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新家庭性教育观念 提升家庭性教育能力

2022-11-26蔡小雨徐海燕

中华家教 2022年4期
关键词:对性家庭儿童

苟 萍 蔡小雨 徐海燕 马 骋

一、家庭性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

2019年修订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儿童开展适时、适度的性教育[1],这为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近些年,一些法律、法规、规章等法规范也对“性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所强调。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生效实施,第40 条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2];同日,教育部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42 条也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3],这两部法规范均明确了学校开展性教育的责任,对性教育的要求更多指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希望通过性教育,让孩子们更安全地成长。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其中第16 条第5 项规定:“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 、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4]同年9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儿童与健康”板块第12 条提出“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的目标,并在策略措施第14 条不仅提出“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还提出“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性教育,加强防范性侵害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这不仅强化了学校的性教育责任,也确定了家庭的性教育责任。同时,《纲要》中对性教育的要求,也从关注儿童的安全,扩展到促进儿童的健康,以及与性有关的道德和关系的发展,较全面地概括了性教育的外延,表述了性教育的内容。

以上法规范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不仅明确了性教育的家庭责任,也表明了性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性教育,既要让孩子更安全、更健康地成长,也要促进孩子与性有关的道德观念的发展,同时提升孩子构建积极两性关系的能力。所以,性教育不只是防性侵教育,也不只是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还包括性心理健康、性道德发展、性审美成长、积极性关系建设等方面的教育。

目前,科学的性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大众所认同,未成年人应当接受性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是,重视性教育且有能力开展性教育的学校并不多,能系统而持续为未成年人提供性教育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在此情形下,家庭更需要率先承担起性教育责任,为孩子提供帮助,就成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将来性教育在学校得到普及,家庭性教育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重要的成长环境,再完备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学校的性教育可以解决孩子们面临的共性需要,但每个孩子在性成长和性教育方面的个别化需求,仍然需要在家庭里得到帮助和满足。

二、观念上的误区是家长开展家庭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的性观念以及在家庭性教育中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家长是否会为孩子提供性教育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性教育。所以,开展家庭性教育,对家长大致有四点要求:第一,足够重视性教育,具有开展性教育的动力;第二,有积极的性观念,确保能给孩子积极的性教育影响;第三,具有与孩子谈论性话题、提供性教育的能力;第四,掌握儿童性发展特点,提供适龄的家庭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中观念和方法的关系,是“道”和“术”的关系,前者主要指性教育的理念和原则,解决的是认知层面的问题,后者指性教育途径和方法,解决的是行为层面的问题;如果“道”的层面没突破,再多的策略方法也无法穷尽家长们面对的具体教育情境;根本上还需要从“道”的层面过关,“术”的层面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仅能使家长的一般家庭教育能力顺利迁移到性教育领域,还能让家长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发展出独特的家庭性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性教育效果。

家庭性教育“道”的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性与性教育的片面认识,影响了家庭性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性”存在认知窄化现象,将“性”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对性教育的认知也仅限于与性生理现象有关的知识普及,这种对性教育的片面理解会影响性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纪红蕾、武俊青等对杭州市小学高段和中学家长的调查研究显示,仅36.45%的家长主动对孩子进行过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教育,81.39%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但家长希望学校开展的性教育内容以“青春期保健知识”“健康性心理”和“异性正常交往”为主。[6]刘毓灵以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的高段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家长性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性道德观念、错误的性教育认知、错误的性知识来源和性教育内容狭隘。[7]叶青青、关孟岚等对家长关于早期性教育内容的认知调查发现,家长性教育的观念更多涉及性生理、性卫生、性保护这三个方面,而没有明确意识到异性交往教育、男女平等教育、性别角色与认同教育也属于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内容。[8]

(二)认识误区造成的顾虑,削弱了家长开展性教育的力度

家长对于性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存在认识偏差,也会怀疑性教育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否是正面的,对性教育内容和方式产生顾虑。许多家长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把性教育内容进行“可以谈”和“不宜谈”的划分,同时由于担心性教育内容会带来“提前性唤醒”或“过早性行为”等副作用,导致许多家长在思想上有性教育的动力,但在行动上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陈晶琦、孙艳秋等对青春期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家长缺少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及预防性病知识,有84.5%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向青少年开展性教育,但仍有30.2%的家长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可能会诱导孩子过早的性行为。[9]张建琴、徐明对宁夏中学生家长性观念及性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94.5%的家长认为向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有必要,但有31.7%的家长认为向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会诱导孩子过早的性行为。[10]陈晶琦、冯亚男等对阜新市24 个班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92.0%的家长大力支持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但有53.4%的家长表示担心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对“性”知道得太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11]

