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庭建设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培育

2022-11-26侯彦杰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侯彦杰,魏 莹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家国情怀是个体的人基于所在家庭、社会、国家政治取向和发展路径的认同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归属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轴心,在社会生活交往的实践中凝练的人的道德精神力量。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接续传递的各个时代节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更凸显出历史性、时代性、世界性内涵。在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强调家国共生、家国共荣,因此,以家庭为起点,基于家庭建设视角开展家国情怀培育研究具有根本性、科学性的客观必然。也只有带着从家到国的纵向思维认真分析当前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并探寻突破,才能更广泛地连通家与国情感的同频共振,贯穿个人与民族的目标理想,在小我与大我的共融中不断升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精粹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既强调家与国在文化传承、政治属性方面的同声相应,也凸显其价值观念和国际视野的共同旨归。时代洪流的助推使小家大国的理念格局不断开阔,新时代家国情怀也展现出新的内涵。

(一)文化传承:家国共同体 家庭是围绕生命自身的繁衍和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类文明延续至今,家庭仍是民族、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父母作为家庭主体,除了传给子女“血肉”,还将文化传统——民族传统传给他们,这种代代相传的、对后代生存极为宝贵的文化,成为个体自我的一部分。“在人类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民族为了繁衍而不断扩大领地、抢占资源,同时对文化进行更广泛的传承和普及,以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壮大民族力量,随后拥有共同语言、文化、领土及历史背景的同种族社会群体——国家应运而生”。[1]而个人对家庭、民族的极致的依恋和忠诚又逐渐演化为爱国情怀。从家庭、社群到国家的演进过程,中华民族始终呈现着家国同构的文化统一趋势,家国情怀在中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激发着中国人生存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培育工作,他提出“家国情怀是中国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深入每一个优秀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2]新时代,我们必须透过家国情怀蕴含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并由此构建民族身份,形成更稳固的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建立“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共识,从文化传承、现代化建设两方面重构家国情怀蕴含的精神力量,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识和家国共同体意识核心。

(二)政治属性: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中国的家国情怀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以回应不同时代主题,这是其独有的政治属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冲破腐朽制度樊篱,探索新的生存方式,始终从客观现实和人民需求出发,将目光投向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更加宏大高远的目标,强调国家、政党、人民一体共生的紧密关联。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强调的家国情怀,是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理性自觉的深刻把握,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3]的情怀。在文化全球化、本土化两极拉扯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决反对将中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割裂而论的恶意歪曲,才能遏制不良思潮发端;在东西方文明比对态势日渐激烈的环境下,必须塑造国人良好的政治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的本质,才能以坚定的立场和富足的勇气回应世界对中国的质疑和挑战;在国家快速迈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爱家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内外相携,才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民族内部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凝聚千万家庭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价值共识:责任与担当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探索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历史的角度不断开拓人类文明疆域的过程。在中华文化接续传承的过程中,当人们的“保家”意识超越伦理道德界限延伸到“卫国”的层次,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信念,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就会自觉践行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家国情怀构筑的价值共识不在于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制度化要求,它激发的责任和担当意识着重塑造人们的自我能动性和道德力量。这也正是家国情怀的独特之处——它是跳出政治引力的自我选择,将个人发展的出发点定位在集体利益之上,建立起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亲密情感交流空间,消融了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感性边界,却在其中建立起清晰明确的理性边界。可以说,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都是重大历史节点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连结的具象阐述。这种“我将无我”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成为串联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情感纽带,将家庭梦融入民族梦,构成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价值共识、道德基础和面对艰险挑战永葆奋进、永不言败的勇气秘诀。

(四)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们通过历史认识自身,并由此构建民族身份。民族传承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尽管民族文化最初都是以强化集体自我意识中“我”的概念为核心,但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沧桑演变而屹立不衰的发展进程中,突破了对“我”的执着,回归到人类对生存力尤其是人类本源的关注上,形成家国、天下、天命一体的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4]中国“合和”之美表现在对多样文明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和寻找共同价值的探求性——任何对立的矛盾都可以找到相互转化、共同繁荣的路径——从“天下大同”衍生“环球同此凉热”的情怀和抱负,到突破“家”“国”概念的狭隘桎梏,开始从更广阔视野展望人类命运发展,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卓越理念,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可见一斑。

