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
——基于2010-2019年A股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2022-11-29王宏新姚美暄

关键词:成本费用黏性营业

王宏新,姚美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0 引言

成本费用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一环,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化管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获得更大的利润。诸多学者研究发现,企业在进行成本管控的过程中,成本费用与业务量的变化趋势并非完全线性相关[1],这与传统成本理论的观点相左,且这种现象并不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受经营决策的影响。

随着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日益普遍,代理人与股东的目标利益也并不完全一致。企业管理者在自利动机驱使下,有可能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寻找获利空间,当营业收入增加时,扩大市场投入,提高员工薪资和个人在职消费等支出;而当营业收入减少时,仍旧维持或者小幅度削减相应的成本费用[2],这使得企业费用在业务量下降时成本费用降低的幅度小于业务量增加时上升的幅度。ANDERSON等[3]首次使用“费用黏性”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成本费用边际变化不对称的现象。另外,研究显示,管理者乐观预期与费用刚性也会导致费用黏性的出现[4]。费用黏性的产生不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也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因此,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手段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重要的激励与治理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规划详细完善的控制活动,尽可能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保持高效的沟通,可实现对管理者决策与行为的切实监督。本文将对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作出讨论。此外,外部审计是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质量与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审计更有助于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管理层的不合理行为,发掘可能存在的利润操控,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抑制费用黏性[5]。本文也将讨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两种监督机制对企业费用黏性影响的交互作用。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费用黏性

ANDERSON 等[3]在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发现,当销售收入增加1%时,公司的销管费用增加了 0.55%;而当销售收入减少1%时,销管费用仅减少0.35%。学者将这种企业成本费用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不对称的现象称为费用黏性。刘武[6]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费用黏性,且行业差异显著,其中制造业的费用黏性最高。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企业存在费用黏性,且中国制造业体量大,受行业特点影响,固定成本占比高,调整难度大,成本费用黏性也更明显。基于此,提出假设H1。

假设H1: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黏性。

1.2 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黏性

国内外学者对费用黏性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调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和代理问题观等。调整成本观认为企业的费用按调整方向分为向上调整和向下调整,相对于扩大规模、投入研发所付出的向上调整成本,削减资产、劳动力等所付出的向下调整成本更高。因而当企业业务量下降时,管理者更倾向于向上调整成本费用,导致企业产生费用黏性。管理者乐观预期观认为对未来拥有乐观预期的管理者在业务量下降时不愿缩减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为了维持未来乐观预期成本费用现状而造成费用黏性。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也会对企业投资项目存有乐观预期,高估项目收益,进而导致过度投资造成费用黏性。在代理问题观中,王东清等[7]指出,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的“个人帝国”动机会导致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费用黏性,信息不对称滋生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促进企业费用黏性的产生。

此外,考虑到内部控制对管理者能够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内部控制也可能对费用黏性的抑制产生积极的影响。以CHRISTIAN等[8]的研究成果为例,内部控制中的信息披露能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用制度制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韩岚岚等[9]提出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影响中,也指出了内部控制能推动企业管理者按规章办事,促进费用的合理支配,进而减少费用黏性导致的资金浪费。王小波等[10]指出内部控制建设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大有裨益,有助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综上,内部控制从三个方面影响费用黏性:首先,内部控制通过优化企业信息披露环节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强化对成本费用使用过程的监督,加大不合理费用被发现的概率,进而抑制费用黏性;最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经营更加规范,预算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等手段促进管理者科学决策,在业务量下降时,调整不必要的费用,整合资源降低费用黏性。基于此,提出假设H2。

假设H2: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黏性显著负相关。

1.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

学者对内部控制与外部治理机制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梅丹[11]提出融资约束与内部控制交互作用抑制企业费用黏性。钱育红[12]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对调节内部控制费用黏性的关系起到了正向作用。李冬[13]认为媒体曝光度能够弥补内部控制的不足,在内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抑制企业的费用黏性。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黏性的关系会受到外部机制的影响。杨德明等[14]指出,当内部治理机制存在不足时,外部审计能够补充内部的缺陷,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梁上坤等[15]提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显著。时现等[16]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抑制资源的不合理流向,而成本费用黏性也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体现。抑制企业费用黏性需要缓解企业内部委托代理问题,一方面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二者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受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共同影响。在提高内控质量的基础上,外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内控进行评估,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发现并指出财务报表中的纰漏,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应对可能存在的管理层道德风险,减少过度投资、追求在职消费、利润操纵等行为,进而抑制费用黏性。基于此,为研究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费用黏性关系的影响,提出假设H3。

