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扩大

2022-11-28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詹洪春主笔潘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30期
关键词:新药中医药中药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詹洪春 主笔 潘锋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9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走出去”有关情况。

科技创新与“走出去”取得系列显著成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吴振斗介绍,在科技创新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稳步增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建设了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会同发展改革委,建设了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了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7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打造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遴选了149名战略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

吴振斗说,在中医药“走出去”方面,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迈出新步伐,取得了系列显著成果。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陆续制定颁布了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此外,支持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及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吴振斗说,中医药积极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公开发布多语种版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支持举办了百余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中医药诊疗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相关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向柬埔寨派出了首个中医抗疫专家组及医疗队。促成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三药三方”等抗疫类中药海外注册取得新突破。在世界卫生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支持下先后举办了系列高规格国际会议,发布了《支持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控倡议》等。

创新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说,十年来通过临床和机制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以及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如陈竺院士团队揭示了传统中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获得舍贝里奖。陈香美院士团队揭示了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使IgA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疗效提高2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保延研究员团队证实了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显著优势,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推动了针灸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通过科研筛选出“三药三方”,第一时间建立起了第一道防线,为取得抗疫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通过“973”计划项目支持,回答了经穴特异性等一批重大中医理论问题,推动建立了中医络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新学科,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人工麝香等一批珍稀濒危药材研究成果,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下一步,根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要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基地建设,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加强科技人才建设,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吴振斗司长回答媒体提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说,临床对疾病诊断治疗都要有标准,这也是和国际标准一样,但中医药确实有其特殊性。实践证明,中医药几千年来治疗疾病是有效的,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繁衍与祖先留下宝贵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传统医疗技术有直接关联。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创新发展和中西医结合。中医是以个体化治疗为主的,当一个患者坐在医生前面的时候我们肯定要辨证论治,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到了医院,不管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都要把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如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要做很多相关理化检验。陈香美院士介绍,辨证论治目前正在开展标准化研究,也出台了部分疾病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标准化和个体化是对立统一的,一个人罹患慢性疾病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证型、证候等要素都会不断发生改变,结合现代医学化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中西医结合能够实现较好地把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和个体化两者是统一的。

陈香美院士举例介绍说,其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开展IgA肾病中医诊治规律和治疗特征的研究中团队把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疗相结合,由于IgA肾病青少年多发,患病时候的辨证证型和疾病发展二十多年后的辨证证型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中医药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即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实现对IgA肾病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也就是说每一个IgA肾病患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选择的治则治法也是不完全一样。陈香美院士说,中医的标准化研究正在进行中并有了很好的成果,中西医结合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6项、二等奖70余项,此外还有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这些国家级的奖项代表了近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快速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家标准72项、行业标准9项(406个病种)、团体标准1 919项,ISO/TC249中方主导发布标准54项。

中药研发取得成效中药质量持续提升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说,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注册分类和审评改革机制,对于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以及中药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新药研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也就是说中药新药研发的源头是在有了临床使用的历史和经验基础之上再进行研发,这就是中药新药与化学药研发和生物药研发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基于临床然后再到实验室再过渡到临床是中药新药研发的一个路径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审评机制改革上就要构建符合中药新药审研发规律的评价评审体系。近年来,国家药监部门积极推动改革,提出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实践三结合的证据评价体系,针对不同新药类别这三个方面在评价中各有不同侧重。如现在新注册分类中一类新药被称为中药创新药,这些中药新药多源自名老中医经验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发成为复方中药新药,在一类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实践的三结合评价体系,完全可以很好地支撑药物研发。同时,我们也不排除用现代科学手段针对临床疗效确切有效中药,经过深入的物质成分分析找到其中有效成分或者是有效组分后,再进行新药研发,如青蒿素的研发模式,这一类新药研发更注重应用现代多学科交叉技术。三类新药是源自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而研发的,其特点是这些古代经典名方已经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安全性有效性得到较好保障。因此在评审层面和研发层面上,更加重视前人的用药经验的积累和中医理论的支撑,这类新药的研发也得到了有效推进。如大家所熟知的抗疫“三方”的新药转化就是将此前人们的用药经验、临床实践转化为审评的证据,支撑了这些产品的注册上市。可以说,通过注册分类改革各类中药新药的研发路径更加明晰,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李昱介绍说,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医疗效发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对中药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相关部委的合力推进下,我国中药质量持续提升,疗效日益彰显。一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持续加大中药标准研究投入,构建了更加符合中药特点的评价体系,推动完善了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国家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国主导制定颁布了37项中药国际质量标准,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产业竞争力和行业治理能力的提升。

