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传承的特色示范校建设实践*
——以广西中医学校为例

2022-11-28秦生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药技艺中医药

秦生发

广西中医学校中医专业部,广西南宁市 530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形成,也有利于建设主体突出的校园文化,将动态的文化内核继承和发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这里孕育了丰富的壮瑶医药文化和技艺,为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为更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学校开展了以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传承为重点的非遗特色示范校建设,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建设基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广西壮乡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壮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壮医药,是壮族人民聚居地重要的卫生资源,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壮族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为广西各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当今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壮医药以其简、便、廉、验、捷的医疗特色仍然深受壮族广大人民的信赖和喜爱,壮医已经形成了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内容的一门民族医学。

为传承壮医药,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作出了不懈努力。1985年5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科委批准,我国首家省区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在南宁成立,并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重点建设项目,并正式招收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五年制本科生;2008年正式在广西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于2009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壮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壮医药学概论、壮医药线点灸和壮医经筋疗法等系列特色课程的建成,为壮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1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招收壮医本科生,正式将壮医引入高等教育,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但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主要充实到各教学科研机构,远不能解决广西农村地区壮瑶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1]。

广西中医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创建于1971年,是广西唯一一所集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护理、医药营销等教育为一体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非遗特色示范校建设,将壮瑶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中医药职业教育,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壮瑶医特色技能人才。

2 建设内容

2.1 凝练民族医药非遗项目,促进中医药与壮瑶医药融合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2],要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3],要发展中医药建设,充分发挥壮瑶医药的特色,建立健全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校立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文化育人,特色办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非遗为抓手,推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传统专业与民族特色相融合,面向农村培养民族医药人才、面向社会保健行业培养特色技能人才,落实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乡村医生培养计划。根据广西的地域特点,依托中医药职业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着眼于提炼壮瑶医药非遗特色技能,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壮医药线点灸”作为品牌课程开发,并获得省级重点项目资助。编写了教材《壮医药线点灸》,修订了中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壮医药线点灸、壮医目诊等作为选修课融入中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了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满足了民族地区群众对医药卫生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壮瑶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民族医药的发展。

围绕“壮医药线点灸”,开发了系列教学资源。编写并出版教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教材内容主要包含3项:(1)壮医药线点灸的基础知识模块;(2)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疾病模块;(3)壮医药线点灸实践技能操作模块。教材以彩色图片直观呈现,配以大量的详细注解,力求能够精准地识图定位,满足技能教学需求。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教学计划、教案、课件、考核方案等教学资源库。开发了1个《壮医药线点灸》宣传片,31个教学视频。凝练的非遗民族医药研究成果,通过职业教育平台传承,辐射到广大少、山、边、穷地区,形成了民族医药研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达到了“产教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标。

2.2 挖掘非遗体育项目,致力传统文化传承 “田阳壮狮”千年传承,汲取了广西壮族元素和地域文化,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丰富育人内涵,2017年,学校依托广西民族技艺行指委项目,聘请“田阳壮狮”传承人李永茂大师进校传授“壮狮”传统技艺,开展“壮狮”系列活动。学校将“壮狮”文化融入第一课和第二课堂,增强了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兴趣,培育了基层壮族舞狮后备力量。“田阳壮狮”已然成为学校特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瑶族人民喜欢长鼓舞,通过舞蹈展示美文化。瑶族长鼓有72套表演程式,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建房造屋、斗龙伏虎、日常生活等,形象生动。2008年,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技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将瑶族长鼓舞蹈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成立了瑶族舞蹈社团,开展瑶族长鼓舞的传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传承了优秀民族文化。

这些项目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是广大百姓喜爱的体育健身和美学体验项目。学校秉承传承创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挖掘非遗技艺与文化精髓,坚持文化自信,践行德艺双馨,形成文化、知识、技能、体育、美育共同育人格局,不断夯实文化育人基础。非遗体育技艺走进校园,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感受了民族文化的秀美,增进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传承了优秀民族文化。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知识的塑造,以课内和课外两个平台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文化知识。