(三)消极的性观念和性态度,限制了家长的性教育能力的发挥

当家长们充分认同性教育的重要性,且消除种种顾虑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开不了口。“性耻感”让人们对性话题羞于启齿,且这并不会因为对性教育认识的提高而消失。难以回应孩子性问题的重点,在于家长无法处理自己面对性问题的尴尬情绪,无法以坦然的态度去交流,最终会回避与性有关的话题,或是强势阻止孩子发起对性话题的讨论。

性耻感是家长消极性观念和性态度的情绪表现,这也严重阻碍了家长发挥自己的家庭性教育能力。李佳洋、刘文利通过对处于青春期的儿童的父母进行性教育知识、性教育态度及家庭性教育开展状况调查,发现家长对恋爱态度过于保守,从而影响青春期儿童家庭性教育实施的全面性与完整性。[12]该团队对幼儿家庭性教育的调查表明,父母对“性”感到害羞的态度,阻碍了家庭性教育的开展;父母对性教育存在偏见,阻碍了孩子科学性知识的获得。[13]

三、更新观念,为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赋能

观念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但没有深刻而长期的觉察与反思,观念也不可能短时间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家庭性教育而言,观念的更新是性教育赋能的关键,理念正则方向明,性耻感消除则性话题不再敏感,家长就不会出现遇到一般的家庭教育问题游刃有余,而遇到性教育话题就功力尽失的现象。

(一)全面认识性与性教育,让家庭性教育伴随孩子成长全过程

对“性”有不同的理解,就会对“性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有不一样的建构。“性”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由狭义到广义的演变,性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也随之发生改变。狭义的性仅仅关注生理层面的生育、性器官和性行为等现象,但广义的性除了生理层面外,还包括诸如性认同、性吸引、性倾向、性愉悦等心理层面的性现象,还有亲密关系、性道德、性法律等社会层面的性现象。由此可见,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性教育的内容同样很丰富,不仅要达到促进性与生殖健康的目的,还需要帮助青少年实现更好的人格塑造、提高其构建积极关系的能力,以及学会做负责任的性决定。

家庭性教育并不需要像学校性教育那样系统完整,更无需特定的课时,家庭性教育是以生活化融于家庭生活之中,通过为孩子答疑解惑,指导孩子形成相关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等方式达成教育目的。当父母对性与性教育的理解片面化时,家庭性教育就局限于最基本的安全提示和性生理健康要求,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打消顾虑,不给性话题设限

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成年人都倾向于向未成年人封锁有关性的信息,以此作为保护青少年的措施,其潜意识里的逻辑是:孩子对性了解越少,越不会产生性好奇,越不会去探索和尝试性行为,这对孩子而言是最安全的。所以,包括家长在内的成年人,把与性有关的信息、知识定位为“少儿不宜”,千方百计进行封堵、过滤,避免孩子因此承受与性有关的风险,或发生与性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家长关于性教育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出发点是想为孩子规避风险,但这些担心也是不必要的;恰恰相反,避免孩子出现家长们担心的种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正是开展适龄的、科学的性教育。

科学的性教育不会导致家长们最为担心的“过早性行为”的发生,有证据证明,有效开展性教育,可以带来如下好处:初次性交行为发生时间推迟、性交行为发生频率降低、性伴侣数量减少、风险行为减少、安全套的使用率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率增加。[14]青少年了解足够的信息、接受大量与性安全有关的技能训练之后,会有更好地做与性有关的决策的能力,有助于他们选择对自己最有利、同时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性问题。再者,通过性教育,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受到性侵害的风险;即使不幸遇上,也能更好地应对,寻求父母、老师、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支持,将性侵的伤害降到最低。

