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
——厚斋刘小龙书法艺术管窥

2022-12-03杨树岳甘肃庆阳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龙书法创作

◆杨树岳(甘肃 庆阳)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赵壹《非草书》中描述杜度、崔瑗、张芝等人学习书法的状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神往。然古今一理,凡是在书法上卓有成就者莫不集才华、勤奋于一身。平凉泾川厚斋刘小龙君近日出版了《意象精微—小楷书法精品选》,煌煌两百余件作品,是从多年创作的两千余幅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形式、内容皆不雷同,阅罢让人如含饴品茗、目爽神清,久久难以忘怀。

小龙君是一匹矫健的黑马: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最高奖,2019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获新锐奖,16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件傲人的成绩为甘肃书坛赢得了荣誉,也让甘肃书坛这片广袤的高原出现了高峰,更是提振了甘肃书法人的信心和决心。

1982年出生于泾川北塬农家的小龙君对书法的执着源自先天的禀赋,上学伊始,就对读书识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9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平凉师范,师范的写字课、书法社团拓展了其书法视野,树立了与书法相伴的意识。三年后,他被组织分配到山区学校任教,清静的环境、闭塞的交通迫使其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临帖上。

“苔藓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八年与世隔绝的“桃源”生活没有挫败小龙君的锐气,因为他一直通过书法报刊与全国书法的发展同频共振。怀素《自叙帖》有云:“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眼界和观念决定了一名书法家的创作高度,小龙君经常向张改琴、翟万益、秋子、马国俊、王登勃、林涛、安文丽、王怀罡等省内名家请教、学习。2012年他被甘肃省书协选拔参加由张海基金全额赞助的西部书界书法高研班,2014年又被中国书协遴选参加了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中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的学习,受到欧阳中石、沈鹏、张海、陈传席、林岫、言恭达、胡抗美、陈洪武、郑晓华等数十位老师的教导,这使他得以站在全国书法的制高点上思考、审视当前的书法艺术创作。

“我平时工作很忙,书法属于生活的调味剂,一般都是下班之后学习。我喜欢在宁静的环境中,偶尔还有古典音乐伴随,或者沏一壶好茶,自由自在地书写。”一个人对于时间的有效利用程度决定了其事业的高度,书法学习创作耗时费力,对于一名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内的时间挤得满满的,小龙君给自己安排的书法时间是早晨上班前,午饭、晚饭后,别人的酒局、饭局、牌局就是他与古人对话的“书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龙君善于思考,乐于研究,在接受《书法报》采访时谈到临帖体会:“要把临帖得来的营养充分发挥在作品中,需要一定的转换、分析、重组的过程。比如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由于是单字居多,字字独立,所以整体章法上缺乏连贯性,我们可以参考孙过庭《书谱》中的衔接法,两者互相对比,掌握了字组的一些规律,在创作中就可以解决作品气息不畅的问题;同样,选择临碑的朋友可以多关注墨迹本,研究古人作品中的墨法、章法,分析经典作品蘸墨几次、大小、欹侧等是如何呼应、变化等方面,自然理解就深刻,在创作中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需要作者多方面的素养做支撑。小龙君生活工作的泾川县作为长安畿辅,文化底蕴深厚,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浸润着他的艺术思维。他兴趣宽泛,喜欢收藏图书法帖、文房用品,乃至具有审美意趣的生活用品。“我先后买了100多刀几十个品种的纸,每次创作的时候,根据不同书体,选用纸张,有时候毛边纸也是不错的选择。”他收藏纸,晚清的、民国的,宣纸、土纸,只要是纸,不论产地,不限规格,皆藏于箧中。中国有四大名砚,亦有各种材质的普通砚,小龙君的收藏以普通砚为主,喜其自然的拙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也根据自己的书写体会改良毛笔的制作工艺。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小龙君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固化自己的积淀,以厚积薄发的学术立场向着书法殿堂攀登。汉字在发展演变中经历了各种形体演化,后人称之为篆、隶、行、草、楷五体,这是最简单的表述,单就篆书而言,有甲骨、金文、石鼓文、秦权、秦小篆及清代书家的篆书。不同的书体呈现的审美取向不同,不同的法帖渗透的情感也不同,当然不同的法帖所隐藏的技法亦不同。“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只有理解了不同书体、不同时代的书法语言,才能提炼出自己的表达方式。小龙君熟读书法史,通临各家各派各体,最后把侧重点定格在魏晋楷书的研究与表达上。观其作品,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著名书法家张改琴认为小龙君“无论是大幅长卷,还是小品册页,皆能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其技法之纯熟、点画之精到、墨色之变化、布局之巧妙,无不展现出较强的线条驾驭和空间架构能力。”江苏书法院院长李啸见到小龙君的作品认为:“小楷取法晋唐,气息古雅,结字开张宽博,字形偏扁,格调不俗。借钟繇字形,却不随钟之隶意,而用碑之方笔,追求形态上的唯美,见风姿、有风骨,颇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境。”原新疆书协主席于小山认为:“小龙的大楷书法多由《龙门二十品》和《石门铭》取法,辅以魏晋行书笔意,得结构欹侧与笔势相结合之妙。字形或大或小,体势开张内敛结合一任自然,用笔方圆并举,呈外刚而内柔之态,生发出强烈的个性语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小龙君的书法创作不是简单地抄录古诗词,而是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脉搏,服务于社会,体现了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比如他连续六年创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书写《习近平用典》《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重要讲话》《二十四孝》《道德经》《弟子规》《四书》等国学经典,在社会各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也写自己作的文章,如2016年赴环县讲学所作的《环州行记》,以楷书、行书展示于人。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小龙君于书法的传承可谓笃行不殆,他承担了甘肃书协、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培训任务,也被兄弟省市的书协邀请讲学,足迹遍及全国。他擅长利用现代媒体,能够充分使用网络手段开展教学。他的教法灵活,一人一策,业绩突出,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书法教育名家如马国俊、叶培贵、李逸峰等人的认可。同时他也参与书法公益拍卖作品,向中国红十字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抗击疫情等捐款8万余元;积极响应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省市文联号召,先后为公益事业、精准扶贫捐赠作品近百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古之立大志,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小龙君正当不惑,其业绩已经足以令同道仰之,而其临池、创作、读书、授业依旧如故,“只有放眼全国的书法圈子,才能给自己的发展方向定好位。”小龙君如是说。

“做数件可留传趣事消磨岁月,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这是小龙君的书法行为,也是其书法箴言,愿与同道共勉之。

猜你喜欢

小龙书法创作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小小小小龙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法欣赏
刘小龙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创作随笔
风中的祈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