二、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

家庭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是道德观念和价值理性养成的第一课堂。家国情怀连结着家、国两端,其培育困境既体现了最基础、最普遍、最现实的家庭建设问题,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症候。

(一)90 后家庭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中国90 后母亲群体占总群体人数60.1%,[5]90 后成为当前构成家庭单位的主体人群。以90后独特的成长环境为切入点分析其群体特点,可以发现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这一群体更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具有以更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展现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的行为特点,因此,在家庭建设方面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谈到家国情怀,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对“国家”的重要性,不甚强调家国一体的本质性。“90后家庭与其他年龄段家庭相比具有更强的政治参与感,其政治立场与政治参与方式也更加多样化”。[6]然而他们关注政治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国家政治是否能够保障个人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的关切以及是否通过“我”的政治参与对社会有所影响以实现个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虽然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却不免陷入以人本主义为掩护的个人主义桎梏。人一旦缺失了家国情怀,其行为将执着于自我,无所谓底线,无论个人文化水平高低,都将成为贻害社会的消极因素,90 后极端自我的个人主义倾向将造成家国情怀培育困境的代际传递风险,没有正确家国情怀的家庭培养不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7]可见,当前90后家庭显著的个人主义倾向是一个必须正视且亟待疏导和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家国情怀培育呈现“边缘化”趋向 家庭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建设的重要部分。当前,家庭教育中家国情怀培育的“边缘化”趋向具体表现为:首先,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原本应由家庭承担的“人的基础社会性培育和道德养成”功能转移到以学校为代表的次级群体,造成家国情怀的基础教育薄弱,甚至缺失。当前,虽然国家大力改革教育体系,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巨大的现实竞争压力面前,家长依然过度关注孩子智力的培养,仅强调未成年人作为独立个体生存能力的发展,屏蔽了孩子应有的社会体验和交流。缺乏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成长极易走向精致利己主义方向;其次,家庭教育主体——父母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有限。当前,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朋友圈、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对政治事件、热点时点的海量信息碎片化传播和浅阅读的信息主观非理性截取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爱国主义思想堕距。当家庭教育责任主体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不足以在舆论的洪流中把握理性爱国认知时,极大程度上,未成年人的家国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生偏离,甚至走向狭隘、片面、极端的方向。当“边缘化”的家国情怀逐渐异变为“非良性”社会价值观融入构筑家庭、国家、民族、政党的“认同基础”框架,不良思潮将在脆弱的民族情感空间内肆意滋生,“家国同构”将沦为时间遮掩下的假象,在下一次全球文明趋同骇浪的席卷中,中华民族是否还能打造出一艘“家国”号方舟?

(三)家风塑造过程中多元价值观排他斥异 家庭的价值观就是家风——家庭生活中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协同参与形成的处世原则和行为范则——是每个家庭培育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根本指引。“家庭发展是私人利益的获取,与国家建设的宏观设计和社会稳定的宏大理想存在相互独立的部分”。[8]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家庭如何通过家国情怀培育引导未成年人厘清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追求荣誉、财富、荣耀过程中把握理性平衡,在竞争与奉献之间做出合理选择是一个极有难度的现实课题。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价值观都不再具备唯一和稳定的特性,同一时空的某件突发事件可能诱发不同当事主体价值观基于自我利益趋向的不同转变。当个人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与广泛社会共同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如何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若家庭无法适时、正确地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价值观、社会共同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取得平衡,在未成年人德智水平不足以独立化解价值观冲突时,其家国情怀将向不可预见的方向扭曲,导致自我归属混乱,影响个人正向积极融入现实社会的过程,其成年后的心理认知、情感疏通、处事方法等方面都将产生不可预知的症结。

