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鳝生长性能、消化酶活的影响

2022-12-03赛,向

黑龙江水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生动物消化酶黄鳝

郭 赛,向 静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00)

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季节更替、温度变化、繁殖行为、疾病以及食物缺乏等原因,水生动物经常会面临饥饿的情况,为适应外界因素所导致的饥饿胁迫,水生动物通过调节自身的代谢水平以及消耗自身机体贮存物质来供能以适应饥饿胁迫带来的负面影响[1]。有研究发现饥饿胁迫可以引起水生动物生长代谢、繁殖能力、存活率、体组成成分、消化和免疫性能的变化,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水生动物死亡[2]。蔡明成等[3]发现,饥饿再投喂可以提高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消化酶活;乔秋实等[4]研究表明饥饿再投喂对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Yih)的肥满度和全鱼的粗脂肪没有显著变化,而显著影响肝体比和全鱼脂肪。因此,针对鱼类饥饿后再投喂的研究在学术和应用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提取自中药黄芪,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等组成,具有抗病毒、抗疲劳、抗衰老、抗菌等功能,能够提高生物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效改善生物机体的肠道结构起到促进消化吸收作用,从而促进生长[5]。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50g/kg黄芪多糖可以显著提高杂交鳢(hybridsnakehead,Channamaculate♀×Channaargus)的生长、免疫性能、消化酶活[6];洪徐鹏等[7]发现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抗 WSSV 感染有很好的提高效果。此外,还有黄芪多糖应用于奥尼罗非鱼、中华鳖、鲤的相关报道[8-10]。

黄鳝(Monopterusalbus)属合鳃目(Synbranchiformes)、合鳃科(Synaphobranchidae),为肉食性底栖鱼类,具有生长周期短、适应能力强、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是我国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动物。该实验通过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黄鳝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的影响,旨在了解黄鳝饥饿生理特征,进一步为黄鳝营养、消化生理等提供理论基础,对推动黄鳝健康养殖、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本试验黄鳝选用长江大学水产养殖基地自繁黄鳝苗,鳝苗暂养在长江大学水产养殖基地温棚中,选取健康无病黄鳝进行试验,平均体重为9.87±0.11 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分为4组,分别为连续投喂30d(S1)、饥饿15d后用饲料中添加2g/kg黄芪多糖连续投喂15d(S2)、饥饿15d后正常饲料投喂连续投喂15d(S3)、饥饿30d(S4),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入15尾黄鳝,分别饲养于12个塑料箱中(长×宽×高=150cm×76cm×70cm),试验历时30d(2022年7月10日~2022年8月9日)。

1.3 养殖管理

正式试验前暂养一周,暂养期间每天投喂一次。正式试验前24hrs停止喂食,每个塑料桶中放入鳝巢作为遮蔽物,随机进行分组。每天投喂1次(17:00),每次投喂总体重的3%~5%饲料,根据每天饲料残余情况进行调整次日投喂量,试验期间水位保持在30cm,每2d换水1/2。试验养殖用水为基地池塘水,养殖用水pH7.5~8.0,溶解氧3.0mg/L~5.0mg/L,氨氮低于0.1mg/L。

1.4 样本采集

正式试验结束前24hrs停止喂食,每个桶中随机选取10尾黄鳝麻醉后进行解剖,称量体重、体长和肝脏重量,用于生长指标计算。每个平行随机选取5尾黄鳝,取其肝脏放﹣80℃冰箱保存,用于消化酶活(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检测,消化酶活检测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试剂盒测定,具体操作严格参照检测说明书进行。

1.5 计算公式与统计分析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100×(Wt-W0)/W0

成活率(survival rate,SR, %)= 100 ×(N2/N1)

