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踔厉奋发向未来
——代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12-02

人民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代表

文 筱 臻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交出2021年的“成绩单”,广东在十大方面成绩突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东莞成为广东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城市,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4万亿元、增长9.1%,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增长16.7%,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预期2022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在审议报告的过程中,“双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双减”、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

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刘吉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契合广东实际、顺应群众期盼,是一个求真务实、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去年全省经济工作有很多亮点:一是稳住了基本盘,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全省GDP突破12.4万亿元,实现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的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发展韧性增强,强链补链延链成效明显,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三是提升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维护大局平安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卢荣春代表说,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时”与“势”、直面“艰”与“险”、统筹“稳”与“进”,紧扣“两个确立”统领全局,紧扣“十四五”凝练新成绩,紧扣“稳中求进”谋篇布局,紧扣项目主导、以数据说话,紧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纵深攻坚,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定力、毅力和能力,展现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意志力、活力和魄力。

何晓军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定位准、目标明、措施实,是一份面向新时代、体现新思想、实现新作为的好报告。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体现了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二是求真务实抓发展。全省经济总量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等,充分体现了省政府直面困难的勇气和魄力、善于破题解难的能力和水平。

肖亚非代表说,报告体现“稳”和“实”两大特点,稳中求进,稳而又实。东莞市能够历史性地迈上“双万”新起点,最根本的是有总书记领航掌舵和党中央坚强领导,最关键的是省委、省政府一直给予的强力支持。要通过贯彻省委全会、省“两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敬畏心,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大力抓好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大力拓出产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为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湾一体化发展,梁士伦代表建议,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内湾一体化融合发展,“在一体规划、交通互联、创新联动、未来产业打造、公共服务融通共享、自然生态共保共治、营商环境开放协同等方面深化内湾联动”,增强协调发展的内聚力,为大湾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吕国林代表提出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交通建设的建议。“建议推动深南高铁规划建设,强化湾区与成渝城市群的联系。加快推进国家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在广深创新走廊先行规划建设”,推动粤港交通互联互通,强化深港增长及带动作用。

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定生效背景下,余荣盛代表建议加快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华侨优势,提升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意识和本领,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要利用好RCEP原产地累积等利好规则,促进区域内产业链协同创新。用好用足RCEP关税减免以及原产地累计等政策红利,鼓励华侨行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利用侨力加快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倒逼大湾区整车制造、中草药等产业实力升级。”聚力打造高质量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湾区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国家平台。

“广东应加大力度建设国际高水平大学,注重培育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专业,促进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吸引港澳学生来内地就读,从而促进粤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马茵代表建议,广东要加强建设国际高水平大学,以教育均衡促进粤港澳文化融合。通过整合大湾区内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教育管理上促进湾区高水平大学间的协作协同。

“建议省有关部门将粤港合作办学的院校筹建纳入省重点支持项目,对需要与国家教育部对接的具体要求给予专门的政策研究和协助,加快办学项目获批。”同样关注大湾区教育资源问题的周绮霞代表建议大力支持粤港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示范引领作用,给予粤港合作办学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我省叠加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提高高校培养水平。

做好高端人才落户大湾区的“大文章”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形成较为明确的资本与人才服务的格局,人才发展与流动更加紧密频繁,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利用粤港澳三地体制机制差异,使人才资源作用进一步释放,进而在大湾区率先获取创新发展潜力。”蒋伟楷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落户大湾区,创建人才、科创、生产一体化服务平台。包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平台和合作协调委员会,设立国际人才与交流高峰论坛,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人才数据库,将有志于在大中华区创业的科技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等吸引入“大湾区”,实现从“交流技术”到“交换技术”到最终“落地服务”的目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强、熟悉三地政策和国际规则的大湾区注册会计师高水平人才队伍,既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出去’,又服务资本‘走进来’。”冯琨琮代表关注到大湾区注册会计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粤港澳三地执业资格不互认,人才流动不顺畅。三地注册会计师发展差距很大,缺乏既熟悉内地政策又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建议深化粤港澳三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合作,领跑全国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注册会计师国际化人才高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会计学院,出台大湾区高水平注册会计师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逐步推进资格互认,规则对接,实现湾区人才融合和高效便捷流动。

说教育:“双减”首次写入政府报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双减”,明确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双减”应该“减什么”“怎么减”?代表们在审议中对“双减”话题高度关注。

谢志岿代表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珠三角主要城市在制度层面上都开展了午餐午休和课后服务,但存在午餐午休覆盖率不高、质量不佳,课后服务质量不高、时间不够等问题,“建议要明确各个学校必须承担作业辅导的服务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是中央文件的明确要求,各个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推脱,使课后服务的政策难以落地。”各个学校应该通过“弹性上下班制”、第三方服务和适宜有偿服务的方式,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不得要求学生下午18时前必须离校,以实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下班时间相衔接。”同时加强宣传、检查、监督,接受家长和学生的监督。

