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镜像呈现人物摄影的时代元素

2022-12-03彭雯湖南永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摄影生命时代

◆ 彭雯(湖南 永州)

如今摄影蓬勃兴起,全民摄影时代奔涌而来,就像信手采摘身边的鲜花,将一种生活的美随时装进心里带走。这表明人们对审美更加关注更加在意了,这是一种文化心里的集体意识,是我们的生活中时刻呈现的审美瞬间带给人们的精神情状。因此,社会大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便越来越迫切,且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人物摄影来说,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与独创性。多样的摄影手法,自然是形成摄影个性的必然因素、必然选择。准确地说,具有时代特征、时代元素的人物摄影,才是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有力佐证。

随着时代的进步,摄影更加呼唤时代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时代摄影作品。人物摄影在摄影门类中最具代表性,因此,人物摄影的发展或多或少折射了摄影的潜在进度。无论何种题材的创作,人性往往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人物的时代生活,需要时代的摄影家去发掘,去探索,只有理解了人的思维,也就真正理解了人物摄影所要彰显的真正内涵。尽管表达形式干变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表现人像这个难以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永恒主题。

那么,什么样的元素才具有时代性呢?这样的问题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大凡有独特审美意趣的人像摄影作品,应该都会具有或者包含时代的元素,虽然人物摄影观众更注意的大都是人物面部状态、表情、情绪,可细心的观众却能敏感地捕捉到不同时期人物的情态,哪怕一点点的不一样。

要说这些年我正在竭力探索、寻求人物摄影新的表现形式,这确是实情。我之所以想花大力气来闯闯人物摄影这块天地,主要还是我深切地感到我们在这方面实在是太落后于时代了。在以往的年代里,我国的人物摄影受公式化、概念化的影响,不注重发掘人物的个性,常常受商业局限,使照片出现“千人一面”“明星照”现象。并且,大多数人物创作都是在同一光位和同一姿态造型、更换不同的人物完成的。因此,无论是张三李四只要是从一个影楼拍出来的片子都是一个样子,如果放到一起还真无法辨认出他们是谁,只要你花了钱,你就是明星。特别现在手机摄影美颜功能的发展更是难以区别人物摄影的专业特点了,所以无论是人像摄影专业刊物还是报刊插图,刊发的人像作品总让人“似曾相识”,流于形式的较多,挖掘深度的较少。但自从国外一些创意人像流入我国之后,我们一些人像摄影师才开始醒悟,并逐渐在国际人像摄影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也许是我一接触摄影就偏向人像的缘故,所以一直想追求一种真实的时代气息。我也非常注重人物的表情,因此我的人物作品大部分都是以特写的形式表现。

摄影作品《奶奶的手》,虽然表现的是一双手,但通过这双手可以了解她更多的生活背景:这双手是一双勤劳的手, 这双手还是一双温暖的手。它表现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本色,奶奶的这双沧桑的手是代表着劳动人民本色的手,她也是一代女性时代的代表,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都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人物肖像摄影,透过眼睛,都能够为观者展示一幅缤纷多彩的画卷。正所谓“画龙点睛”,对角色眼睛刻画得到位,能为整体画面增色不少。人像摄影使用眼神光更能为画面增色不少,但不同的眼神光所带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明亮、细小的点光可以表达愉快、活泼的气氛,而范围较大的光显得柔和,能够增添画面的气氛,如果没有照明,眼睛则会略显空洞,难以突出人像的气质。摄影作品《外面的世界》是一幅以眼睛为主体特写表现形式的人像作品,作品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外面的世界,通过人物眼睛去知晓外面的世界,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诠释人物内心的世界。

摄影作品《生命》是我通过世界万物之代表对生命的礼赞,人物的某个局部特写加以后期的扭曲变形成一个可视的形体,再进行色彩的渲染以达到形似的效果,画面以鸡蛋为背景,以相似的梨形为造型,以人物局部特写为比喻,组成一幅生命的图画,讴歌生命为万物之和谐的真谛,让人感叹生命的珍贵。生命是一个很大也很微妙的题旨,作品选取了一个很小的角度,来放大和诠释这一宏大的命题。画面中,一整片的蛋是这幅作品的底色或背景,构成一种浅白的色调,蛋上面是两只刚刚出壳不久的小生灵。这小生灵其实就是一种象形植物,它们更像梨子,我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此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种来自生活的普通植物,经过思想过滤提炼,就演绎成了一种富含生命哲学的镜像。《大地》亦是如此,我将有形的大片黄土地,通过镜头演变成了母亲的胸膛。一个裸体女子,以一个年轻母亲的寓意效果仰躺在由黄土地构成的画面中央。这幅作品与《生命》构建的视觉影像,都切入了人生本源的深刻话语。

摄影作品《红唇》以现代的时尚元素女性的嘴唇结合中国元素大红,诠释摄影美学独特的富有深沉的诗意。简约的画面、单一的颜色体现出独特的意境和情绪,甚至能带给人一种深邃的深思感。我一直崇尚简约,特别是在人像摄影创作过程中识色如金,尽量让颜色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让作品带给读者以遐想。

《老有所养》中那个拿到农村养老保险证的老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表情和他手里那本鲜红的养老证,呈现出一种非常温馨的农村老人生活美好镜像。

《年轮》里面那个老太太满脸的皱纹和沧桑的面容,就像一道道岁月的年轮,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沉思。

《午餐》中,三个小孩在一座房子的大门口吃午餐的情景令人黯然,那显然是三个留守儿童。三个人,一个端着饭盆在发呆,一个抱着饭盆将吃饭的勺子含在嘴里,一个盯着吃空了的饭盆……这幅作品触及到一个尖锐的农村现实,有很深的内涵。

本人有幸曾看过一本国外的肖像摄影集,作品里的人物全是紧跟时代且活生生的。对此,我深有感触,因为人是生活的人、时代的人,要想真实地反映出时代气息,首先要表现出的人的精神面貌必须具有时代感,要符合生活真实。以前照相行业有句行话叫做“笑比不笑好”,其实这话颇具片面性。正确的说法应是“真情比假意好”:只要是真情的流露,哪怕是嗔、是怒、是愁、是悲,都有美学的意义,都有保留的价值。作品要具有时代感,形式确实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形式,时代的气息就难以表现好,人物的个性就难以充分展现。但是,形式有一个“老化”的问题,任何一种形式都无法永远独领风骚。而用“旧瓶装新酒”总难免会出现不相称的情况。所以要表现新时代的人物,就必须创造新时代的形式。当然要想从书本上去寻求现成的新形式,往往是困难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去寻求启发,加以演变。我认为吸收新的摄影语言,同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不仅不矛盾,而且传统的表现方法中有许多东西还很值得借鉴,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传统应当推陈出新、有选择地继承,让昔日传统为我今日创作所用。至于简洁,中国画最讲究简洁,往往寥寥数笔的单线白描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鉴于此,我在拍照时就刻意追求简洁,尽量少用道具,简洁用光、简洁用色,让人体结构语言来表露人的心态,以达到含蓄、传神的效果。再就是在拍彩照时,我借用国画“惜黑如金”的方法,用色如金,让色彩在画面上显得简而少。那仅有的一点色彩创新,却在画面上显得更加鲜艳夺目了。

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而是丰富传统,更新传统,只有丰富、更新了的人像摄影,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人像作品。

猜你喜欢

摄影生命时代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