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的百年历程、成就与经验

2022-11-26梁东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农业

□梁东连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乡村振兴是赓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主题和话语体系虽存在差异,但实质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交织着中国乡村振兴的变革与发展史。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个总要求内在逻辑出发,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振兴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探寻对当下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价值旨归。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推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两份权威指导性文件。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全国掀起乡村振兴热浪,国内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喷涌而出。任何理论思想都不是空中楼阁,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赓续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治理的不断承袭和深化发展。革命时期伊始,中国共产党已萌发乡村振兴思想与行动,在建设和改革时期赓续发展,囿于时代局限性,未能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虽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主题和话语表达各异,但实质与乡村振兴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历程、成就与经验也是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成就与经验。当前回溯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汲取其发展经验,厘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乡村振兴发展脉络,为当下乡村振兴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当前,学术界关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和建设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总体上是从时间层面梳理乡村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就与经验,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从段点时间角度切入,探寻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发展。譬如,张燕从中国共产党早期出发[2],张宏华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时期为时间切入点[3],仝志辉着眼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改造建设[4]。高其才和池建华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间节点,阐述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制的历程、特质和展望[5]。孔繁金立足于21世纪初的时间段,探寻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6]。第二,基于整体时间视域阐述中国共产党乡村发展,譬如,郭海霞和王景新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五个阶段[7]。王景新把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乡村建设分三个阶段[8]。蒋永穆,王丽萍,祝林林把现代乡村治理历程分为四个阶段[9]。丁志刚和王杰将现代乡村治理历史分为六个时期[10]。赵一夫和王丽红立足于史的视角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11]。公丕祥通过三个历史阶段阐述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和自治状况[12]。概而言之,学界无论是从段点时间角度还是整体时间视域探讨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或建设,总体上都是从时间逻辑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和发展,为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历史轨迹奠定基础,但通过时间顺序的方式容易忽视事物内在逻辑,缺乏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本文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个总要求蕴含的内在逻辑理论出发,运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关系方法,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总结主要成效,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以期对当下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有一定的价值旨归。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回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建设改革时期,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交织着中国乡村的变革史,回顾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总结主要成效,汲取其发展经验。

(一)产业兴旺之程

涉农产业是乡村发展之基,重中之重,产业兴旺囊括三个方面:第一,夯实农业基础;第二,融合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第三,建设涉农产业品牌,打造特色涉农产业。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党对乡村涉农产业发展的建设由来已久,贯穿始终。

革命战争时期,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奠定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尤为注重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当时的条件下,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提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13]130,从国家经济政策上明确夯实农业的首要基础地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关注融合涉农产业发展,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提到:“大家要努力去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13]121,提倡融合农业与手工业,两大产业相辅相成共助涉农产业发展。此外,1942年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认为:“要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14]893通过发展农业与融合其他产业,以涉农产业发展支援长久抗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2年邓小平认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15]322,强调农业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前提,明确农业的基础地位。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中邓小平提出恢复农业的政策之一:工业支援农业。[15]322通过粮食生产和工业辅助发展农业,实质上就是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涉农产业发展。1975年邓小平提出:“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16]28再次明确农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改革开放新时期,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涉农产业,提倡西北应该下定决心以种牧草为主,发展畜牧业。[16]316中国共产党注重建设涉农产业品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涉农产业,助力涉农产业兴旺。1992年江泽民在武汉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7]259长期以来,党对农业非常重视,数次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助推涉农产业兴旺发展。涉农产业发展既需要夯实其基础地位,也离不开产业融合,2006年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为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18]415通过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习近平曾说过:“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9]258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9]258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工作的重心,优先促进涉农产业兴旺发展。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20]中国共产党通过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融合涉农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之程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始终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绿化事业,强调水土保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毛泽东在工农兵代表大会讲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3]132,自古以来,水利事业关乎农业,事关环境保护,党重视水利事业实质上就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兴,则森林旺,环境美。节约资源也就是在保护生态,1945年毛泽东提到解放区工作要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21]1176的方针,把节约资源与发展生产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解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节约资源,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提到:“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21]1316无论是生产资源还是生活资料都是大自然有限的馈赠,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始终秉持反对浪费,节约资源的传统美德,始终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注重乡村河域生态与治理,关注河流治理与发展,保护河域生态,河域与生态休戚相关,河流治理的效果与人民安居程度成正比,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叮嘱“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22],翻开黄河生态治理篇章,之后将长江等重要的河域编入河流管理规划,科学综合治理,将生态和谐,清澈见底的大江大河归还人民,建设宜居生态乡村。“高峡出平湖”一直以来是毛泽东的夙愿,三峡工程利国利民利生态,是党站在历史战略地位、人民长远利益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层面的伟大工程。1963年在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上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23],词语精简有力,掷地有声,彰显毛泽东治理河域,保障人民宜居,保护生态的坚定决心。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党主要领导人一直高度关注,1998年江泽民在《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中提到:“抓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建设”[24],以标本兼治的方式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2003年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对农业的投入既要注重效能,也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18]20走生态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道路,留住乡村的青山绿水,打造宜居乡村。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基,也是一个民族长久之本,党始终把生态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2013年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数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同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回答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5]这就是著名的“两山”理论,习近平将其中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透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到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26]207,使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内化于群众之心,践行于最严格的制度与法律,促使人们把生态保护事业外化于实际行动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宜居乡村建设一直是党工作重心,关乎党的宗旨与使命,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20]固养水源,防治污染,实行严格的河长制,林长制,推动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三)治理有效之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保障。党基层治理有效主要涵盖两方面,第一,党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第二,促进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

