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经八脉理论溯源*

2022-11-30徐岩衣华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任脉灵枢医家

徐岩,衣华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355)

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方面作用日渐凸显。追溯奇经八脉的源流,早在《黄帝内经》时已散在于各篇,但未成体系且无统一名称。“奇经八脉”之名最早见于《难经》:“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1]历代医家关于奇经八脉多有论述,内容涉及奇经八脉的循行、穴位、药物及临床应用等。为使读者对奇经八脉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笔者对奇经八脉源流及发展进行了梳理,现总结如下。

1 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1973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灸疗学专著[2]。但在内容上只有十一脉的循行而没有具体的穴位,也没有奇经八脉的任何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灵枢·五音五味》《素问·骨空论》《灵枢·逆顺肥瘦》《素问·举痛论》《灵枢·动输》《素问·痿论》《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病》《灵枢·经别》《素问·刺腰痛》《灵枢·经脉》等各篇有了这8 条奇经的记载,内容主要包括了循行、穴位、病症、治疗等,但没有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概念。

1.1 《黄帝内经》中的奇经八脉内容特点分析 分析《黄帝内经》各篇关于8 条奇经的记载可以发现,一是古人对奇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部分内容前后不一。如关于冲脉的循行起始部位,《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灵枢·动输》记载冲脉起于肾下;《素问·骨空论》记载冲脉起于气街;《素问·举痛论》记载冲脉起于关元。而且,《黄帝内经》关于冲脉起始部位的不同记载引发了后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这一方面证实了《黄帝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医家们对于冲脉乃至奇经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以及个人经验、所观察的手段方法不同,造成了对同一事物出现了不同的认识,所论述的侧重点也不一致。这种实践与理论的互促作用也提升了奇经八脉在整个经络系统中的地位。

1.2 《黄帝内经》中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比较分析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的内容特点有二:一是十二经脉的内容已经完备;二是出现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记载,尽管还未提出“奇经八脉”名称,但为日后奇经八脉内容的完整和整个经络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经脉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肯定古人对奇经八脉的认识程度远不如对十二经脉的认识深刻。黄龙祥[3]曾对《黄帝内经》记载的经脉内容进行了论述,“无论从《黄帝内经》,还是从《难经》来看,奇经八脉学说的建立都晚于十二经脉学说,而且晚于《灵枢·经脉》之经脉学说……所以在《黄帝内经》时代还难以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

总之,无论在横向与《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脉比较,还是在纵向,与《难经》将奇经八脉单独编辑成一部分,以及《奇经八脉考》独成一书相比,《黄帝内经》记载的8 条经脉内容较为散在,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是后代医家研究奇经八脉的依据,这一阶段为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2 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建立阶段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医学著作,《难经》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代以后的医学发展作出贡献。《难经》内容主要阐释了《黄帝内经》的要旨,涉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脉诊、治疗等方面,尤其是在奇经八脉、命门、三焦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1 《难经》最早提出“奇经八脉”概念 《难经·二十七难》记载:“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自《难经》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始,对奇经的认识逐步系统化,改变了以往零散立论的状况。

2.2 《难经》奇经八脉内容特点分析 《难经》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归结在一起,分别在二十七难、二十八难、二十九难中论述了奇经的含义、内容、循行、起止点、病症等。

分析发现《黄帝内经》与《难经》对奇经八脉内容记载详略不同,如关于冲脉的起始部位、循行,在《黄帝内经》不同篇章之间不尽相同,但《难经》中对冲脉的记载只是在《难经·二十八难》记载了“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以及在《难经·二十九难》记载了“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医家们在对奇经八脉进行论述时,大多以《黄帝内经》为准,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主要观点,尽管在冲脉的起始部位、循行方面存在争议。

而且,《难经》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将奇经八脉与络脉并论,如《难经·二十七难》记载:“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拘也。”这一论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滑寿在《难经本义》中解释曰:“既不拘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4]裘沛然则认为:“奇经八脉具有主导十二经脉的任务,具有经脉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联络十二经脉和灌溉全身组织的功能,具有络脉的作用。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经脉的性质,也不同于一般络脉的性质,是一种性质比较离奇具有经脉和络脉双重作用的奇脉,所以叫它作奇经。”[5]

3 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发展充实阶段

自《难经》提出“奇经八脉”开始,医家们对奇经的认识逐渐加深,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脉象、穴位、生理、病症、临床用药、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论述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对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充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3.1 《脉经》首次论述奇经八脉之脉象 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创新性地将奇经八脉的脉象与主病相结合,如在《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记载:“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屎溺,胁支满烦也。”[6]

从《脉经》所记载的内容看,奇经的主病范围有所扩大,而且对各奇经脉象部位、形态的描述非常形象,如“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等等。与《黄帝内经》《难经》相比,《脉经》所记载的奇经八脉脉象、病症等内容,对完善奇经八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针灸甲乙经》补充增加奇经八脉的穴位 晋代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也记载了奇经八脉的内容,又对相关的内容加以补充,提出新的见解。其重要的贡献是对奇经八脉的穴位进行了重新整理并补充了新的穴位。以冲脉为例,《针灸甲乙经·卷之三》“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中补充了冲脉的穴位:“会阴为任脉别络,夹督脉、冲脉之会。”[7]同时在“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中,认为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乃冲脉与少阴之会。有关冲脉的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后,《针经指南》提出“公孙穴通冲脉”,《针灸大成》提出“阴交乃任脉、少阴、冲脉之会”,至此才算完备。