假设H3:审计质量有助于促进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按照2012年版CSRC行业分类标准,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ST、*ST类上市公司;剔除相关数据缺失且难以补全的上市公司;剔除销售收入小于或等于零的公司,剔除当年销管费用大于销售收入的公司;由于控制变量中有对样本公司前两年销售收入数据的需要,因此剔除上市时间不足3年的公司。最终得到2 108个样本公司,13 789个有效样本。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STATA15.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对全部连续变量低于0.5%、高于99.5%的极端值进行了缩尾处理。

2.2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是企业费用的主要构成,由于财务费用与业务量不存在明显关系,因此参考ABJ模型和大多数学者的做法,使用销管费用代表企业费用,记为SGA。取当年销管费用与上年销管费用之比的自然对数表示费用变化率,记为ln(SGAi,t/SGAi,t-1)。

(2)解释变量

ln(Salesi,t/Salesi,t-1)代表营业收入变化率,取企业当年营业收入与上年营业收入之比的自然对数。D代表营业收入下降,为虚拟变量,企业当年营业收入小于上年营业收入时,取1,否则取0。IC代表内部控制,大部分学者采用多指标评价法构建内部控制指数或迪博数据库的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衡量,考虑到数据的适用性与可获得性,选择迪博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指数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衡量。

(3)调节变量

Audit代表外部审计质量,采用修正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利润DA,并以DA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外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可操控利润能反映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而外部审计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因此,|DA|的值越小,外部审计的质量越高。

(4)控制变量

采用6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D2为虚拟变量,代表连续两年收入下降,若样本企业连续两年收入下降,取 1,否则取 0;GDP代表经济增长,为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L_intensity代表人力资本密度,为企业员工总数与营业收入之比;A_intensity代表固定资本密度,为企业总资产与营业收入之比;ROA为盈利水平,是样本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为企业年度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LEV为财务杠杆,是企业年末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

(5)分组变量

在进一步研究中,加入了两职合一与产权性质的分组来丰富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关系的回归分析。Control代表企业产权性质,国有企业取 1,非国有企业取0。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ity取1;两职分离取0。

变量描述及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Tab.1 variable definition table

续表1

2.3 模型设计

为验证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黏性的存在性,参考大部分学者的做法,采用ABJ模型构建模型(1)进行假设检验。

式中,SGAi,t为i公司t年的企业费用,即企业销管费用之和;ln(SGAi,t/SGAi,t-1)为i公司t年的销管费用与(t-1)年销管费用之比的自然对数。Salesi,t代表i公司t年的营业收入,ln(Salesi,t/Salesi,t-1)为i公司t年的营业收入与(t-1)年营业收入之比的自然对数,代表i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D为虚拟变量,当t年的营业收入小于(t-1)年的营业收入时,代表营业收入下降,D取1;否则取0。该模型的含义是,当业务量上升1%时,企业费用增加β1%;当业务量下降1%时,企业费用减少(β1+β2)%;根据费用黏性的定义,当企业存在费用黏性时,β1>(β1+β2),即β2<0。因此,若β2显著为负,说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费用黏性。Contr_Var代表控制变量,包括是否连续两年收入下降、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本密度、固定资本密度、资产回报率和财务杠杆6项,模型同时控制了年份效应。

为验证假设 H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内部控制与黏性的交乘项Dln(Salesi,t/Salesi,t-1)×IC,构成模型(2)。若假设H2成立,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黏性应显著负相关,即当营业收入下降时,内部控制的提高导致费用变化的幅度增加,β3应显著为正。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2010-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的变化率均值为0.155 9,中位数为0.134 1,均大于0,说明企业费用在整体上是增长的。营业收入的变化率均值为0.127 8,中位数为0.114 4,说明样本企业的营业收入整体上也呈上升趋势。另外,营业收入下降变量均值为0.263 5,说明当年营业收入小于上年营业收入的发生样本占全部样本的 26.4%,这意味着 73.6%的样本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增长态势良好。内部控制指标的标准差为1.612 9,最大值与最小值的间距也很大,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差异明显。代表审计质量的可操控利润绝对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444 2和0.000 4,差异较大,说明样本企业间的审计质量存在较大不同。受制造业企业间劳动力需求与企业规模各异的行业体征影响,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本密度和固定资本密度波动较大,标准差分别为1.157 7和1.639 6,与文献[10]的研究结果相近。其他变量的观测值亦在合理范围之内。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2 相关性分析