三、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家国情怀和家文化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必须明确,家庭始终是家国情怀培育的第一课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维系个人与国家情感连结的纽带都深深扎根在家文化的沃土中。因此,必须从家庭建设着手,破除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探寻、创新出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的新路径。

(一)文史结合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国情怀培育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其直接目的是培养并树立个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担当意识。尤其针对未成年人,只有让他们觉得家国情怀是好的,是值得爱的,是与自我成长感知不相悖反的,才会去遵循它、发扬它。可见,家庭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培养未成年人对家庭、民族和国家正向、积极的情感。“中国故事”是一座充盈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宝库,是文史具象结合的最佳媒介。通过“中国故事”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核,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家庭人文建设和情感增益,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沉浸式教育环境,未成年人更容易在中国故事中共情,培养敬畏心、同理心和认同感,在生动、形象的传递家国情怀观念的同时,加深民族情感烙印、构建国家记忆。未成年人启蒙阶段是树立道德意识、形成基本认知修养的黄金时期,也是感性思维高速发展、三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家长必须重视家庭环境中的中华文化基因保有率,充分发挥“家庭是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落实家国情怀培育重任,把握好未成年人成长舵向,让家国情怀从嘴上、纸上落到心上。

(二)善用全媒体文化平台破除家庭教育沉疴

互联网发展为文化领域带来广度巨大的传播效应,其信息数字化、海量化、互动化特点赋予传播者和受众突破时空的能力,使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中国是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3.09 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55.9%;19 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比16.6% 。[9]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中国人民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10]全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势必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可以首先利用媒体传播优势凝聚公众广泛集体共识。家国情怀是一种民族认同也是一种价值共识,合理利用互联网力量,打造家国情怀全民培育数字化阵地,以温和途径涵育广大群众鲜明的家国情怀观念,对冲大舆论场中的不良思潮;其次,利用全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开展互动立体式家庭教育。家国情怀培育要接地气,去除“假大空”。家长要善于合理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善于吸收和借鉴良好的教育经验和范例,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让家长“寓教于学”,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不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实现家长和未成年人的双向交互成长。

(三)传统与时代融通培育新型家风 家风是家庭文化的精髓,是约束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准则,优秀的家风能为家族兴旺延续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1]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家风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因此家风要立足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开展现代化转化,扬弃陈旧的道德观念,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蓄力。家风本身就是家庭教化的资源,涵育未成年人的感性认知逻辑,对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有“润物细无声”的终身滋养作用。培育富有时代感的新型家风,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构,将家国情怀培育作为家风建设主要内容,实现历史的“期望效益”。只有充分发挥家风的教化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人民,孕于社会,弥漫千万个家庭并转化为具体实践,转化为新时代人民普遍敬畏和遵循的理想情怀,才能增强全社会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底线。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融通的新型家风,更是从文明内核演化出的直观、形象、感性的文明实践——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推广新时代中国形象。

四、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自觉和民族个性,它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终极价值。虽然它总是在历时的现实情景中被不断再构成,在每个人的实际经历中生成完整的、独特的心灵感触,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深刻的情境中寻到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的方向:必须站在个人、家庭、国家、民族四重维度,思考其培育的目标、进路、机制、现实意义。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家国情怀培育,树立个人对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责任感,提高全社会道德文明底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将国家认同与自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在价值观同一的架构中,激发人民群众将热爱祖国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突破瓶颈、改革弊端、化解风险的实践动力;要与中国传统“合和”文化一脉相承,以广阔的世界胸怀集聚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共识,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构筑人类情感认同空间,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两大核心——“家”与“国”的辩证统一。家是个人生存意义的起点,国是人生终极意义的归属。没有坚实的家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很难找到来路与归处;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旨归,个人的热血与情怀总缺少一些“大爱”。因此,在探讨家国情怀培育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家庭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增加家庭建设中的家国情怀培育内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积小流汇江海,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民族精神动力的“发电机”,共同为国家发展赋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