽比作阴云遮天,自己要冲破乌云直叩天庭,希望皇帝能够采纳建议,决心抗战和革新朝政。全诗充满了爱国激情,反映了当年爱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二十二、冬至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词的上阕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阕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这首《扬州慢》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一”“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二十三、小寒

寒夜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诗是诗人在深冬小寒之夜招待来客时即兴之作,表现了一种“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心情,炉内炭火炽红,茶水沸腾。窗外月光皎洁,和往常没有两样,但今夜却感觉那梅花的香气格外袭人。“茶当酒”表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火初红”喻义待客的热情,“一样”与“不同”反映出诗人此时此刻的特有心境,寥寥数语,暗中呼应,其情景、心态、意境,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十四、大寒

大寒赋

【晋】傅玄

五行倏而惊骛兮,四节终而电逝,谅暑往而寒来,十二月而成岁。日月会于析木兮,重阴凄而增肃。在中冬之大寒兮,迅季旬而逾蹙。彩虹藏于虚廓兮,鳞介潜而长伏。若乃天地凛冽,庶极气否,严霜夜结,悲风昼起,飞雪山积,萧条万里。百川咽而不流兮,冰冻合于四海,扶木憔悴于旸谷,若华零落于濛汜。

这首《大寒赋》写出了大寒期间的天气特征,呈现出一派严冬景象。

从以上所选释的24 首(篇)诗词赋涵养的人文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知识和习俗(包括其中的正见与误读、大智慧与小妙用)乃是历史进程中天人和合理念的集大成者。渐渐地,它们化为与我们若即若离的潜在意识和思想,润泽着我们对于万千气象的体验。因为,它让我们感知了冷暖,懂得了风雨。

当下,希望我们还愿意将古之文化与今之科学加以融汇。让我们的日常充盈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馨香,让这份文化之美得以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首诗诗人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诗人”老爸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