3.3 《诸病源候论》在妇科方面以冲任立论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探讨了冲任脉对妇女生理、病理的影响,肯定了冲任与妇科疾病的密切关系:“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统制经血,故忽然崩下,谓之崩中。”[8]《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冲任”在妇科方面的立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在《诸病源候论》后,无论是妇科专著还是散在记载妇科内容的著作,均有《诸病源候论》的影响痕迹。

3.4 《十四经发挥》奇经八脉特点分析 元代医家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对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但从其对奇经八脉的认识可以看出,他是以《灵枢·本输》《素问·骨空》为基础的,但《难经》对滑寿也有很大影响,如书中记载:“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9]这段论述很明显带有《难经》的描述色彩。

而且,滑寿认为任、督两脉循行于人体前后,有本身所属的专穴,可以调节十二经之气血,故“宜与十二经并论”,将任、督两脉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任属阴脉之海,督属阳脉之海”。

当然,从《难经》以后至明代,对奇经八脉论述的医籍很多,不过大多数是散在的,只是强调其中的1 条或几条经脉,而将奇经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介绍的不是很多。

4 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成熟阶段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对历代关于奇经八脉的文献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考证,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将奇经八脉的内容独著一书——《奇经八脉考》,从此改变了奇经八脉以往记载零散而不详尽的局面。正如其在书中所言:“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10]

4.1 张紫阳《八脉经》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李时珍对道家的文献颇有研究,所以其对奇经八脉的认识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在谈及八脉时引用张紫阳《八脉经》:“八脉者,冲脉在风府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三分。”而且对张紫阳在《八脉经》所记载的“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持相同的观点,并在《奇经八脉考》中有所强调与发展。

在对经络的认识上,李时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认为古人对经络的认识主要在于气功的实践,李氏关于经络的认识对以后经络实质的探讨有着重大的影响。

4.2 《奇经八脉考》记载冲脉等奇经内容特点的分析 《奇经八脉考》总结并强调了奇经八脉的重要意义,与前人相比有所发挥:“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任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就内容而言,作者首先提出对奇经的起始、循行以及穴位的认识,并附有《黄帝内经》《难经》中对奇经的论述以及他人的见解,并记载有关的药物与方剂。而且,其对许多疾病的认识都是从奇经八脉的角度进行考虑的。

从书中记载可以看出,作者也非常留意对历代有关奇经八脉文献的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的内容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对有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也应看到,作者有的观点值得商榷。

总之,《奇经八脉考》为后世对奇经八脉的认识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而且在奇经八脉辨证用药等方面,李时珍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与以往记载奇经八脉的文献相比,《奇经八脉考》是论述奇经八脉的专著,可以说《奇经八脉考》是奇经八脉理论体系成熟的开始。

5 奇经八脉理论体系在临床应用的新发展

继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之后,医家对奇经八脉的重视有加,一方面是对奇经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专著逐渐增加,奇经药物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是奇经医案专著的出现。

5.1 奇经药物的涌现 元代医家张元素首创药物归经,认为各种药物应取其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随着对药物归经认识的深入,许多医家也开始对治疗奇经的药物及归属进行研究。奇经药物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得益于奇经理论的日益完善,从而使奇经用药由较为散在的记载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奇经用药理论。

《脾胃论》就较早地提出治疗“冲脉逆”的药物,如“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11]等记载。关于奇经用药,在清代发展很快。医家在总结药物十二经归经的同时,又对奇经药物进行研究,使其内容不断扩充。如清代严西亭《得配本草》[12]中,在书的最后附有奇经药考,共计43 味药物,可以归结为冲脉药、督脉药、奇经药等。汪昂在《本草备要》[13]中散在载有冲脉用药,其所记载的冲脉药包括当归、川芎、益母草、艾叶、王不留行、吴茱萸、桃仁、紫石英等。张璐在《本经逢原》[14]中亦载有冲脉用药,有的是转载自他人,有的是自己的经验。张秉成在《本草便读》[15]也列举了奇经的用药情况,如续断治带脉之郁结、暖子宫之虚寒;艾叶可以补命门以暖子宫……理血气疗崩带,温通奇脉苦辛兼;川芎善通奇脉,温宣之性,能疏血分风寒;当归可以行脏腑旁及奇经,胎产须知能受益;紫石英可通奇脉,镇冲气之上升。杨时泰在《本草述钩元》[16]记载木香“下主……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安胎健脾。”沈金螯在《要药分剂》[17]载有蒿本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认为紫石英辛温入两经,散风寒,镇下焦,为暖子宫要药。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陈修园的《女科要旨》也多有此类记载。

5.2 奇经医案著作的出现 从查阅到的文献来看,清代以前对冲脉论述的重点是冲脉理论以及对临床的指导,主要用以阐述解释疾病的原理。自清代开始,奇经八脉医案逐渐盛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叶天士、张锡纯等,他们在著作中记载的有关奇经八脉的医案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18],记载冲脉功能失常的病案39 例、冲任合而为病的医案29 例、奇经医案61 例、督脉医案9 例、跷脉医案6 例、维脉医案7 例。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19]也十分重视奇经医案,并明确提出了冲脉在奇经八脉中的主导地位,而且重视奇经八脉与肝、肾、胃等脏腑的关系。以上研究对奇经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6 结语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医学文献,而《难经》则最早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至明代李时珍在参研众多文献基础上完成《奇经八脉考》,才算作该方面的专著。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来看,或是对前人关于奇经八脉的总结,或是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概念。这既是对以往奇经理论观念的验证,也是对奇经阐述的新尝试。可能有的观点和认识只是一家之言,但是都会对奇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20-24]也越来越深入,所以完整地认识奇经八脉,更好地应用奇经八脉理论指导临床是当下的重要任务之一。

猜你喜欢

任脉灵枢医家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浅谈收涩药在带下病中的应用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