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以四川甘孜藏区为例

2022-11-27四郎央吉刘飞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年4期
关键词:甘孜农牧民藏区

四郎央吉 刘飞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自贡

1 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国,我国拥有广袤的农村地域、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风俗,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通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农村资源,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最终实现优化农村资源、建设现代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远景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实际价值[1]。

当前,学术界探究了农旅融合的内涵、背景、耦合测度、路径以及农旅融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影响农旅融合的因素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影响农旅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人力资本、经济水平[2]、科技、气候[3]等。通过梳理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尽管学术界对农旅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方面的研究却较为欠缺。

2 甘孜藏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地方政府的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提出与颁布,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据可循、有理可依。2021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甘孜州“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4]中指出要依托甘孜丰富立体多样的农牧业资源,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打造多种农旅融合产品,促进产业融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甘孜藏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2 消费者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变升级

近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居民消费规模逐年扩大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年缩小,消费结构发生转变。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国民的消费结构向追求享受型转变,尤其是对旅游的服务化消费、精神化消费、沉浸式体验消费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甘孜藏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消费变革时期人民大众热捧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19年,甘孜藏区全年接待游客3 31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98亿元,分别较2018年增长48.7%和64.9%[5]。由此可见,在消费结构升级和旅游消费驱动力增强的情况下,甘孜藏区凭借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特色享受与沉浸式体验的最佳选择,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与升级。

2.3 甘孜藏区知名度与曝光度的提升

2020年,甘孜藏区政府各部门通过宣传片、杂志、博览会、户外音乐节等方式,协同各界人士深入营销,音频影视阅读量达到200亿。2021年,随着藏区小伙丁真通过短视频走红,一个现象级的流量带动了广大消费者对甘孜藏区的关注度。“丁真效应”使得相关话题阅读传播量超300亿次,并在媒体、地方政府等多方平台正面引导下,本是旅游淡季的甘孜藏区酒店的预定量增长了89%,同时,康定机场、亚丁机场的订单量直接增长五成,理塘县的搜索热度暴涨620%[6]。丁真的走红也使得曾经国家级贫困县理塘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农牧民富裕,其个例也为“农旅融合+”发展创新了路径,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甘孜藏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

2.4 甘孜藏区休闲农旅良好发展基础

1)良好的高原生态环境。甘孜藏区位于我国第一、二阶梯的交界过渡处,又地处于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河流众多,长期受到河流冲刷和地质作用形成了该区域呈现森林、雪山、冰川、草原等多种自然景观。一直以来,甘孜藏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取得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长期稳居四川省第一的好成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藏区全面乡村振兴和甘孜藏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奠定了发展基础。

2)独特的民族人文风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甘孜藏区凭借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浓郁独特民族风情孕育了唐卡、壁画等民族手工艺术,还孕育了藏戏、锅庄等神秘的民族风情。甘孜藏区地处康巴藏区的核心区,这里既是情歌的故乡、格萨尔王故里、嘉绒文化传承中心,也是茶马古道、藏羌彝民族走廊的融合带,正是红军长征路和十八军进藏的重要节点。不同的地理单元有着不同的民族节庆,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独特的民族风俗既凸显了藏区文化的本士性,又提升了包容性。

3)交通道路条件的改善。徐启斌先生曾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影响不言而喻。甘孜藏区政府和人民深知修路的重要性,截至2020年,甘孜藏区全面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随着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以及甘孜格萨尔机场三处机场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进入甘孜州涉藏地区的交通条件,缩短了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未来将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骨架的交通网络,为甘孜藏区以及整个川西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撑和驱动力,更为甘孜藏区成为成渝经济圈向西部拓展的接力区助力。

3 甘孜藏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桎梏

3.1 藏区草原生态保护与融合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为开发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甘孜藏区传统旅游业与农业的发展,加大了草原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风险,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旅项目的开发之间存在失衡现象。甘孜藏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倘若保护不足就极易遭受破坏。另外,由于甘孜藏区旅游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巨大的游客量所带来的白色垃圾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生长环境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总而言之,由于甘孜藏区的草原多属高寒草原且生态脆弱,对外界干扰极为敏感,过度建设破坏不但会引起水土流失,还会加速周边草原的退化,如未得到及时有效修复将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

3.2 融合主体思想观念与农旅现代化发展的矛盾

甘孜藏区政府对康定、泸定、丹巴等126户从事农旅的农牧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农户中毫无任何旅游知识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7%,无资金和无保障的人数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4.9%、15.87%,而汉语沟通无障碍的人数仅占总数的5.0%左右[7]。从走访调查和入户访谈的结果来看,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接收新鲜事物能力较差、没有足够的市场意识、缺乏对农旅融合发展的理解与关注度。