同时,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如中医经典价值的宣传,历代著名医家精神及学术思想的颂扬,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历史悠长与博大精深,激发学习热情。在每一项技能操作的学习中,以中医的仁爱、关怀为主线;以大医精诚为准则,既强调技艺精湛,更强调医德高尚,突出以人为本,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有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的培育,更加贴近岗位的要求。充分利用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大力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医药,真正做到文化熏陶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中医药文化与本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内容丰富且实用,学生易于接受。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搭建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建设的平台。如壮狮醒狮团、瑶族长鼓舞社团、岐黄协会、天使协会等中医药特色学生社团,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传统保健运动会、中医药职业技能竞赛、经典诵读比赛、校园歌咏比赛、新年迎新晚会、5·12护士节授帽仪式、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成人礼仪式、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实践性强的非遗体育项目与校园文化活动,是非遗传承、文化育人的平台,为传承非遗特色技能、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3 打造民族医药技能实训室,营造民族医药文化氛围 建立了壮药标本展示馆,充分展现了壮医药传统文化的精华。该展示馆分为:(1)民族中草药分布图(沙盘),全国中草药触摸式查询系统;(2)中草药、壮药浸制标本展示区,展示部分道地药材鲜活原植物;(3)蜡叶标本展示区,展出药材蜡叶标本约400种;(4)原药材展示区,展出中药、壮药药材标本约300种,100首方剂标本;(5)药材真伪对照展示区,展出近50种。

建成的百草园(药圃)面积将近800平方米,种植了100多种药材,以壮药药材为主。百草园不仅是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和室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独特场所,也为学校研究开发民族医药提供一个持续发展的科研平台。

建成了民族医药养生养老体验中心,实现了我校民族医药养生养老体验从无到有的突破。该体验中心设有壮药瑶药标本展示区、民族医药养生康复区、养老护理康复区三大部分。该中心既能服务于校内各专业师生进行室内实践教学活动,又可为作为培训基地(如养老护理员等),服务于社会。

成立了“李永茂大师工作室”,大力开展“壮狮”技艺传承活动。“李永茂大师工作室”以民族技艺建设为核心,凭借民族技艺教学研究、专业教学资源等平台,提高民族医药教学质量,促进民族医药向专业化发展。

建成中医药主题文化广场。广场的两边,对花圃进行改造,种植花卉及中药材,并增设“历代中医医家”宣传长廊,内容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介绍、历代医家介绍、中药饮片介绍等。对校园后操场,主要是突出和区分运动功能,恰当融入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后操场周边墙上、通道等处,增添运动相关的图案,特别是与中医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太极拳”“八段锦”等,处处彰显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

建设了模拟中药房。完整展现古代药房的功能,演绎了古代药房的工作场景。在其中设立了中医文物器具展示区,将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名家、有影响的中医药诊疗器具等,形象鲜明的展示,以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做到环境育人。实现了中医药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4 加强非遗技艺(壮医药)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广西民族技艺行指委等各级各类的项目建设,学校依据“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培训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增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传承人黄瑾明教授、瑶医大师董明姣教授等教学名师作为教学与学术的引领者;聘请壮医民间传人作为技能传承的“指导师傅”;遴选校内骨干教师作为传承梯队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力培养壮瑶医药骨干教师。构建与大学附属医院、国际壮医医院共建共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医院的医生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参与学生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工作,学校教师定期在医院临床实践,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掌握扎实的壮瑶医药技艺。

3 成效与特色

学校致力于壮瑶医药振兴,协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乡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瑶医药特色技能的教学融入中医和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开发的《壮医药线点灸》及配套资源,已连续7年在中医、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应用,受益学生近3 000人。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开展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夯实第二课堂的内容。建设了壮民族文化长廊,成立了以壮狮团为代表的4个壮文化社团;拥有500多名学生成员的岐黄协会更是覆盖学校所有医学专业学生,持续开展中医传统文化、壮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学校中医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壮医药文化及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首批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教学成果已推广至区内玉林市卫生学校、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来宾市卫生学校;2018年3月,《中国教育报》以题为《传承发扬壮医药瑰宝,服务全民“大健康”》进行了专题报道。

2020年11月,学校参加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选送的4个作品,分别获得了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我校申报的教学成果“医教协同·非遗传承·中壮瑶医融合——广西民族医药特色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获三等奖。在我校展示区,展示了壮狮和瑶族长鼓舞表演,开展了壮医药线点灸和壮医目诊的体验,参观和体验者络绎不绝。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内容的一门民族医学。但长期以来,民族医药技艺的传授,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缺少文字、图片等记载,传统的技能传承方式在传授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衰减、弱化甚至失传。而不同的传承人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难以满足规模化院校教育的需要,影响传承与发展。挖掘、整理、编写并出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系列教材,以文字记载替代口口相传,让壮医药传统民族技能得以保留和传承。基于中医职业教育平台,让非遗传统技能教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让更多的学习者掌握传统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教学与文化融合模式,是传统民族医药技能与医学职业教育融合的探索和尝试,为培养民族地区本土化医药卫生人才,服务健康广西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医药技艺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WELLNESS TODAY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