性教育也包含性法律、性道德等关于规范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懂得,与性有关的行为中,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违法犯罪坚决不能做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管理性需要、规范性行为的行为准则。所以,性教育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坏”,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孩子在性的问题上违法犯罪。根据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6月底,四川省关押的未成年犯中,性犯罪从2012年以来的8%增加到33.6%,增幅达到320%;2018年以来,性犯罪超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贩卖毒品等重点类型犯罪,居于未成年犯罪首位。[15]学校和家庭开展性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性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消除性耻感,与孩子开明谈性

如果以上两方面的观念更新都已经完成,仍然无法开口与孩子谈性,那就是性耻感在作祟。这种长期以来对性深入骨髓的消极认知带来的情绪反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克服。改变对“性”的消极负面的认知,才能坦然地与孩子开明谈性。

人们在青春期到来之后,会因为性吸引而萌发爱情、建立亲密关系或发生性行为,每一个生命也都诞生于一段性关系之中。在这一系列以性为前提的交往中,人们体验了情感的美好、关系的美好,以及身体感受的美好。所以,在没有违法犯罪、没有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大可不必以性为耻。

性的羞耻感,会让家长在不得不谈论性话题时,也表现得欲言又止、闪烁其词,羞于提及身体的生殖器官和隐私部位;渐渐地,孩子也形成了对于性的羞耻感和神秘感,不会坦然地与家长沟通性话题。反之,如果家长在孩子有性困惑时,能够坦坦荡荡地回应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把与性有关的现象和话题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愿意与孩子开明谈性,不管孩子抛出什么问题都能稳稳接住,这样的家庭通常也拥有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开明态度,会给足孩子表达的安全感,遇到困惑也愿意向父母求助,与父母建立起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少产生亲子冲突。所以,与孩子谈性,做开明父母,不仅会收获孩子的信任,更能收获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四、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性发育规律,提升家庭性教育能力

当父母对家庭性教育的观念层面的“道”有了充分了解后,实施家庭性教育时方法层面的“术”便水到渠成。和学校性教育一样,家庭性教育同样要考虑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从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为了理解方便,我们采用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作为标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前阶段(0 ~6 岁)、小学阶段(6 ~12 岁)、中学阶段(12 ~18 岁)。不同阶段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性发展规律,父母需要重点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性发展特点,学会科学解读儿童的性发育现象,从而为顺利开展家庭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前阶段儿童性发育规律及性教育

1.幼儿身体探索与幼儿期自慰

幼儿的生殖系统没有发育成熟,但生殖器官仍然是身体上最为敏感的部位之一,会在身体探索时体验到刺激生殖器官后的快感,有的幼儿会重复而有意地去刺激生殖器官以获得舒适感,就构成了幼儿期自慰现象(早期研究资料大多以“手淫”表达)。[16]

家长需要理解幼儿的自慰实质上是身体探索的一个结果,只是幼儿获得身体愉悦的一种方式,对孩子的健康并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基于社会规范的要求,需要通过性教育让孩子理解并遵守与性有关的隐私规范。具体做法是,发现幼儿自慰,并不需要制止,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与隐私部位有关的隐私行为,需要在隐私空间才能做;除此以外,提醒安全和卫生也是必要的。

2.儿童性游戏

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会出现新的性探索方式——互动式儿童性游戏。[17]比如,相互观察身体隐私部位,扮演新郎和新娘玩婚礼游戏,扮演医生和病人检查身体,等等。这是孩子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来探索性的过程。性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很普遍,直到青春期到来之前,儿童都有可能玩性游戏。正是通过这样的游戏,他们可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学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游戏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18]

家长对孩子性游戏的关注和干预,需要注意安全和规范。如果一起玩耍的孩子年龄差、身高差较大,弱小孩子参与游戏可能有风险,或没有能力表达反对与拒绝,就需要及时制止和干预。另外,和自慰的干预一样,需要让孩子知道,在不同场合对行为的规范要求不一样,让孩子理解并遵守与隐私部位、隐私行为有关的隐私规范。家长在干预过程中,要以纠正不当行为为主,而不要对孩子过多指责和惩罚,因为惩罚很难让性游戏消失,反倒会使仍然想玩性游戏的孩子采用更隐蔽的方式进行,成年人更难及时发现风险和采取措施。

(二)小学阶段儿童性发育规律及性教育

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发育可以用青春期的启动作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青春期启动之前的儿童处于性的潜伏期[19],青春期启动之后,生殖系统开始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儿童的性发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在pH、回流提取温度、回流提取时间分别为5,50 ℃和3 h的条件下,选择酶用量(A)、液料比(B)、超声波功率(C)、超声波处理温度(D)、超声波处理时间(E)5个因素的L16(45)正交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见表4.

