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及对策分析

2022-11-27刘关所吴文炜李迪宇张晓玥伏成秀李冬梅赵德宏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云南省培育农民

刘关所,吴文炜,李迪宇,张晓玥,伏成秀,李冬梅,赵德宏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3. 云南省乡镇企业培训学校,云南 昆明 650224;4.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1)

“人才兴、国家兴,农民强、乡村强”,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国家农业发展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新生代农民的演进,青壮年进城务工、弃农转行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农业为弱势产业,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收益低,农业从业队伍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1]。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更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甚至国家农业安全发展战略[2]。因此,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并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从业者的需求。

自2014 年云南省出台《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施意见》以来,各州(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与创新发展,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下同)培育教育、认定管理等长效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涌现了大批好做法、好经验,但云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远低于全国发达省区,要实现云南省委提出的“对标一流、争创先进”既定目标任务,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培育适合专业、集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量,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生产力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预期与全国同步实现乡村振兴宏图伟业。

1 主要做法与成效

云南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制定了《云南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按照“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方法,大力培育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取得明显成效。

1.1 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各地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配合,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财政、人社、林业、农垦、供销、烟草等部门协同,各级农广校为主体、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

1.2 规范运行,制度保障充分显现

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工作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分类培养,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认定管理的培育制度框架。

1.3 创新培训模式,典型示范带动明显

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不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经验与模式,在全省广泛交流、推广运用。譬如昆明市晋宁区采取“党支部+省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生产实践操作”模式开展培训,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吸引力和培训效果;曲靖市各县根据“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开设培训专业,如会泽县的软籽石榴、罗平县的小黄姜等,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1.4 认真落实培训任务,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逐步壮大

各地紧盯目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上下联动,攻坚克难,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每年下达云南省目标任务的同时,还因地制宜,根据学员需求、产业需求等安排一定的培训任务。截至2019 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23192 人,其中省农业农村厅145184 人,省扶贫办23855 人,省农垦局12508人,省烟草公司141645 人,提前完成了云南省“到2020 年全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 万人”的目标任务。通过培训,许多学员开拓了视野,树立了品牌意识,激发了创业热情,提高了创业本领,逐步成为云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和“帮贫带富”的带头人。如:曲靖市罗平县的罗受权创办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贫困群众发展养殖观光、休闲娱乐、农产品销售、餐饮服务,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学员”;文山州广南县的周艺畅创办凌娅种植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石斛种植,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学员”;普洱市澜沧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仙贡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红河州建水县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美秀被授予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1.5 积极拓展,成功实现了培育工作的转型升级

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云南省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3 年提质增效行动,及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转型升级为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继续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好人才。2019 年全省投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资金7425 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28150 人,其中:农业经理人60 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379 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4783 人,现代青年农场主985 人,其他16943 人。完成年计划的128.6%,比2018 年增长25.2%。

2 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

仍有部分地方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具体工作上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个别县(区)在工作中存在重方案编制、轻行动落实,重项目推进、轻总结分析,强调困难多、抓落实措施少。

2.2 机构尚不健全

随着国家和云南省党政等机构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原有的职能机构进行了重组、合并,名称变更,职责定位进行了新的调整、界定。如省林业厅在实施意见中有明确的职责任务与分工,现机构已经不复存在了,又如新成立了省乡村振兴局,赋予了它新的功能定位与职能职责;有的州(市)农广校体系不健全,如怒江州无独立农广校机构设置,职业农民培训依托其他单位完成,职能大大弱化、培育质量深受影响;又如普洱市江城、孟连、西盟3 个县农广校被整合到县农业技术中心内,人员编制大大压缩,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设备缺乏,大大弱化了农广校应有的功能作用,等等[3]。

2.3 经费投入压力大

云南省为欠发达地区,全省有25 个边境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影响,多数县(区)面临财政保运转、保稳定的极大压力,相当一部分培训经费被地方统筹、整合,面临经费难于及时拨付到位的窘境,因此更谈不上自筹经费来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了。

2.4 培训的精准性有差距

从调研来看,部分州(市)在精准遴选培训对象、培训老师、培训教材,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与地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与培训模式等方面存在差距。

2.5 职业精神塑造不够

在培训中,多强调知识、技术、技能等知识,对职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锻造提的不够。

2.6 绩效评价与跟踪服务不到位

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在培训后效果分析、评价上手段单一,多停留于学员问卷调查形式,缺乏科学评价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另一方面,有的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学员一走了之,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跟踪服务和保障体系。

3 对策及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当前,建议省级层面在充分总结“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规划,同时督促指导各州(市)出台相应的规划,以规划统领并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3.2 健全机构,强化功能

一是建议尽快理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在职业农民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权责关系,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等现象发生,同时强化监督问责,提高培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二是建议对全省各州(市)农广校体系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在此基础上,科学研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师资配备、教学设施及实习实训场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倾斜,实现人财物的有效衔接与统一,回归各级农广校在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4]。

3.3 加强统筹,拓宽渠道

一是建议将云南省已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2022 年下发的“技能云南”行动统筹考虑,整体化谋篇布局,上下联动,合力推动,同时统筹各方资金,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各自为政,单兵作战。二是建议建立以农广校为主体,职业院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等广泛参与“一主多元”的大培训工作格局。

3.4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在精准上下功夫。一是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组织培训时应分类筛选,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所从事的工种、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的层级、所处区域等,对标对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二是精准施教。根据受训计划,科学合理选配师资,采取恰当的授课方式,提供合适的培训教材资料,尽量杜绝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凑人数”“大杂烩”“满堂灌”式的培训方式。三是精选培训时间与地点。农业具有很强的节令性,农民劳作时间、生活习惯等与城镇居民不同,因此在培训时间及地点等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尊重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尽量做到人性化与科学化的和谐统一,如有的培训班可以选择进村常驻,利用农闲时间甚至晚上办班等形式进行,同时配套相应的师资倾斜政策措施,让老师下得去、稳得住。总之,培训形式要多样,不能搞一刀切,避免千篇一律[5]。

3.5 思想引领,塑造精神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本质的区别在于“职业”二字上,在强调种好地、卖好农产品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培育。

3.6 跟踪问效,打造品牌

当前,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繁多,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是建议各级主管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绩效评价和后续跟踪问效相应管理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价工作机制,奖优罚劣,优胜劣汰,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农民学习的吸引力,有助于扩大受众面。二是建议建立学员培训数据库,加强职业农民信息统计和信息管理,做好授后跟踪管理服务,适时关注已培训学员的成长、成才,组织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的老师围绕培育对象生产需求开展跟踪指导和服务,必要时应在项目支撑、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让其扶上马,送上一程,真正让职业农民这支队伍成长、长大,造福社会,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6]。

猜你喜欢

云南省培育农民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