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11-28郭宇坤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农村

郭宇坤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1000)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获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前进一步。然而,脱贫摘帽并不是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仍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1]这一论述启示我们,要重视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而奠定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并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为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要贡献。基于此,理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联系,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探究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成为重中之重。

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讨论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从党的发展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并指出 “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江泽民同志强调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胡锦涛同志也要求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就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把 “蛋糕” 做大,通过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然而,面对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城乡之间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落后的乡村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接下来,乡村还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这就需要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因此,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一)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3]9-47乡村振兴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无论是在乡村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中国现阶段农村问题的认识,把握了正确的发展规律,体现出党和国家尤为关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以脱贫为基础,以防止群众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以完成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强有力发展、农村人居环境优美、农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为落脚点[4]1。具体而言,乡村振兴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保障,实现乡村的全新发展。党的十九大强调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迫切,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渴望更为强烈。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于,提升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与保护乡土优秀文化,从多个方面入手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面貌。事实证明,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的成果得到巩固与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全体人民正以稳定坚实的步伐迈向共同富裕。

(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事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今后两个阶段的任务: “第一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由此可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包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内的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脱贫攻坚虽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要求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得到合理控制与缩小。由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因而距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5]31-37。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在农村,发展的潜力与希望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我国稳步坚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积极影响。

(三)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

共同富裕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目标指引和行动指南,广大农民对共同富裕的热切期盼和不断追求,正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源源不断的动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归根结底是实现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农村面貌与景象的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的丰富。因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以共同富裕目标为指引。例如,要实现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就都要超过城镇。这就要求乡村不仅在居民收入增长方面要快于城镇,还要求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以及其他生活条件的改善上要快于城镇,因此乡村振兴就一定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重发展。此外,共同富裕也是衡量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的尺度。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多方面的成果,都应以促进共同富裕为落脚点,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一定是以弥补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为目标的。

总之,向着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初心与历史使命。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是要关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效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在经济收入、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合理缩小差距。因而,要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就需要通过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表现

共同富裕是普及城市与乡村、统筹全国各区域,包含多个层次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和富有。现阶段的中国仍存在一些制约共同富裕的因素,最突出的便是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分阶段地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乡村振兴能够提升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如今,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巩固了物质基础[6]3。为了理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联系,探究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乡村振兴能够弥补中国乡村建设的短板,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从而解决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问题。由于先前重城市的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在教育、医疗、交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显著落后于城市。农民工浪潮的兴起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出现了农村的 “空心化” 、老龄化等问题,农村失去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致使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农村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贫困群体。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当下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将资源向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困难群众倾斜,提升乡村的治理水平,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够提升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唤醒农村发展的活力,激发乡村发展的潜能,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鼓励各领域的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彻底改善乡村基础薄弱的现状。

其二,乡村振兴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区域、群体、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村人民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缓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改善乡村基薄弱现状的同时,还要注重公平问题,既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及各项资源上的合理配置;将满足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推进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塑造淳朴善良的乡风民风,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农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其三,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能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乡村振兴的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党带领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深刻实践,力求进一步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的显著提升。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如何完成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达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仍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是乡村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和伟大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同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也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仍显著落后于城市经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必须考虑当下的具体实际,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在于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体来说,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还存在着如下几个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乡村现代化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是 “四个现代化” 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任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转型。由于当前乡村现代化基础薄弱,不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阻碍[7]37-39。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农村拥有了农村大舞台、村民广场、农村书屋、农村音乐厅、体育健身场所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与设施,但村与村之间仍存在发展差距,未能做到统一标准。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乡村文化设施普及率与利用率较高;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设施的普及和利用状况则不够理想,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国乡村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现代化转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乡村文化建设基础弱只是一个方面,其他诸多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由于绝大部分是传统小农经济,缺乏现代化农业的规模效应、与市场缺乏紧密的连接机制和渠道,在产业竞争力上不如其他有组织的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也处于弱势,导致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对政府财政补贴也越发依赖。

