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残余变形的台阶式岩质边坡震裂累积效应

2022-12-02张月明王建东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坡顶偏移量基线

张月明,朱 超,王建东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2)

1 概 述

我国许多地区处于亚欧板块碰撞交接处,有大量的地震频发区。地震对边坡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边坡失稳会造成山体滑坡等工程问题,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坏等。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变形特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对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万海龙等[1]使用有限元软件,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使用锚杆进行加固以及对加固效果进行分析。李红晓等[2]通过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干湿循环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含水量和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变化规律。李浩等[3]使用有限元软件,研究了水位和坡度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最不利的水位高程。舒实等[4]通过条分法,研究了温度变化与气压共同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在以上针对边坡稳定性的研究中,缺少在地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本文以台阶式岩质边坡为背景,通过模型试验,对地震条件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结合残余变形分析边坡震裂累积效应。研究成果可为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的震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 工程概况

本试验以台阶式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位于地壳活动较为强烈地段,且有较多的活动断裂带。该边坡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斜坡的自然坡度为30°,地形较陡,主要为中风化岩和强风化岩构成,胶结度低,层状构造。

地层的产状为单斜构造,岩层的产状为138°∠35°,中风化岩层为碎块状,强风化岩层为砂土状,大量的不连续面存在于中风化岩层中。该段斜坡分为坡比为1∶1的三级开挖以及坡比为1∶1.25的放坡。

3 振动台试验准备方法

3.1 振动台设备

振动台台面尺寸为4 m×6 m,最大荷载为4×104kg,激振方向为三向六自由度,工作频率为0.1~60 Hz。振动台为数字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随机波、周期波和真实的地震波激励作用。

模型箱为刚性密封模型箱,尺寸为3.6 m×1.5 m×2.1 m。在激振时,为了真实传递地震剪应力和剪切波,将厚20 cm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放置于激振方向垂直的两侧内壁。

3.2 相似关系和模型箱的制作

基于Buckingham-π定理,找出相似关系基本控制量,推导出模型箱试验物理量的相似关系。以加速度、尺寸、密度相似比为基本控制量,推导出模型箱的相似关系,相似关系见表1。

表1 相似关系

模型箱试验中,选取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水和甘油为岩质边坡中粉砂岩的相似材料,材料的质量比为35∶25∶10∶14∶2。选取重晶石粉、黏土、甘油为岩质边坡中软弱夹层的相似材料,材料的质量比为25∶10∶1。通过一系列的力学试验,得到边坡与原型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等相似度。软弱夹层倾角为35°,厚度为0.5 cm。

3.3 试验方案与监测方法

为了探究台阶式边坡在多次强震作用下的震裂累积效应,本试验共有两种形态的边坡:边坡一的坡顶宽度为11 cm,台阶宽度为8 cm;边坡二的第二台阶宽为32 cm,其余与边坡一相同。布置土压力盒与加速度计于模型箱中,布置情况见图1。

激振方案见图2。开始时加速度为0.1 g,第二级加速度为0.2 g,之后每次增加0.2 g到1 g。

图1 模型试验监测方案

图2 激振方案

4 振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基线偏移量分析

边坡监测点的基线偏移量意味着震裂破坏的开始,根据基线偏移量的变化可分析震裂累积效应。图3为边坡二的坡面测点基线偏移量变化曲线。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和0.2 g时,3节台阶和坡顶的基线偏移量较小,说明这个阶段边坡变形主要由弹性变形主导。当加速度峰值为0.4 g时,基线偏移量变大,在第二节台阶达到最大值,此时边坡处于不可恢复的弹性变形阶段。当加速度峰值为0.6 g时,基线偏移量增加迅速,表明边坡处于震裂变形破坏阶段,且震裂变形逐渐累积变大。当加速度峰值为1.0 g时,基线偏移量较大,在第一节台阶处,基线偏移量有明显的增大,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边坡表面裂缝的延伸,使第一节台阶出现整体式震裂滑移破坏。边坡破坏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弹性变形阶段(加速度峰值0.1 g~0.2 g);第二阶段为弹塑性变形阶段(加速度峰值0.4 g~0.6 g),第三阶段为塑性变形阶段(加速度峰值0.8 g~1.0 g)。

图3 边坡表面位移监测点的时程变化与基线偏移量

4.2 残余变形率与基线偏移量对比分析

岩质边坡的破坏一般是沿着非连续结构面而产生的震裂变形破坏,坡面的变形通常不是发生脆性破坏。因此,在分析震裂累积破坏过程时,需要考虑坡面残余变形。残余变形率定义为基线偏移量与总变形量之比。图4为基线偏移量与残余变形对比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和0.2 g时,残余变形率较小,且增加缓慢,说明这个阶段边坡主要为弹性变形。当加速度峰值为0.2 g~0.6 g时,残余变形率逐渐变大,说明此时边坡为弹塑性变形阶段。当加速度峰值为0.6 g~1.0 g时,残余变形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这个阶段边坡变形主要为残余变形。结合残余变形率角度分析,地震作用下边坡变形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变形阶段、变形加速阶段以及失稳破坏阶段。