1.性的潜伏期(6 ~9 岁)

有学者提出,这个阶段儿童的性与性别意识相对淡化,对性话题的兴趣有所降低,进入性的潜伏期;之前有过幼儿自慰行为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常常就停止了,直到青春期到来之后可能恢复自慰现象[20];但青春期的自慰是由性需要主导,是为了缓解性紧张,与幼儿时期身体探索的性质不一样[21]。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保留了一些幼儿期的性探索活动,如性游戏;但因为社会规范意识的发展,以及成年人的反对,孩子的性游戏会更加隐蔽。有些游戏在成年人看来有“性”的色彩,但对于儿童而言,游戏中的“性”元素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对此,成年人要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和处理。例如,有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厕所门口打闹,将男生推进女厕所,这在不少家长眼里等同是“耍流氓”的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孩子们性别认同和性别规范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小学需要严格执行分性别上厕所,他们因此将挑战性别规范当作游戏,以恶作剧的方式故意让同伴被动陷入“犯规”的处境。这样的行为除了需要严肃制止,同时还需要指导他们遵守其他身体隐私规范。

2.青春期启动(10 ~12 岁)

小学高段的孩子陆续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过程男生平均比女生晚1 ~1.5 岁。笔者所在团队曾对某校五年级的230 名学生进行匿名的性问题调研,结果发现:超过65%的问题是指向身体变化和第二性征发育,他们对身体变化是否正常,以及同伴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评价等感到焦虑。有研究者的调查表明,小学生希望获取生理解剖知识教育和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比例达89.2%,希望了解性健康保健知识的比例为84.5%。然而当他们向父母提问时,仅有16.5%的父亲和23.4%的母亲会给予其满意回应。[22]

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应向孩子讲授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知识,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体接下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孩子接纳身体的变化,理解身体发育的个体差异;指导孩子学习月经、遗精等现象的自我护理技能等。孩子对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知识了解越多,越能坦然面对身体变化,越能自我接纳。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变化很好奇,也很敏感,有的孩子会以冒犯他人的方式去满足好奇心,或是取笑别人的身体变化。所以父母非常有必要教导孩子尊重别人,不拿别人的身体隐私和生理现象作为谈论或调侃的话题。性心理的发展使有的孩子开始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性吸引,但因为交往技能的发展还跟不上,一些男孩面对自己欣赏的女生,不会合理交往,而是以恶作剧的方式去“招惹”,因此引发冲突。家长不要仅仅将其看作熊孩子的“淘气”,而要看到行为背后渴望与异性接触的动机,除了批评教育,还要给予交往指导,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受欢迎的,什么行为是让人反感的,什么行为是不尊重人的,指导孩子提高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中学阶段青少年性发育规律及性教育

青春期恋爱是许多家长忌惮的现象。为避免孩子陷入恋爱而影响学习,部分家长除了严密管控之外,还以各种侵犯孩子隐私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动向,也因此造成与孩子的情绪对立和关系恶化;家长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恋爱教育,也多是停留在阻止恋爱的发生,却常常事与愿违。[23]

青春期恋爱教育,首先需要家长改变对青春期恋爱的片面认知,认为青春期恋爱是“问题行为需要矫治”,转化为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从认为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破坏性因素”,转化为这是“孩子会爱懂爱的宝贵学习机会”。 因此,对孩子的青春期恋爱教育,重点不是劝说或制止,而是把焦点放在如何提升孩子处理与此有关的情绪、行为和关系的能力,让孩子从这段经历中获得成长。而劝说和制止,最多达到监管的效果,由成年人替孩子做决定,只是迫使他们接受父母的要求而已,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应对能力的发展机会。

性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长通过学习与自我觉察,实现观念的更新,提高家庭性教育的实施能力,不仅能为孩子保驾护航,而且对家长的自我成长、家庭幸福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对性家庭儿童
你的性爱观从何而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怎样克服性厌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三看”自测性能力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