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事理论的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适应性再利用探析
——以创意产业园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

2022-12-03许晶晶张青陈孝祥南京晓庄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业空间建筑

◆许晶晶 张青 陈孝祥(南京晓庄学院)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发展,很多位于城市中心的旧工业建筑因产业结构调整被闲置、荒废或者拆除。如何合理再利用旧工业建筑,使其得到妥善的规划和管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以“低龄化”为特征的旧工业建筑,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既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以提前完工缩短建筑周期,同时减少第二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第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旧工业建筑自身具备丰富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其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实现保护历史、传递历史信息的作用。第三,叙事思维的转承。建筑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进步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做出变革。本文以期在叙事思维视角下,利用旧工业建筑本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时代建立情感联系,在历史文化干预下引发想象与共鸣。

1.叙事理论的研究意义

1.1 叙事学的由来

叙事学作为文学的载体和艺术表达的常用手段,已在文学、绘画和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中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大拉霍斯法语词典》在第七部中对叙事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从思想上看,弗拉基米尔·普洛普开创了叙事理论先河,最直接的影响是《民间故事形态学》,被视为叙事理论的奠基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叙事性作品的结构研究逐渐浮出水面,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探讨了话语中语义的组织,并提出了以符号方阵为基础的语义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直到1969年,法国作家托多洛夫才在《十日谈语法》中真正首创了专业词汇叙事学,用以指关于叙事作品结构研究的科学。

1.2 叙事性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叙事性建筑就是以叙事理论和内涵建构策略为可选手段,结合人类的实际感受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和创作,并且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建筑的要素属性、空间结构、语义秩序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策略,即把建筑学转译成另一可能的语言体系进而对其社会文化意义进行有效构建。它着眼于如何在建筑中构建空间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将其传达给观众,而建筑则通过空间、材料、社会关系和文化目的的安排来承载这些内容。最为著名的案例是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时间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将空间、事件和活动完美融合在一起,把拉维莱特公园打造成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多元文化特点的新型城市公园,建成至今对街区和城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刘家琨的“艺术家系列工作室”、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都是基于叙事学理论基础上设计完成的。

1.3 研究意义

罗兰·巴特指出:“叙事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里,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布于不同的材料和时空里,它见证了人类活动发展的历史和人类发展的每个过程。”叙事性设计就是将设计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设计想要达到的效果。从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角度来看,时间、事件和空间是“叙事性”的构成要素。叙述的内容与方式、空间的作用与形态、事件的分布与空间构造,都是相互协调的。而媒体、叙述者与建筑空间三者间的联系成为了空间的叙事性要素,叙述行为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文学意义。将观众在建筑空间中的互动,作为一种内在的整合,形成了某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2.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分析

2.1 旧工业建筑的特征

作为旧建筑中的一个子类,旧工业建筑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老旧或落后的工业建筑已无法适应新生产工艺对功能的要求;第二,旧工业建筑是指那些最初从事生产而现在已经停止了生产活动的场所;第三,时间久或者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工业建筑。城市近代旧工业建筑不仅具有建筑主体结构牢固、空间高大而灵活、建筑体量巨大等特点,而且拆迁或者新建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其设计理念与工业美学价值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所以,对其适应性改造再利用会给城市带来重要的影响。

2.2 适应性再利用的意义

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务机能,增强城市历史厚重感,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对实现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参照物”,可以为场所特征的塑造和城市区域景观特色提供契机,提高区域和城市的辨识度。第二,旧工业建筑在内部结构与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既能实现空间重组与功能置换,又能通过增建与改建获得全新的建筑形象与功能,有利于实现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第三,旧工业建筑与工业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居住或者工作场所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是形成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记忆的保留。

2.3 适应性再利用的方法

基于叙事理论的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第一,遗产建筑的保留和更新。对于厂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厂房和构筑物,通过功能置换等方式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塑,给老建筑赋予新的身份和特性。第二,工业设施的利用。对于工业区内遗留下的各种构筑物或构件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将工业符号转变成艺术创作的主题语言;第三,后工业景观的塑造。通过对现场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开发和使用,从而形成了一条可容纳参观游览、信息咨询、餐饮、体育、集会、表演、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让参与者自然而然地了解工业历史文化。

3.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适应性再利用——以创意产业园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