李昱司长回答媒体提问

二是加强中药材源头质量管理。国家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充分运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优化了中药材产区布局,建设了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推动了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和使用;加强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管控了农业投入品使用,从而促进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生态种植。国家药监局2021年国家药品抽检年报显示,中药饮片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

三是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通过深入开展中药安全性研究,阐释了中药毒性原理,构建了中药临床安全风险评控系统,促进了临床用药安全。针对疾病特定阶段、特定人群开展了中药、中西药联合用药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用药指征,制定了一批基于循证证据的临床用药指南。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构建了中成药多维度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中医药优势病种循证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指引。开展了临床医师中药饮片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和完善了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从而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遣方用药。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李昱介绍说,解决好中医药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的关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长期关注和十分重视的问题,并为此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在过去十年间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重大工程,出版了汇集416种重要古医籍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积极推进了《中华医藏》影印出版。启动实施了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投入资金支持中医药古籍馆藏机构的条件改善和修复能力的提升。开展了海外中医药古籍回归整理和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建设了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为传承古典医籍精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中医学术活态传承。对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200多位名老中医、老药工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了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使一大批名老中医和老药工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传统技艺得以完整保存。持续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建立了各家学说与学术流派知识库,构建了当代中医学术流派评价体系。正在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推动建设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和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陈香美院士说,中医药人和中西医结合人一直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中医药传承我们要科学地传承,去除糟粕,把临床有效的经典方和国医大师、名中医等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的经验方传承下去,尤其是要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近十年这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出台了很多支持和鼓励政策。陈香美院士强调,我们要坚持西医学习中医,多学科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的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在一起,科学有效地传承。近年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团体等联合推进了标准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编制,这也是一种非常有利的传承,能让更多的西医能够懂得如何科学地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药尤其是中成药,能够帮助更多的基层医师按照指南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我们将继续积极地把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诊疗方案推广下去。陈香美院士表示,中医的特点就是辨证施治和个体化,如果完全按照西医的循证医学去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是不完全科学的。作为一名西医专家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也力推把中医的经典方、经验方和中成药与西医的诊断治疗相结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解析中医药原理,更好地发扬传承中医药学精华。

陈香美院士说,数字化、信息化、生物技术是将传统中医药、现代医学和现代智能化相结合必要的途径,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驱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和中西医结合人的责任和应该完成的使命。很多名中医、国医大师们有着宝贵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实践而积累下来的,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并挖掘出更多更有效的诊疗医案,尤其是疑难病、慢性病、急症等诊疗方法,这样才能留给后人科学的宝贵的财富。在中医古籍整理方面更需要真实可靠的大数据,虽然中医古籍整理已完成了很大一部分,但如何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以便更好地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证据,让全世界的医务人员能够共享中国悠久的中医药诊疗技术,仍然还有大量的数据整理工作要做。

陈香美院士回答媒体提问

另外,在临床需求方面,全国各个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院每天都要接诊大量患者,我们要利用大数据把临床医生宝贵的辨证经验数据保留下来并与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拿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如通过人工智能去协助和辅助繁忙的临床医生,帮助他们解决诊疗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疾病诊疗方案,解决中西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际问题。近年来,多个以大数据驱动的临床精准诊疗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奖和多个省部级奖。

此外,利用大数据驱动新药的研制将有力地推动药学事业的发展,现在各界都很希望有更多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生,但中医药与西医药不完全一样,中医药是在临床证实有效后再去验证其机制,然后分析有效成分等,因此在新药开发中更希望把经典方比如张仲景的经典方不断优化,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积累更多的丰富的宝贵数据,然后将这些来自临床的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促进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陈香美院士表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在南阳考察时强调,“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要求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以及在基础数据积累过程中都要去追踪为什么有效,有效的原理是什么,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药效物质原理和有效性评价方面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走出科研诊疗新范式。