图4 残余变形率与基线偏移量对比分析图

4.3 边坡一与边坡二残余变形率分析

图5为边坡一与边坡二残余变形率随竖向激振变化曲线图。从图5(a)中可以看出,随着竖向激振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边坡残余变形率逐渐增大。其中,坡顶残余变形率最大,这是因为边坡一台阶宽度相同,受到地震作用后,坡顶会发生加速度放大效应,从而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导致坡顶残余变形率最大。从图5(b)中可以看出,在第一节台阶处残余变形率最大,这是因为边坡二的第二节台阶宽度较大,第二节台阶的模型质量也较大,在激振时会产生较大的惯性力,第二节台阶的惯性力会向下和向前作用于第一节台阶上,导致第一节台阶残余变形率最大。

图5 残余变形率与竖向激振关系曲线

4.4 残余变形率差值与激振方向关系分析

为了比较两种边坡的试验结果,现以边坡一最小残余应力为基准,通过两种边坡之间各台阶对应的残余变形差值,研究台阶宽度对稳定性影响。激振方向与激振加速度峰值关系曲线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两种激振方向下,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0.2 g时,残余变形率差值较小,表明边坡为弹性变形阶段。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4 g~0.6 g时,边坡发生震裂累积破坏和残余变形,且残余变形率差值变大,表明残余变形率受台阶宽度的影响逐渐显著。当激振加速度峰值大于0.6 g时,边坡残余变形率迅速增大,台阶宽度对残余变形率影响最大。

图6 不同激振方向与边坡残余变形差值关系曲线

在两种激振方向下,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0.2 g时,随着边坡高程增加,残余变形率差值逐渐增大。激振加速度峰值大于0.4 g时,受到第二节台阶残余变形的影响,第一节台阶与第二节台阶残余变形率差值超过坡顶。较大的台阶宽度会增加残余变形率,加剧边坡变形,且台阶宽度的影响随加速度峰值增大逐渐增大。

5 结 论

1) 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和0.2 g时,3节台阶和坡顶的基线偏移量较小,边坡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当加速度峰值为0.4 g时,基线偏移量变大,边坡处于不可恢复的弹性变形阶段。当加速度峰值为0.6 g时,基线偏移量增加迅速,边坡处于震裂变形破坏阶段。当加速度峰值为1.0 g时,基线偏移量较大,在第一节台阶处基线偏移量有明显的增大,边坡处于塑性变形阶段。

2) 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和0.2 g时,残余变形率较小,且增加缓慢,说明这个阶段边坡主要为弹性变形。当加速度峰值为0.2 g~0.6 g时,残余变形率逐渐变大,说明此时边坡为弹塑性变形阶段。当加速度峰值为0.6 g~1.0 g时,残余变形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这个阶段边坡变形主要为残余变形。结合残余变形率角度分析,地震作用下边坡变形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变形阶段、变形加速阶段以及失稳破坏阶段。

3) 随着竖向激振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边坡残余变形率逐渐增大。边坡一台阶宽度相同,受到地震作用后,坡顶会发生加速度放大效应,从而产生较大的惯性力,所以坡顶残余变形率最大。此外,由于边坡二的第二节台阶宽度较大,在激振时会产生较大的惯性力,第二节台阶的惯性力会向下和向前作用于第一节台阶上,导致第一节台阶残余变形率最大。

4) 在两种激振方向下,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1 g~0.2 g时,残余变形率差值较小,且随着边坡高程增加,残余变形率差值逐渐增大。当激振加速度峰值为0.4 g~0.6 g时,边坡发生震裂累积破坏和残余变形,且残余变形率差值变大。当激振加速度峰值大于0.6 g时,边坡残余变形率迅速增大,台阶宽度对残余变形率影响最大。激振加速度峰值大于0.4 g时,第一节台阶与第二节台阶残余变形率差值超过坡顶,较大的台阶宽度会增加残余变形率,加剧边坡变形,且台阶宽度的影响随加速度峰值增大逐渐增大。

猜你喜欢

坡顶偏移量基线
基于格网坐标转换法的矢量数据脱密方法研究
GNSS 静态相对定位精度分析与比较
垃圾发电厂上的滑雪公园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新版GAMIT10.70解算GPS/BDS基线精度对比分析
基于虚拟基线的相位干涉仪阵列优化设计
基于AutoLISP的有轨起重机非圆轨道动态仿真
卷烟硬度与卷接、包装工序相关性分析
以南北地震带为例研究面向地震应急的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偏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