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朴求真 以文化人
——曹隽平其人其书

2022-12-03薛元明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家书法文化

◆薛元明(南京)

我和隽平兄同在一个“书法学人群”中若干年,没有互动和交集,只是各自偶尔发些帖子。但有一次,他的一个帖子引起了我的关注— 原来是捡到大漏了!在别人看不上的一堆旧纸中,他无意中寻获周慧珺前辈早年的钢笔字书稿— 说实在的,要是在一般人手中,这份书稿极有可能会被弃之如敝履。但是,像我等有嗜古之癖的书家,这样的“意外”不会是特例。我当时即为他感到非常高兴,随兴聊了几句。就这样,我们开始交往。

回过头来想,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缘分。缘分未到之时,不会有什么火花。缘分到了,一切就开始了,变得非常默契。

细细想来,我与隽平兄之间还真有很多共同点。

我们都是“七零后”,属同龄人,且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上有老下有小,得时刻面对生活的不易,基于对生活艰辛的理解,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另一方面,主要是书法发展方面,当代书法若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兴”算起,至此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原来的中青年书家已是古稀、杖朝之年,我们“七零后”也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书法发展的责任自然落在我们身上,我辈亦义不容辞。

此外,我们都是教师。虽然隽平兄现在已经离开了教师岗位,但教书育人的共同经历,使我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隽平兄和我一样喜欢撰文,是作家,也是书家,不用赘述。他喜欢收集古砚,更是藏家。我也曾办刊,算一个媒体人,如今作为专栏作者,与编者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况且,现在信息沟通如此便捷,作为同道中人,一举一动都尽在对方视野之中。之前对隽平兄的人品、学术已有所耳闻,现在则了解得更为真切。

隽平兄是湖南人。一说到湖南人自然会想到“尚武”精神,过去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近代更是有“湘人不倒,华夏不倾”的快语,说明湘人勇猛,性格刚烈。殊不知,湘人还有“文”的一面,最知名的莫过于“惟楚有材”。远的不说,明清以来,就有船山先生王夫之,以及谥号为“文正”的曾国藩。历代有“文正”谥号之人,必定是受到推崇的。就书法而言,则源远流长、正脉长存。唐人怀素、欧阳询,清人何绍基,近代齐白石、毛泽东,皆为翘楚。在这样一片书法氛围浓郁的土壤上,隽平兄钟情翰墨,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他较一般人爱得更加热烈和纯粹一些,也更持久一些。从他改名便可以看出来:将“俊”改为“隽”,以我的揣度,即有此意,“俊”有才智过人、相貌出众之意,繁体为“㑺”, “俊”与“隽”有时是同一个字,“隽”更强调持久之意,所谓“隽永”是也,意味深长。学书贵有恒,与挚友交往,贵在日久见人心。从他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得到。隽平兄十几年如一日,免费教授了很多普通的书法爱好者。

就书法创作而言,隽平兄主攻正书,楷书以大小欧为主,冶为一炉。大字为大欧,小字为小欧,但技法运用上有贯通之处。小楷是隽平兄的看家本领,有静气、古气、大气,我尤其偏爱略带行意的那种,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欧字险峻的特点。隶书主攻伊秉绶,对他而言,书法创作并非一成不变地“搬过来”,而是有所取舍。曾几何时,书坛有“激活唐楷”的说法,其实但凡经典,何须如此?一些人为了让作品入展,不免投机取巧,原汁原味地从继承传统的角度去坚持,罕见其人。隽平兄喜欢欧体,笔法除了受到邬惕予老师的影响,也融入了自己沉静通达的性情,其字遒劲圆润,为世人所喜爱。

坚持正书的研究与创作,最主要的是要有“正气”。反过来看,正因为罕有正气,当下楷书才倾向于夸张变态,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书家的心态也变得极其浮躁。隽平兄是有“正气”的,不仅体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当中,比如他在微信中常直言批评一些名家;此外,还体现在他的办刊宗旨中,编辑流程极其严格,在商业化潮流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理念,在国内书法界他最早提出“守正”理念,由他策划的“守正”全国百家楷书展,从 2015 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

隽平兄的创作非常有意思,他喜欢抄录长篇文章,尤其是白话文。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意因循守旧、极力求变,带有湖南人那种特有的不安于现状的基因。从他的论文集来看,涉及门类极广,称得上是杂家,可见他兴趣广泛。如果要在其中找到核心主旨的话,无疑就是他对湖湘大地书法历史乃至整个文化的一往情深。此外,还可以看出他的坚守精神,我在他的后记中读到一段话,印象深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代,也是矛盾重重的时代,文艺界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沉渣泛起、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人高喊‘书法与文化无关’‘鉴赏与艺术创作无关’,这一切促使我在坚守传统的道路上不断思考,坚持笔耕。”

说实在的,杂志的风格与内容,本身就是主编个性与态度的体现,一目了然。对于隽平兄来说,他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抱朴求真”。这不是虚言,从他主编的《艺术中国》杂志所设栏目可见端倪。杂志设有“大家”栏目,这并不奇怪,难得的是有专为“寒士”开辟的园地,同时也专门为宣传台湾书画艺术开辟了专栏,这与他的眼界、视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为“寒士”专辟一方天地的做法,极其难得。众所周知,现在书法的功利化极为严重,到处都是利益链,专心为无门无路、无依无靠的“寒门学子”做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当下不仅是书法圈这一块,就整个社会来说,寒门中人的成长条件也越来越艰难。对他们施以援手,乃是大功德。所以说,就隽平兄而言,“抱朴”之“朴”不仅应从审美方面来理解,也必须从为人处世方面来理解。为人朴实,乃是根本,因为书法和人始终无法分开。只有为人纯朴,才有为艺之率真。试想一个人老于世故,只会伪装,谈不上“纯”,更谈不上“朴”,就不会返“朴”归真,所谓的“真”也只是油滑、伪装而已。

如前所述,对于隽平兄而言,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用心去教“书”育人,着实令人感动。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人处世上的知行合一;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注重文化、文脉,注重民间传承。古人常强调“礼失求诸野”,书法传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民间传承,但一般人不愿意去做,只想办培训班赚钱。“传”对于书家而言非常重要。首先要注重文化传统,营造一种氛围;其次是注重传承,这是一种责任;再次是强调文化传播,关注最新、最好的方式;最后是选择文化传人,作为一种“载体”,传人不可或缺。对于隽平兄来说,更是做到了“书法传家”,三代书香,父亲勤练书画,外甥、儿子也是书法专业的,非常难得。对隽平兄而言,书法就是一切,也成就了他的一切。

在我看来,当下很多书法家之所以存在各种“短板”,原因看起来复杂,其实也并不复杂,归根结底,最主要的一点是太在意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恰恰忘了艺术家的社会职责。一个真正的书法行者,必须有担当,心怀天下,这不是说要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是要尽一己之力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以文化人,由己及人。当我们极力倡导美育之时,一定要注重身体力行,隽平兄的行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习书多年,感悟到书法的真谛在于一个“乐”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时下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卖字都精确到平方厘米了。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不顾一切,甚至是利令智昏!殊不知,有乐则趣生,有趣则情生,有情则有志,有志则有态,方可尽兴、尽心地去做事。无论是我们自己练习书法,还是教别人学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寻找乐趣,这样方能接近书法的真谛。远离功利,让书法的种子、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人,尤其是普通人,都可以有梦想,有诗和远方。这一点愿与隽平兄共勉。

猜你喜欢

书家书法文化
文人匪事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杂说书家之性灵
书法欣赏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