肝体比(hepatosomatic index,HSI,%)=100×H/Wt

式中Wt为终末体重,W0为初始体重,N1为初始黄鳝尾数,N2为终末黄鳝尾数,H为肝重量。

实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进行整理,采用SPSS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 ±SD)表示, 用Duncan 检验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饥饿再投喂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饥饿再投喂对黄鳝终末体重、增重率、肝重量、肝体比和成活率的影响见表1。由表1可知,正常投喂组(S1)终末体重最高(19.55 ± 0.06)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S2(13.61 ± 0.07)与S3(13.23 ± 0.0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S4组(8.90 ± 0.13)(P<0.05)。另外S1组增重率(98.34 ± 1.11)显著高于S2、S3和S4组(P<0.05),其中S4组增重率出现了负增长(-9.33 %± 0.91)。对肝重量和肝体比的研究发现,S1组黄鳝肝重量和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S4组达到最低(1.09 ± 0.09)。S1、S2和S3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S4组(88.89 ± 2.96)(P<0.05)。

表1 饥饿再投喂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饥饿再投喂对黄鳝肠道消化酶活的影响

饥饿再投喂对黄鳝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正常投喂组(S1)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达到最高,胰蛋白酶、脂肪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1组淀粉酶和S2组淀粉酶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的消化酶活趋势为S1>S2>S3>S4。

表2 饥饿再投喂对黄鳝肠道消化酶活的影响

3 讨论

当水生动物处于饥饿状态时,自身无法从外界条件获得营养物质,只能通过消耗自身所储存的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而形体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动物机体自身的营养消耗及生长情况[4]。在该试验中,饥饿组(S4)增重率和肝体比均为最低,饥饿再投喂组(S2和S3)次之,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组(S1)。这说明黄鳝在处于饥饿状态下会消耗肝脏所储存的能量物质来供能,当对黄鳝逐渐恢复投食后,增重率和肝体比会有一定的恢复,但S2和S3组的增重率和肝体比低于正常投喂组,这可能是因为饥饿再投喂的时间过短所引起。刘广翔[11]等研究发现石首鱼(Aplodinotusgrunniens)的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饥饿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龙章强等[12]在研究得出饥饿过程中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幼鱼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比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组(P< 0.05),而在恢复进食后三者逐渐恢复,这与该实验结果相一致。

在饥饿状态下,当水生动物所需要的食物能量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时,会通过自身的一系列的反应来维持生命,同时自身消化酶活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不同的水生动物中,饥饿所引起的消化酶活变化也会有所不同[2]。有研究表明长时间饥饿再投喂影响大鳞副泥鳅肠道消化酶的分泌,降低机体消化吸收能力[3]。本研究发现,虽然饥饿再投喂组(S2、S3)消化酶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组(S1),但是显著高于饥饿组(S4),说明当黄鳝处于饥饿状态下时,会降低自身消化酶活,而通过饥饿再投喂后自身的消化酶又会逐渐上升。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在促进水生动物生长有显著的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增加免疫能力的作用,如在克氏原螯虾[7]、锦鲤(Cyprinuscarpio)[13]和刺参(OplopanaxelatusNakai)[14]上。该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组(S2)黄鳝的增重率显著高于未添加黄芪多糖组(S3),说明饲料添加黄芪多糖可以改善饥饿对黄鳝的影响。同时该实验的消化酶活性同样也验证了S2组显著高于S3组,消化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促进黄鳝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黄芪多糖是从中药黄芪中提取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多糖,适量地在饲料中添加,有利于促进肠道的有益菌群的增殖,从而促进消化吸收和鱼体生长[9]。

4 结论

饥饿胁迫下,黄鳝的增重率和肝体比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组;饥饿胁迫降低黄鳝消化酶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黄鳝饥饿胁迫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水生动物消化酶黄鳝
浏阳市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风险预警与防控
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启动
洞庭青鲫肠道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柬埔寨可出口四类食用水生动物至中国市场
三角帆蚌肠道消化酶活力研究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区别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水生动物病毒
黄鳝料占全国的70%,今年特种料将激增40%,看这家企业如何再造辉煌?
抠黄鳝
不同类型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