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2022-11-26崔丹丹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

崔丹丹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0)

引言

由于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促使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策略方面也应当做出积极转变,才能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基础,持续向社会输送更多能为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重视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合理创新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融合机制

虽然产教融合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不断推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致使产教融合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其中,缺乏融合机制是首要方面,具体表现在产教融合在持续深化过程中,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未能开展更加深入交流,难以在人才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形成紧密联系,无法构建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而且,缺乏能够规范和制约相互责任和义务的规定,达不到长期保持交流、合作的目的,导致高校向企业输送的人才多无法达到要求,影响人才就业率的同时,也不能在提升企业产能和助力行业发展上给予更多推动力。

2.培养体系单一

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通过产教融合达到人才培养目的模式已经得到广泛推进,然而,也存在着部分高校对产教融合认知不足的情况,导致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传授理论知识的周期要远高于开展实践课程,而且学生能够获取的实践知识,也多受限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可以接触到与实际岗位相关的知识比较少,整体深度也多停留于浅层阶段,无法作为教学体系中长期运用的内容。

3.实践教学较少

实践教学作为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发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实际上,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提高对产教融合的重视,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设置依然比较少,因为,很多高校并未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相关实践基地和设施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促使学生们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便硬件条件能够达到要求,却在开展实践环节缺少专门的企业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无法提供规范、统一的实践标准,相应的岗位能力也得不到显著提升,自然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4.师资力量不足

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过程中,对师资力量的依赖度较高,毕竟,教师可以通过传授自身经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然而,很多高等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教师在专业能力和经验方面并不强,即多数教师因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强,实践教学经验却比较欠缺,无法保证与企业专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质量,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充分传授企业的标准,促使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提升,更达不到能够充分适应岗位要求的水平。

5.企业参与度低

实际上,产教融合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重视,只是,在开展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企业参与度低的情况,具体原因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许多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参与产教融合需要经历较为漫长过程的特点往往与其初衷相悖,期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容易增加企业负担。同时,产教融合不断推进过程中,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无法对作为重要主体的企业和高校予以有力制约,也无法规范参与合作期间的行为,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在已经和高校达成合作的情况下,却很少参与其中,甚至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相关内容

1.优化培养目标,完善融合机制

(1)优化培养目标。想要实现创新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目的,优化培养目标是应当首先关注的方面。毕竟,管理类专业对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继续沿袭传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理念,应当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作为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就是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确保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完善融合机制。产教融合作为体现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融合是重要保证,也是最基本的方面。然而,很多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并未达到全面且深入的程度。由此可见,完善融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方法为可以通过多方参与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对企业和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不断较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为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建设双师型队伍提供更多保障[1]。或者,政府部门可以鼓励行业机构加入产教融合中,可以在企业协助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建设实践基地等方面中发挥监管作用的同时,也能将更多的行业发展规划、趋势等内容作为建议予以充分交流,助力提升产教融合的针对性,便于更好地增强高校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可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理念,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打好基础。比如,高校与企业合作时,可以将“市场需求”作为主要理念,也就是通过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专业教师等开展市场调研,了解管理类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能力要求等方面,确保可以在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再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实现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也能保证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可以符合市场要求。

2.推进课程改革,提升企业参与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必要内容之一,只有在课程体系方面做出充分调整,才能避免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培养出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至于推进课程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在制定管理类专业课程大纲时,可以由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其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课程大纲内容提出修改和调整,便于保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合理性。高校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则应当秉承“能力本位”理念,确保课程大纲的制定能够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导向,强化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设置课程标准时,无论是理论知识部分,还是实践教学的内容,相关标准必须要有企业参与其中,有利于能够实现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课程评价方面,校企间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即高校应当打破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采取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课程评价方法,具体内容为除了要涵盖高校学生在学校中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评价,也要与企业对学生该方面的评价相结合,才能构成更加完善的课程评价方式。因为,学校的评价只能表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部分实践能力,企业的评价则是岗位能力的直接体现,更具典型和说服力,便于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自身不足并进行积极自我完善和提升[2]。

3.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关注度并不高,促使大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难达到市场要求。纵使部分已经开展产教融合的高校,也因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实践教学在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应当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最大程度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只是,在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时,还应当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选择项目进课堂前必须有完善的评价体系作为基础,并能够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等基础条件拥有充分了解,才能保证进入课堂的真实项目具备良好适用性,即能够符合学生能力特点,实践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3]。或者,在利用真实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期间,必须有企业的专门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动手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便于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或者,设置管理类专业创新实践项目,具体内容为从企业中选择真实项目作为学期实践教学目标,便于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现自身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和创造能力。期间也会有企业的专门人员进行跟踪指导,便于能够通过在企业真实项目中的实践提高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另外,也可以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学科竞赛的主题,由学生们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小组或多人共同合作完成等形式参与其中,不仅能够在增强创新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作用,也有利于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力。

4.强化师资力量,调整队伍结构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关键力量,也是实现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的内容之一,即应当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师资力量。毕竟,很多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强,实践教学方面的水平却不高,在企业中工作的经历也比较少,促使在教学活动中很难为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充足经验。同时,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期间,也会出现交流沟通不足或表述不恰当的问题,极易在引导学生过程中产生偏差,阻碍学生提高岗位能力。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重视强化师资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例如,组织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定期前往企业接受培训,并进行顶岗实习,便于教师更加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管理类专业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标准,从而开展针对性教育,助力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推动行业经济快速发展。或者,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可依照实际情况,邀请管理类专业领域专家、企业优秀职工作为兼职教师,能够与管理类专业教师分别负责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因为,兼职教师不仅专业能力更强,还能在现场指导过程中向学生传达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便于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或者,调整教师授课方式。比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管理类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中进行指导,便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5.构建保障体系,规范合作环节

尽管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该方面与企业的目标不同,极易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与高校在已经达成合作的条件下,表现出并不积极的态度,参与度始终得不到提升。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会对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产生影响,而且缺乏校企合作期间制约各主体行为的手段。因此,想要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目的,必须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例如,加大监管和支持力度。产教融合既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力量,应当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也就是政府既要对企业和高校的行为进行充分监督和管控,保证可以达成有效协作的同时,也应当设置专项保障资金,便于随时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困难[4]。也应当为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高校提供更多政策福利,消除后顾之忧。或者,完善合作协议条款,提升法律效力,确保能够明确企业与高校责任的基础上,也能进一步提升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产教融合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充足保障,但是,实际运用产教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很难达到要求。所以,必须要清晰认知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运用优化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构建保障体系等策略,确保真正实现创新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目的,助力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专业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