二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城乡关系是我国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从历史上看,早在2005 年,我国就提出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的城乡关系方针。到2018 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尤其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当前城乡之间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城乡发展差距仍旧过大。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上看,2013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6 467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 430 元,二者相差17 037 元;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3 834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 131 元,二者相差26 703 元。八年间,虽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显著提升,但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明显增加[8]121。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可支配收入上,在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医疗、就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大差距,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是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较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关注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除了城乡之间发展存在差距,还应该重视农村内部存在的差距。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但脱贫摘帽并不代表贫困问题已被一劳永逸地解决,只是意味着在现行贫困标准之下,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需要正视的是,我国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仍需要政府补贴来维持生活。为避免这些低收入群体再次返贫,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必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9]40。从理论上看,乡村振兴恰是针对农村人口返贫的 “一剂良药” ,可以将脱贫攻坚战中各项政策措施、制度机制、资源要素、工作力量有效衔接,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地解决贫困问题。但从现实上看,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衔接、战略同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仅从范围上看,二者就存在极大差别,脱贫攻坚针对的是少数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则覆盖全部农村地区。若是将脱贫攻坚的措施盲目移植到乡村振兴的框架中,则会失去扶贫的精准性,并导致财政负担的增加,甚至出现更多难以预料的问题。面对仍然存在的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如何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需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与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乡村现代化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大,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较多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困难群体返贫,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内容,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能够通过以下几种路径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承与保护优秀乡土文化。首先,针对城乡之间、各区域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国家政策扶持,进一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相关基础设施。其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主要包括维护与修缮当地传统古建筑,支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鼓励传统艺术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再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加农村书屋、村级巡回展演、广场舞培训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最后,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范围,强化农村通信交流渠道,利用村级广播和 “抖音” “快手” 等短视频平台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实,让农民群众精神更为富足。

第二,深度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助力农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发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如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等等,在传统美食、传统手工、传统文艺、传统医药等多方面深挖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并结合时代的新需求,创新性地将乡土文化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产业现代化转型新路径[10]139-141。凭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强化竞争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此外,乡土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留在乡村,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面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巩固物质基础。

第三,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夯实在乡村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持续完善自身建设,强化风险意识、防控能力与工作责任点,发扬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的自治能力,引导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艺组织有序参与乡村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提升党组织的引导与决策能力,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与统筹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艺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参与动员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协同力,同时依法赋予乡镇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重大决策和规划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本区域的行政执法权等[11]44。另一方面,要增进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为民服务方式,进而提升组织引领力、号召力、动员力、执行力,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12]9-10。

第四,坚持绿色和谐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新面貌。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论断的引领,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我国广大乡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维护优美的自然景观原貌[13]24,真正做到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在乡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坚持走 “生态化产业和产业生态化” 道路,尽快完成对高消耗粗放型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提升资源利用率。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弱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农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第五,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打造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为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民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各类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发掘各种新型乡贤,包括 “农业专家” 、文化能人、道德模范、公益热心人等,根据乡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分层分类,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机制和人才评价标准,设置乡土人才表彰激励力度,促进本土人才队伍的发展[14]92。另一方面,要贯彻人才引进政策,基层政府应当承担当地发展的重任,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地乡村人才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加速推进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青年人才的创业就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并对当地乡村人才队伍整体规划和指导[15]64;同时,也要创造与优化人才引进需要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为人才引进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提升人才在乡村工作与生活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第六,完成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努力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缓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16]55-57。随着脱贫攻坚胜利收官,乡村振兴也应通过整体的、系统的谋划,来持续巩固与拓展前期成果。总体上要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农民的多元主体联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统筹规划公共资源,协同治理乡村事务。在组织发展方面,要大力发扬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的实干精神,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继续为农村居民谋幸福[17]16。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关注产业短期成效,扶持农民快速脱贫,转为从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出发,将农村产业放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框架中考量,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的途径。在文化发展方面,从有针对性地通过文化教育进行 “扶贫扶志” ,转变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能够有效与脱贫攻坚的成果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解决当前乡村的诸多问题,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当前,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困难,而乡村振兴能够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有效路径。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脱贫攻坚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现阶段乡村的诸多问题也得以解决。因而,乡村振兴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