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情况初探
——以大连市技工教育为例

2022-11-27

现代农机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连市技师技工

王 伟

(大连市就业服务中心,116021,辽宁大连)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或行业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或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包括所有形式和类型的合作。[1]当前国家日益重视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国家层面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总揽技工教育发展全局,鼓励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省级层面省人社厅正在起草《辽宁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旨在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市级层面正在起草《大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大连市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工作顺应形势、稳中求进,在地区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的不利环境下,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详情如下。

1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

大连市现有24 所技工院校,包括3 所技师学院、2所国家高级技工学校、3 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9 所辽宁省重点技工学校、7 所普通技工学校;目前全市技工学校共有教师1 611 人,在校生总数22 493 人,开办专业94 个;2018 年全市技工院校招生7 266 人,毕业5 533 人,就业5 397 人。

大连市24 所技工院校94 个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涵盖数控加工、电气焊、汽车维修、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等主干专业,近十年共计78 450 名学生参与了校企多种形式的合作,累计实现就业62 756 人。合作的行业覆盖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整车制造、船舶建造等地方骨干行业,合作的企业包括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地铁有限公司、中远船务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山崎马扎克有限公司、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大连道依茨柴油机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以产业带动专业、以企业项目带动技校教学水平提高的格局正在形成,校行、校企、校校资源融合,具有大连特色的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体系正在形成。

1.2 现状分析

(1)合作专业分析。全市共94 个专业参与校企合作,其中76 个为二产专业,18 个为三产专业,无一产专业,占比分别为81%、19%、0%,数控加工专业参与校企合作热度最高。

(2)合作数目分析。综合考虑合作企业数、通过合作就业学生数及参与合作实习学生数三项指标,大连交通技师学院、大连市技师学院及大连机车技师学院三所学校排名靠前,契合三所学校在大连市技工教育中的龙头地位,雄厚的办学实力是其广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3)合作年份分析。2000 年以前开展校企合作的有6 所学校,2000—2010 年开展的有13 所,2010 年后开展的有5 所,占比为25%、54%、21%。开展年份集中在2000—2010 年,契合大连市技工教育发展沿革。

2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2.1 依托骨干行业,主要为行业定向培养急需专业技能人才

集地缘、资源、技术和市场诸多优势于一体的行业办技工院校,依托行业,以校企对接为突破口,按照“行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的市场导向模式,采取委托办学、定向培训、合作开发等方式,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大连交通技师学院汽车专业、城轨专业很好地实践了该模式。

2.2 依托骨干企业,主要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一是“引厂入校”,就是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可以是由企业出资办学,并承担学校的管理及教育等所有的责任[2];也可以是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兴办,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学型”校内实习生产基地[3]。学校实习工厂是企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指定产品,实习工厂承担加工任务,专业教研组将产品生产转换为一体化教学项目,实现了学生技工技能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引校进厂”,就是使教学走进企业。学校完成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教学,将技工岗位实际操作培训转移到企业,由企业按岗位的标准进行培训,如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探索学徒制等。三是“前厂后校”,即学校自办企业或实习工厂。生产、教学过程合二为一,实现产教融合。

这三种方式在大连市的技工院校都有所体现。如“引厂入校”:大连机车厂、东北特钢集团、瓦房店轴承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独立兴办”技校,多家企业与大连交通技师学院、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大连市技师学院等学校“合作兴办”技工专业、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大连机车技师学院等技校还承接部分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可视为企业继续教育基地。“引校进厂”:各校普遍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厂办技校及新港等部分学校还将日常教学过程深入企业生产中。“前厂后校”:目前大连机车技师学院、大连交通技师学院、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大连艺才技工学校等学校有所实践,部分校办厂效益相当可观。

1.3 依托技术实力,吸引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模式

部分学校着力提高自身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为企业生产攻坚克难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部分学校因具备较强的产品设计能力,可以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一体化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合二为一,吸引企业主动上门合作。目前大连市技师学院在此模式上作出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3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具体做法

3.1 确立服务企业的合作宗旨

在办学方向上,根据企业特性,以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为重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在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主动贴近企业发展需要,力求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行、工匠精神教育。

3.2 打造双向交流的双师队伍

师资与产业结合,搭建促进教师全面成长的师资培训体系,有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向既是教师又是师傅转变、学生向既是学生又是徒弟转变、师傅向既是师傅又是教师转变,着力打造双向交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结合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实际项目伴随式的培养,安排骨干教师深入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二是企业选派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师,深入教学(实训)一线,为师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知识及岗位专业技能。

3.3 构建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

立足于产业全面梳理育人目标、全程梳理课程内容、全面挖掘课程资源,校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习情境,提炼典型教学项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是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对接大连数控产业、船舶产业、轨道交通产业工作岗位标准,以岗位标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的建设把握好产业大方向,同时给予每校一定的灵活度,鼓励开设特色课程。二是专业教学模式方面,全市4 所学校5 个专业已被纳入国家级或省级一体化课改试点,积极采用以生产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人社部也正在积极总结一体化试点中成熟的经验做法,待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后,全面铺开。三是将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通过调研将企业文化整合成独具特色的岗前培训讲座内容,让学生在就业之前深入了解就业单位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

4 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大连市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

4.1 合作呈现校“热”企“冷”态势,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接收学生,无明确的政策及资金鼓励,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校企合作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内容多层,从我国目前的技工教育办学格局来说,只有出台专项法规和具体管理办法才能将各类关系理顺及界定清楚。[4]

4.2 高质量校企合作瓶颈多

大连市技工院校常规层面的校行合作、校企合作都开展得不错,真正进入高层次的引进型合作少。高质量校企合作要求学校有较高的办学实力和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勇气,现在技工院校普遍投入不足,校园面积扩展、实习实训设备添置、师资引进等困难都较大,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深度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畏难思想。这就要求各技工院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推进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以创新的理念融工学于一体,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就业技能,不断增强以自身技术实力服务企业的本领,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共同打造校企合作金字招牌。

4.3 市级层面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力量待加强

目前市级层面因编制所限,技工教育教研力量不足,大连市技工教研室仅有8 名工作人员,要承担2 万多名在校生的学籍管理、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德育管理、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教学质量抽测、资助金审核发放、教学计划审核等多项工作,专门用于指导校企合作的力量亟待加强。需要配备更多的编制内工作人员,专题从事校企合作专业标准制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师资轮训等方面研究,实践中有效指导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猜你喜欢

大连市技师技工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从技工到英雄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我的好朋友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culture
Study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of English listeningusing American TV series
技工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