3.3 融合项目单调且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

当前,甘孜藏区农牧民经营农旅融合项目多数是从传统行业中衍生出的旅游产业,这种单一、粗放农旅融合项目对于藏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升级都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不利于农旅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甘孜藏区农旅融合项目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家庭农场。甘孜藏区的家庭农场主要分布于康定、泸定、丹巴、九龙四地,这些家庭农场主要运作模式为“种养业+农事体验”,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第二种,农民合作社。甘孜藏区农民合作社数量多、分布广,是甘孜藏区多数农牧民所能接受和参与的组织形式。然而这些合作社主要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带村”的方式发展,由于收入低且多数参与者为农牧民,其汉语水平受限,未能达到促进农旅让那个和发展的良好效果。第三种,民宿。甘孜藏区农旅融合项目成果在近年最显著的就是数万家的民宿,然而多数民宿运营方式仍局限于单一提供住宿与餐饮,从事游览和综合服务的较少,民宿风格千篇一律,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甘孜藏区,农旅融合的项目单一,融合载体同质化现象严重。

3.4 融合规划发展与融合主体利益机制亟待完善

一方面,甘孜藏区政府和农牧民们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热情较高,但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与大局意识,对于农旅融合仅仅依靠资源禀赋进行了浅层开发,多数融合项目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并且主要分布在甘孜州的康定、泸定、丹巴等临近成都地区,功能配套和市场定位不准确。在甘孜藏区部分地区的农旅融合项目在乡村建设城市化景观,大兴土木费材费力。另一方面,甘孜藏区多数合作社产权不清,主要表现为入社的农牧民投入出资记载混乱,而成员们获得的盈余未能够如实按照出资比例获得相应分红。因此,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不利于甘孜藏区农旅融合现代化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实现藏区乡村振兴。

4 甘孜藏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纾解之策

4.1 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高质开发资源

藏区人与物的生存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特殊的生态环境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发生变化,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因此,在乡村旅游业的循环系统中,应引进绿色生产技术,以改善环境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工业效率,从而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稻城县的亚丁景区拥有我国最原始最完整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随着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爆火,带动了稻城亚丁的旅游热度,但是游客的增加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与破坏。近年,稻城县根据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结合特色养殖业拓宽农旅融合,使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因此,在保护生态坏境的前提下,应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甘孜藏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4.2 健全双语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科学技术支持

双语人才的培养对有效实现乡村振兴和甘孜藏区农旅融合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处民族地区又涉及农业与旅游业,因此需要培养一批懂双语、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这可以直接提升甘孜藏区农旅融合的质量。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定向培养、免费培训等手段将现有的懂双语的人才留住;另外,还可以通过就业、创业补贴政策等吸引外出务工年轻劳动力回到家乡。政府也可以通过优厚的引进人才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并与省内外高校以及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利用的这些资源打造丰富多样的农旅融合项目。最重要的是,应当逐步转变农牧民的传统观念,政府应鼓励、支持并引导设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多样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4.3 深挖藏族风俗文化创新融合项目与特色产品

甘孜藏区的民族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厚,农旅融合禀赋明显。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引导融合主体,深入挖掘甘孜藏区风俗文化资源,并结合现有农旅项目进行创新与新的项目打造。由政府牵头,集合旅游学、管理学、设计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挖掘藏族历史文化、藏寨建筑文化、民族节日文化、康巴汉子文化以及藏医藏药文化等等,结合地方农业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旅新业态,形成甘孜藏区丰富的农旅项目带。另一方面,应当加大研发高原农旅衍生产品。甘孜藏区因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孕育了菌类、高品质肉类以及青稞等农特产品,应重点将甘孜藏区旅游市场对特色产品的需求与藏区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销售融合起来。

4.4 科学规划藏区农旅产业切实保障农牧民利益

应站在全局发展规划的视阀下,整合藏区乡村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理顺产权与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营造一种与时俱进的藏区旅游氛围,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从而维持游客量和复游量的稳步增长。地方政府可引导农牧民形成以利益为基础的农旅融合共同体,学习农旅融合发展较好地区的机制模式,重视农旅产业链的完整与结构的整合。另外,针对利益机制问题,政府可以引导建立健全明晰产权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以保护农牧民的合法利益。因此,只有在科学规划农旅融合项目的同时,完善利益机制,才可以使藏区农旅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只有利用藏区农旅融合的资源禀赋和政策机遇,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高质量开发资源、健全双语人才、加大科学技术支持、创新融合项目、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依法切实保障农牧民利益,才能够有效促进甘孜藏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才有利于农旅融合纵深发展提供根源动力。

猜你喜欢

甘孜农牧民藏区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