“需开展课后服务的9 000多所学校已经提供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到71.22%,极大的减轻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家长的生活负担。”但刘燕代表调研发现,“双减”之后,午托及课后服务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挤占了教师备课钻研教材的时间。她算了这样一笔账:两小时午托加两小时课后服务,共计4小时,相当于6个课时。以小学为例,原本学校每天6课时,现在相当于课时翻了一倍。刘燕代表建议学校应尽快引进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入校园开设特色课程,并配备教辅人员,分担看午睡、分餐、登记社会辅助工作报表等工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提升学校师生比。“在我调研的二十多所学校中,师生比为1 : 13-1 : 14之间的学校在平衡课后服务和教师精力上相对较好。”

关于课后服务的收费问题,谢宏琴代表建议把课后服务纳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中,出台相应的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给予财政投入等政策支持。“如深圳明确,课后服务经费由政府保障”,财政投入应向县级中学等薄弱中学倾斜,保障偏远地区学生的权益。

“要充分发挥省、市、区级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指导各地区各校正确理解‘减轻课后作业负担’。”刘洁贞代表建议重视研究如何优化课后作业,加强对各地执行情况的指导与监督,对各地、各校落实工作情况制定达标方案,从多角度有效地考核各地、各校落实“双减”工作的成效。“长远还是要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工作的落实与监督,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按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督促各地方均衡教育投入和师资配备。”

“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要完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科技馆等社会资源,让它们承担一部分兴趣爱好方面的教学工作。”梁真代表建议,“双减”要做好学生评价改革的工作,真正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可询、可靠、可鉴的教育引领。“评价不改革,教育工作就难以真改革,这是‘硬骨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经验积累,时间沉淀。”要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双减”治本之策。

“要改变‘一考定结果’的学生发展评价制度。将平时抽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将口头表述、动手操作、知识运用相结合,将基础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谢松代表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考试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双减”政策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积极探索校际资源共享,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可以借鉴北京市中小学生开放型在线辅导的经验,统筹各校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等技术手段,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普惠性家教服务。同时对私人家教活动加强监督管理,杜绝超前、超标、超时辅导。”

“双减”政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双减”之后孩子们该做什么?龚艳红代表认为,“要让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近阳光,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建议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对粤东西北地区学校进行场馆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增加体育老师编制,为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哈迎飞代表建议把课外阅读纳入正常的课后服务。中小学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在校生“课后服务”阅读促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倡导师生共同阅读。“中小学像组织春游、秋游一样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在校内外的图书馆的参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将各级学校的校园常规阅读活动,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承诺的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省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邓中青代表认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既是国家对各地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更是重塑产业格局、优化布局结构的重要机遇。“要以双碳目标引领全省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建议针对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鉴和参照我省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强领导和组织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和能源结构研究调整,“要科学控制和减少煤电等化石能源,设立高能耗、高碳行业退出机制,推动核电、绿氢、太阳能等清洁新兴能源在我省的布局”。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成果转换,加快双碳建设数字化和产业化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双碳目标的实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

为做好治水的长期工程,陈忻代表建议以流域为单元推进流域长制度,由当地党政官员担任所在流域的流域长,牵头对所在流域的河湖治理开展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整体见效。“建议根据全省的地形及发达程度,将全省21个市划分为几类,根据每一类城市的不同实际,下达不同指标,并据此开展考核。”紧扣河湖长制重点工作及阶段性特征,抓住河湖长履职、河湖面貌改善、公众满意度“三个关键”精选一级指标,探索结合不同责任河湖实际问题及不同级别河湖长履职重点对河湖长履职开展差异化考核。

陈琼代表高度关注塑料污染治理的问题。“‘限塑令’始终难以在中小型商家尤其是小型超市、农贸市场、临街商铺、街边小贩、小卖部等地深入推行,主要因为在这些购物环境中,人们使用塑料袋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同时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兴起,也加重了塑料包装的需求反弹,给政府带来很高的环境治理成本。针对目前塑料污染治理专门法律法规缺失的问题,陈琼建议省主管部门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借鉴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明确未来若干年不同时期分别要达到的工作进度,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形成“禁限塑”合力,成立地区间限塑治理联席会议,完善地区限塑治理联动机制,推动各地同步制定“禁限塑”相关法规,同时加强监管执法,提高违反“禁限塑”规定的违法成本,使不合格的塑料袋无可用之地。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代表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四季的代表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