中医药合作交流步入快车道

吴振斗介绍说,进入“十四五”以来,在“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该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的重点,规划聚焦政府间和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国际抗疫合作、科技交流、科研平台建设与重大装备研发、扩大中医药类产品贸易、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协同对接区域战略、加强国际学历教育与培训合作以及扩大国际传播等八个方面,计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

吴振斗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并取得系列成果。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并制定了五个配套实施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二是机构设置不断健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中医医院及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工程已开工建设;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中药药事活动及中成药注册法》正式生效,特区政府成立药监局,澳门卫生局成立中药服务发展厅。

三是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产业发展方面,在简化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上市注册审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持续推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招聘港澳中医师试点工作圆满完成,澳门正在积极探索开展中医师注册考试制度。

杨洪军副院长回答媒体提问

四是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有力推进了中医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普及和应用,15种抗疫用中成药获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临时豁免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开通了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有条件批准中成药注册的申请机制,中医医师首次被允许进入红区诊查患者。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了《澳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成立了中医抗疫小组,这些都表明在不断地推进中医药在港澳地区发展的同时,中医药也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吴振斗表示,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各项任务,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走出去”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继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吴振斗继续介绍说,为落实中柬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成果,今年初中柬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柬埔寨卫生部关于派遣中医抗疫医疗队赴柬埔寨工作的协议》。之后经过多方协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合署等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并相继派出了中医抗疫专家组和中医医疗队赴柬埔寨开展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工作,这也是中国国家层面向国外派遣的首支中医援外抗疫医疗队。中国中医专家组依托我国援建的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开展抗疫等医疗服务工作,服务患者约占医院总门诊量的三分之二。同时,中医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培训,培训了当地医务工作者,与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联合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深化了中柬双方在中医药领域深度合作。另外,中医医疗队在当地创建了国家级公立医院内的中医门诊,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得到了柬埔寨领导人高度重视以及柬埔寨政府和柬埔寨民众的充分认可,这些都为今后中柬合作特别是中医药在当地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吴振斗表示,下一步将按计划推动在柬埔寨建设中医药中心,以持续地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同时,还将继续为柬埔寨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培训,为柬埔寨规范化管理中医药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柬埔寨人民一起共同推动两国传统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民众的健康福祉。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

杨洪军说,过去的十年是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谋划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行业的国家队可以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是强化责任担当,发挥人才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危急、重大任务中造就人才、推动人才成长。如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时间派出了首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金银潭医院病区,中西医同台协作,很好地彰显了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和优势,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

二是多措并举,筑牢人才培养根基。屠呦呦研究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人才的代表,也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围绕屠呦呦研究员发明青蒿素的过程,中国中医科学院凝练出了“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的精神,这种精神为中医药人才成长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组成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发挥战略咨询作用,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发展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支撑。中国中医科学院还在积极谋划和筹建一所新的大学,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探索路径。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开始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了九年制“屠呦呦班”,现已经连续招生三届,也招收到了非常好的生源,这也从源头上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改革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2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开创了院科技创新的一个全新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在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围绕这“三好”积极谋划科技创新工程的布局和实施,包括依托重要学科组建重大攻关项目和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以及重大科学问题部署重点协同攻关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创造了更好的环境。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创新药物发现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完成了新药特定成分的制备并在美国FDA获批临床试验;在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分子生药学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这是中医药领域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团队。

四是外联内引,提质扩容发展。中医药人才不仅要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内发挥作用,也希望这些人才队伍能够下沉到基层。中国中医科学院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工程试点项目,这个试点项目就是要把中医科学院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真正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提出的满足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要求转化实现行动,使人才的成长能够更好地融入服务广大人民健康中去。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积极推进医疗科研基地建设,并已经被纳入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这些高端平台的建设成效也将辐射影响到基层,使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发展与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为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统筹考虑医疗、科研、产业、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提出了十个方面重点任务。《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规划》针对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传承创新、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文化、开放发展、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开放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目标。(封面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教授)

猜你喜欢

新药中医药中药
是否可以说新药一定比老药更安全有效?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邱小龙:致力研发国家原创新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