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由于篇幅所限,控制变量部分未予显示。费用变化率与营业收入变化率、收入下降与连续两年收入下降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营业收入变化率与收入下降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文献[1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他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在 0.4以下。另外,对模型中回归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检测,VIF值均低于 3,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Tab.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ain variables

3.3 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回归结果见表4。

(1)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黏性存在性检验

表4的第1、2列分别代表了模型(1)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的回归结果,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380和0.390,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可以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变量Dln(Salesi,t/Salesi,t-1)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变量ln(Salesi,t/Salesi,t-1)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当营业收入增长1%时,费用增长的变化幅度都大于营业收入下降1%时费用减少的变化幅度,即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黏性,假设H1成立。

(2)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黏性关系检验

表4第3、4列为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变量Dln(Salesi,t/Salesi,t-1)的回归系数均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再次证明了企业费用黏性的存在。而内部控制与黏性的交乘项Dln(Salesi,t/Salesi,t-1)×IC的回归系数在第3、4列都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的费用黏性越弱,内部控制发挥了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假设H2成立。

(3)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关系检验

表4第5、6列为模型(3)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的回归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对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依然为正且在5%水平上显著。而加入审计质量Audit后的交乘项Dln(Salesi,t/Salesi,t-1)×IC×Audit的系数为负且分别在1%、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Audit的数值越大,企业费用黏性越强,由于采用可操控利润的绝对值(|DA|)作为外部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DA|的值越大,审计质量越低,因此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负相关,即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内部控制发挥抑制企业费用黏性。假设H3得以验证。

表4 存在性检验、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回归结果Tab.4 regression results based on existence test, internal control, audit quality and enterprise cost stickiness

续表4

(4)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内外部治理机制交互影响企业费用黏性的基础上,从企业固有属性角度探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对费用黏性的影响。从决策层角度来看,企业的董事长往往也是企业的大股东,当董事长兼任总经理,那么决策层与管理层的重合是否影响企业的费用黏性?另外,中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较为特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外部融资约束、履行社会职能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产权性质的异质性是否影响外部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的关系?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对全部样本按是否两职合一以及是否为国有企业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两职合一与产权性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关系Tab.5 combination of two duties and the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udit quality and enterprise cost stickiness

由表5可知,两职合一的分组中,变量Dln(Salesi,t/Salesi,t-1)×IC与加入交乘项Audit后的变量Dln(Salesi,t/Salesi,t-1)×IC×Audit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而在两职分离的分组下,该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说明两职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相互独立,替代了内部控制和审计质量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而在两职合一的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的缺漏需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加以补全,此时,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对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是显著的。

表5第3、4列分别为在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对企业费用黏性影响的差异。可以看到,良好的内部控制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能够制约费用黏性的增加,分别在10%、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是交乘项Dln(Salesi,t/Salesi,t-1)×IC×Audit的回归系数在非国有企业分组中,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在非国有企业中,审计质量的提高能够加强内部控制抑制企业费用黏性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中,该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经常承担如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公共服务的政策性社会性职能,因而成本费用下降平滑缓慢,且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往往面临更低的融资约束,国有企业更倾向扩大收入规模,使得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削弱费用黏性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以2010-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费用黏性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黏性。

(2)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黏性显著负相关,即拥有良好内部控制的企业费用黏性也会相对减弱,进而促使资源流向更加合理的地方。

(3)内部治理机制的缺漏也需要外部治理机制的补全,外部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配合企业内部控制抑制企业费用黏性。

(4)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监督环境,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对费用黏性的影响不明显,而对于两职合一的集权型领导结构,则更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制约与监督。

(5)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刚性社会职能相对较弱,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更能发挥对企业费用黏性的抑制作用。

4.2 建议

(1)优化成本费用控制流程,推动企业融资体系系统化,健全资金配置机制,并合理分配岗位责任与权限,确保企业内部各个环节都纳入内部控制系统。

(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优化,督促管理层按规章办事,降低不合理开支。

(3)建立完善的岗位轮换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

(4)选择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两职合一及非国有企业,可以选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国内八大会计师事务进行审计。

(5)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自身执业质量控制,保证执业流程规范合法,注重注册会计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与执业水平。

总之,推动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双管齐下,有利于促使资源的正向分配,抑制企业的费用黏性。

猜你喜欢

成本费用黏性营业
“太空旅馆”营业中
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成本费用制度建设的对策
基于合同管理下的成本费用精益化管控
制酒业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
富硒产业需要强化“黏性”——安康能否玩转“硒+”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玩油灰黏性物成网红
基层农行提高客户黏性浅析
成本费用与定额控制在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应用分析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