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

2022-12-03黄培培

群文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青海共同体中华民族

黄培培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共融、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多民族聚居省份。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省博物馆作为青海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致力于全省民族团结、中华民族认同,铸牢广大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范畴的工作。2021 年全新推出的“1+3”主题展览,包括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展览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和青海博物馆联盟,深入挖掘阐释文物背后蕴含着互融共生的民族关系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将青海丰富灿烂的文化充分展示,讲好青海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更好地展示青海文明形象,以适应中华民族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立足青海面向全国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教材。

一、了解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记忆、共同荣辱、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辩证理解。通过教育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文化发展的同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一)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是形成认同的依据。博物馆文物藏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源。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融的史实有着丰富的内容,对56 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有着历史依据。在青海历史文物展中,“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是明星展品。此印是1973 年出土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方座,驼钮,印面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 字。青海考古学者认为该印是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制作并颁授给墓主人的官印,该印不仅文字结构端正劲丽,且形制精美,与汉代官印无异,此形制的驼钮印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有出土。至于铜印的主人,专家们认为应该是历史上称为“卢水胡”的匈奴人。建武十一年(公元35 年),陇西太守马援为了妥善安置归降的羌人以及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凡来降者,马援皆奏请朝廷封其酋豪及侯、王、君等爵位,赐印绶,委任这些有威望的首领管理本部落事务。这一铜印是青海古代民族交流史实的物证。博物馆在文化输出和知识生成过程当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努力培育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增强文化的心理归属。

博物馆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在核心展品及配套的公开出版物中,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使民族团结意识根植于大众的心里。青海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从自我认同向相互认同发展,从单一的民族意识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博物馆展品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汉代木简、海晏县三角城出土虎符石匮等都是实物见证。

唐朝在青海的军屯规模远远超过两汉时期,各民族互融发展。在两宋时期,宋、唃厮啰、西夏、金等政权交替。明朝河湟地区也实行民屯和商屯,清代中原地区大量人口迁移河湟地区,河湟地区人口得到快速增长。汉族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移民迁徙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河湟民族文化发展的再生动力,展览中的大量珍贵文物诠释了中原文化对河湟文化的重要影响。

(二)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显著特征

青海自古以来,羌、氐、戎、月氏、匈奴、汉、粟特、鲜卑、吐蕃、党项、回纥等各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小到大、迁徙流动、分裂融合,它们都是中国历史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要辩证认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进一步展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有机统一,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历史画卷。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也上演了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波澜壮阔历史巨变,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乙弗鲜卑等鲜卑族西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乙弗莫瓌砖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案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孝文帝汉化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不断地迁入中原,为中原文化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同样,汉族也向周边迁徙,融入于当地的民族,充实了少数民族群体,为民族交融互动,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贡献了力量。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三)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形成了交融汇聚,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凝聚起共同推进历史前进的力量,成为维护国家长久稳定的基本因素,是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各民族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历经考验,牢不可摧。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基本认识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特别是民族地区历史要把握的基本观点。

元朝以后青海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 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聚居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格局延续到今天没有太大变化。青海历史文物展中“茶马互市告示 ”是明代珍贵文物,是促进民族交融发展的实物资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历史展中的清代雍正礼部造年款的“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札萨克印” 是研究清代青海地区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为馆藏一级文物。是清政府管理蒙古族及青海地方民族史的历史见证,此印对研究二十九旗青海蒙旗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青海蒙古族藏族的管理及对后世民族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 年青海省博物馆承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青海卷》编纂工作,通过开展“青海各少数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内容研究”的工作,全面系统展示青海少数民族典型性、代表性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构筑出一部实物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青海卷)历史记忆文本,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工作,为努力打造青海省博物馆成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保障。

二、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是国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也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场所

(一)要持续加强博物馆民族藏品研究,不断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和权威是博物馆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职能

民族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藏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显著特征。除了藏品本身的基本信息外,藏品还需要具备更深层次的自然、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才能发挥其传播功能,服务于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工作。博物馆作为传播知识的教育场所,依托历史文物等珍贵藏品,通过富有内涵、灵活多样的叙事展览,无声地展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发展历程,帮助受众实现自我身份的追溯,进而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丰富藏品展示、鲜明的主题陈列、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高效优质的服务等多种隐性教育形式,以适应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要求。博物馆作为国家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宣传、传播社会主旋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可以使各族群众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坚守中华文化初心与立场,促进博物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博物馆作为文化输出机构,要形成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创新的发展理念,用数字化资源增添发展新活力。青海省博物馆在重新开馆之际,应用多重数字化手段通过5G 虚拟复原打造了“一带一路中的大美青海”历史数字展览,通过历史穿梭门领略瞿昙之美,AI 增强漫游等新型数字化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来博物馆参观学习。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依据自身的特色充实数字化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真正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推动青海省博物馆在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在自媒体信息化时代,受众需要多样化、个性化传播教育模式。以往单向传播的教育模式和资讯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知识的探求。需要博物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个性化的教育形式以及趣味化的展示语言,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青海省博物馆积极利用“二微一网” “社会教育五进活动”“短视频联播”等形式多样、效果直观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推进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开发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让文物说话,以史鉴今,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促进民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教育,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体现,讲述好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展需要。团结稳定作为新时期党的治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理论研究转向政策制定与社会动员的过程,博物馆民族研究要更好提供理论依据,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责,在持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贡献博物馆力量。

猜你喜欢

青海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大美青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