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内审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2-11-29赵永红

人民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内审管理工作

赵永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国有企业来说,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内审工作是加强企业监督管理、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把手。国有企业内审工作通过严格的规章和程序,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客观评价,找出企业在控本降耗减排、各类资金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提出必要、充分的可行性改进建议,在审计职责范围内跟进整改,形成管理闭环,促进企业经营目标达成。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行高质量内审,不仅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企业规范管理持续改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内审工作在价值证明和服务能力方面的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推陈出新、社会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内审工作信息来源渠道更广、工作效率更高,面临的影响因素也越多。

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

企业内审工作不仅考验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反映着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内审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内部环境、创新能力、整改落实等方面。

第一,内审队伍建设方面。一是机构编制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尚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或是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国企内审机构往往难以做到相对独立,而是多部门合署办公、人员配备上相对弱势及专职人员配备不到位,审计部门处于二线甚至三线部门地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有的内审人员素质有限,其专业能力、综合技能、研究能力等软实力不强,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刚性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有的内审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导致内审工作结果不客观、不公正,以至于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内审环境氛围方面。一是对内审工作的认识水平有待提升。有的企业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方面还存在推进不及时的现象,内审价值体现不明晰,对内审工作价值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二是沟通机制有待强化。有的企业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审计成果成为孤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合力监督需要突破。一些集团业务较为单一的企业在审计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较少,但是大多数集团是以复杂组织结构为主要框架,在审计过程中面临审批环节具有复杂性、搜集相关资料难度高、无法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多样化支持等问题。

第三,内审工作创新能力方面。有的企业内审人员的职能视角狭窄,内审理念固化,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能力有待提高。如面对原始海量审计基础数据,不善于使用数据思维和信息工具,导致优化工作流程、支持业务决策能力较差。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并没有将信息系统完全融入内审工作中,只是单纯进行信息收集,无法充分体现信息系统自身优势,导致内审工作滞后性明显。

第四,问题整改推进程度方面。一方面,企业整改重视程度不高。整改不系统,存在“以点代面”现象。部分企业落实审计整改力度不够,导致内审工作对于其降本控耗推进、业务流程规范改善作用不突出。另一方面,整改责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改责任不明确,督查问责不到位,致使有的被审计单位出现“为整改而整改”的惯性思维,未能实现审计整改的完整有效闭环管理。

提高国有企业内审质量的对策

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保持合理建制,强化内审效能,健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国企内部审计质量。这就需要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相关企业认识到内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方案,使内审更加贴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健全内审管理体系,加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配置;保证内审机构独立性,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使内审机构各项决策变得更加科学有效。二是优化队伍结构。可以通过校园招聘、部门遴选、岗位交流等形式,优化内审队伍、充实人员需求,进一步拓展内审工作领域,开阔视野,增强创新,努力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储备充分的优秀团队。三是加强学习培训。促进内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是加强内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应时刻依照查错纠弊、维护法纪、促进管理的原则,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为此,可以通过岗位继续教育、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强化专业学习,还可以通过学习必备的从业关联知识,如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写作能力等,主动适应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持续解锁新技能,树立精益思维的对标、创标意识,力求高标准多端口工作输出,赋能企业新需求;专业能力与其他能力齐头并进,塑造技能复合型人才;突出内审人员思辨能力培养,通过审计项目历练,坚持学用联动,检验理论学习效果。

改善内审环境。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内审环境是有效运用审计成果的前提条件。为此,应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上加以改进:首先,强化服务意识,基于对相关法律规章和企业管理制度熟悉的专业特长,为工程、采购等具体职能部门提供精准咨询,为增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基层员工对内审工作价值的广泛认知而努力。其次,到生产一线、工程建设等现场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调研,相关课题创新应围绕实际生产经营和高质量发展管理需求开展,注重覆盖广度,力求问题深度,善于捕捉问题易发环节,把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项目现场实际问题上,通过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验证审计工作质量,推动企业管理提质增效。二是注重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以促进生产经营业务流程高效运转、提升管理水平;将内审职能贯穿于产品研发、原辅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管理、营销推广的生产全价值链中,融入资金、资产管理全流程,提高审计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充分性。此外,在常态化经营业务事项中发挥监督职能,如参与各类采购的招投标监督、合同履行情况评价、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等。三是完善沟通共享机制。提升审计成果的转化率,传统思维方式下,仅以审计报告和结论来体现审计成果,容易忽视审计成果的“增值价值”挖掘,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易导致审计成果出现审、用脱节的现象。对此,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如可通过表格在线编辑等方式,将内审工作职能嵌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立足必要审计程序,形成全过程、充分、简洁高效的全链条实时信息共享反馈机制,消除过程管理的时空边界,提升审计效率。

提高创新能力。一是更新工作理念。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导向,拓展内审业务视野,通过工作学习化、管理课题化的方式,以研究型思维开展审计项目,创建、运用新审计理念,充分挖掘内审工作创新潜能。注重系统思考和坚持问题导向,将内审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事前风险预见、事中过程控制、事后问题整改全过程;从以财务收支为内部审计的常规业务,到逐步转变审计观念、拓展审计领域,再到当前内审工作对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个性化专项审计管理、多维度全链路审计全覆盖,持续提升企业内审工作创新能力。二是灵活运用新技术、新工具。首先,加大企业内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内审信息化系统的专业程度。其次,尝试构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内审评价体系,借鉴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企业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绩效体系思路等,基于内审职能范畴,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优势。再次,优化内审机构建设。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导,在审计资源限定的前提下,以有限的审计时间、人员资源等审计项目资源投入,通过量化各生产经营维度的关键控制指标,依据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视自身资源管理与信息化前提下工作职责匹配度,以审计质量和效能为前提,实现人、岗、工作质量的科学有机整合设计。最后,鼓励通过内审业务评价体系的探索创新、问题预警等,为企业经营提供专业化建议。三是促进管理新机制构建。企业要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减少资源浪费,应积极开展基于规范管理的生产全链条内部控制审计诊断,找准问题点,细化管理颗粒,精准对症整改。鉴于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繁多、信息未能实现合理共享的现状,可通过内审的可行性合理建议,优化整合信息平台资源,统筹业务数据生态集成,为进一步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架构治理,达到节约运维成本、信息对接畅达、经营效益增值的目的。

压实问题整改。一是提高整改意识。整改程度是内审工作质量和内审成果运用的重要体现。通过内审整改专题培训、规范管理约束要求、与内审人员换位思考、实地化解难题等措施,在企业内形成审计整改的广泛共识;通过内审委员会、办公联席会议等形式提升对审计问题整改的重视程度,以企业治理效能的行政态度推动整改落实。二是加大整改落实力度。首先,对于内审发现的问题,以有利于企业降本控耗为宗旨,推进合理可行的审计意见的落实和问题整改,促进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人财物耗用。其次,对于外部审计和其他各类监督检查提出的问题整改,内审部门应协同联动推进职责范围内的整改,并明确整改范围、进度、时间、整改程度和方法,一体跟进落实;对于职责范围外的问题整改,应配合职能部门或提出专业整改建议,协助整改落实。最后,对整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研究总结规律,提出管理建议,便于采取改进措施或提前防范。三是促进系统化整改。依托管理共享平台,理顺管理体系,运用内审成果,突出内审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注重系统性生产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化解;建立整改信息互通和工作共享机制,构建高效能治理体系,达成监督、整改、治理一体化、体系化统筹推进的目标,实现基础管理能力新提升。

猜你喜欢

内审管理工作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选工作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