3.1 设计概述

本项目是一处位于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的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为图书馆的设计案例。该建筑原为一处闲置印刷厂,共三层,现改造为集休闲、娱乐和学习功能于一体的图书馆空间。在功能规划上,一层包括玄关、储藏室、水吧、纪念品商店、展览区和阅读区等;二层包括展览区、管理室、休息室和仓库等;三层主要为休闲区、餐厅、收银台和露天阳台等。在设计手法上,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工业历史文化娓娓道来,使得工业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地域特征得以保留。

3.2 设计策略

3.2.1 叙事主题

叙事主题是指通过文字叙述来再现一系列的场景,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展开时空序列的营造,使身处空间中的人去感受场所的精神。主题立意的确定是设计构建的基础,以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为建筑空间设计主题,对其加以再推演,并进行重新演绎,传递出一种空间意向与集体记忆。正如路易斯·康所说,秩序是一种运动的序列,秩序的营造、空间的配置是由自己对生活的选择开始的。合理的安排结构秩序,可以改变体验历程,让原有的建筑空间变得更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强化了叙事主题。在本次设计中,将其空间叙事展示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地域文化与旧工业建筑发展的历史主题,从室外景观、陈列设计和展示叙事等方面,全面“讲述”工业遗址的沿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卷的自述”这一文化意象得以彰显,成为本次设计的叙事主题(图1)。

3.2.2 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指作品中各要素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可分为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在线性时间线支配下,融合事件情节因果性、连贯性和统一性而形成的一种经典叙事手法。而“非线性叙事”则是打破“线性叙事”单线、有序叙事的模式。从对建筑空间的叙述角度来看,它的特点包含空间前后连贯,目的性强;空间连续性表现在路径、悬念和心理引导上具有多样化特征;不同建筑空间的创造都是围绕共同空间主题展开。在本次设计中,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从“成果描绘— 源由释义—主题升华”三个层级对主题展开线性论述(图1)。参观者进入创意园区,就能看见高耸的塔楼,以及被设计成鲜明红色的大型机械设备,四个室外休闲环形座椅放置在建筑的中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也是其空间叙事的开端和序幕(图2)。

3.2.3 叙事顺序

叙述顺序是在叙述内容安排上有先后次序,也就是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按先后次序可分为五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叙事主题“卷”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即把故事的结尾放在前面。在进入创意产业园区,通过标志性构筑物的引导, 在室外广场上引入“望卷”的叙述。空间开阔后,人们可以从特定的角度“见卷”。进入建筑内部,采用全新的互动设计,历史背景墙、智能互动屏和环幕台阶等设计让观众在近距离中“触卷”。随后由工作人员解说和多媒体设备的互动让观众“知卷”,形成一条完整的路线图。在路线设计上,一层和二层的展览区,有印刷工具、刻印工具、模具、艺术品等展示,空间内的文字以隐喻的方法引导人们向前或驻足停留(图3)。在这一空间内,时间仿佛被拉长,人们的行为受到外界光感、声感等因素的影响变得日益活跃,各种行为不断地渗透到改造后的空间中构成一个场所。

3.2.4 叙事节奏

叙事的节奏掌控了整个空间叙述的心境,或大或小,每一个节点都运用了不同的强度与流畅度,就像乐曲的旋律展开了一条多变的曲线一样。在动线设计上,以人为本是对节拍进行可视化组织的基础。在叙事节奏设计上,创意产业园图书馆的空间设计遵循“流动的景观”这一设计理念,大堂空间做了挑空设计,视觉感受更为开阔明亮,同时设置了图书馆历史由来介绍,展示了书籍印刷技术、社会历史和工人休闲活动等日常生活史,满足人们对旧工业建筑历史文化的探寻心理。二层空间主要为公共阅读区,馆内设置了多样的阅读座椅,给来访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图4)。三层空间包括休闲区、餐厅、卫生间、收银台、会议室和露天阳台。在三层休闲区,墙面上融入了剪纸这一地方特色,加深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同时,置入了大量的绿植,调节了图书馆内部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对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再利用,在于故事本身以及设计者讲述故事的方法,即茨维坦·托多洛夫称之为“故事”和“话语”的方法。美国建筑史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曾经将建构作为“建筑的”同义反复式术语,其实质就是诗意的建造。叙事理论实际上就是将旧工业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故事和重要事件引入到空间设计中,帮助我们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去保护和再利用旧工业建筑,解决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保护等相关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去更好地塑造这个社会。

猜你喜欢

工业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工业人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