革命战争时期,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振兴历程,党对乡村的有效治理肇始于党成立初期,1925年中共四大扩大会议确定党对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张:在乡村中发展党的组织,提出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实行农民的乡村自治,直接参加乡村自治机关的普选工作。[27]45以顶层设计推动村民自治,助推乡村治理有效。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13]35党从政治上引领乡村进行宣传,组织治理,进行政治斗争。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治理,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提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13]77,党深入农民群众之中,对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年邓小平在《做好基层选举工作》中阐述乡村选举工作的安排,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有效治理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1955年10月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提出现阶段以农业合作化对农业进行有效治理与发展,党建引领乡村农业合作化建设,解决当前农民问题。[27]117196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调整农村的政策安排,加强农村的良好治理,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全党全民大办农业。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在《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中提到:“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16]189,乡村要发展,必须使农民当家作主,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提出加强民主建设,促进乡村有效治理。1987年邓小平指出:“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28]252既彰显党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又体现了乡村村民自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就是要领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科学有效治理乡村。江泽民也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1997年他提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7]64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就是要领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新水平。”[29]发展农业不仅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也依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离不开基层组织工作。新时代把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其和乡村其他组织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乡村的强大合力。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20]注重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治理。

(四)乡风文明之程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环节,是乡村振兴之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涵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强化法制保障。从这个层面上看乡风文明建设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振兴历程。

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文化工作对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和旧文化改革,起举重若轻的作用,1921年浙江萧山衙前村农民大会召开,中国第一个新型的农民组织宣告成立,拉开农民运动序幕,也开启文明乡风的营造之路。1927年毛泽东曾在《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运动推翻地主政权,封建的宗法的落后愚昧思想文化被摒弃,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文化。为帮助文化落后的农民,毛泽东依托中国共产党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革新乡村文化,经过农民文化运动,筹办夜学、开办农民学校,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13]40促进乡村文化建设。1944年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要破除陕甘宁边区内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等在广大群众头脑中作为敌人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建立统一的文化战线[14]1011-1012,通过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带动建设教育先行的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着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乡风。1958年邓小平提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15]280-282,增加师资投入,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完善乡村教育教学环境,普及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乡村教育水平,让教育之花开遍乡村各地,为文明乡风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1985年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中邓小平提出:“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村党支部,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28]121农村党支部作为中流砥柱带领农民发展教育,营造良好乡风。2000年江泽民提出:“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30]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营造乡村积极新风。2006年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8]411-412明确提出“乡风文明”,并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18]418-419通过新农村的一系列规划建设风气美好乡村。2014年习近平提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26]163”倡导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乡规民约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培育乡村新风尚。2018年9月习近平提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认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9]259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注重营造新时代良好乡风。

(五)生活富裕之程

乡村振兴前提是解决贫困,旨于实现乡亲生活富裕。既要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富裕乡村,也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康乡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保障农民的权益,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改革时期,都非常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革命战争时期,首先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富裕乡村。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考察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合作社运动可以随农会的发展而发展到各地”[13]41通过消费、贩卖、信用合作社拉动农民生产与消费,帮助农具缺乏、劳动力弱的农民能积极高效参与劳作,促进农民生活迈向富裕之路。其次,党也高度重视乡村卫生事业,1933年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指出要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党致力于减少疾病,减缓贫困。最后,党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毛泽东提出:“努力耕种,使现有的农业生产水平不致降低,然后逐步加以提高,借以改善农民生活”[21]1459,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富裕才有实现的可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注重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关注乡村发展,主要通过发展农业与工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乡村。1962年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中提出:“搞好供销合作社,不仅有利于交易,而且还可以组织和促进生产,增加市场供应,使农民收入增加。”[15]327通过发展合作社,走集体经济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富裕乡村。1975年,邓小平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提到:“城市可以帮助农村搞一些机械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这一方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16]28,通过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富裕乡村。可见,党非常重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关心农民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通过发展乡村卫生事业,联动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996年江泽民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疾病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17]601因此,党提出新时期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卫生工作总方针助力农民脱贫致富,2006年胡锦涛提出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8]415其中把发展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富裕放在首位,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可见党非常重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关心农民的生活质量。2018年习近平提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9]139。党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20]就业是民生之本,富裕之基,保障农民工作是农民幸福富裕生活的首要前提。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振兴的主要成就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乡村建设实践历程,虽然有曲折,但也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为新时代探索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价值向导。

(一)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广大农民身上,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成就,首先保障了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党取得革命胜利,使人民站起来了,解放发展了人民,人民在政治上开始当家作主,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村务自治,都是党领导的乡村建设在探索过程中的实践成就。党全面引领乡村建设,以党建促进乡村建设,选派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人才组织振兴,带动人才振兴,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发挥模范作用,积极保障村民的政治地位,在涉及村务管理中,公开公正自由选举,共同管理村务。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村民普法用法,增进广大村民对法律的了解,引导农民成立乡规民约,充分挖掘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有效作用。其次,发挥了农民的经济主体性。经过百年的党的乡村建设与治理,农民在经济上再不是以前的一穷二白,随国家经济发展,农民虽还没有实现全面富裕,但是已经实现小康,农民已经实现温饱,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后代教育发展,农民有自己当家作主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党领导下,农村新型的农业合作社,新型专业大户纷纷展现,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共同参与新时代新型乡村构建。最后,保障了农民的思想主体性。以前,农民是遭受压迫最深的阶级之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沉重压迫剥削农民,农民毫无话语权,不仅生活困苦,思想也备受煎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乡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民开始站起来了,在最根本层面的思想开始当家作主,最开始是在革命时期,可以自主决定拥护谁,加入何种政党组织,在和平建设时期,在法律范围内,更是有了更宽广的思想自主与自由,不仅可以实现上午打猎,下午钓鱼的随意自由生活的想法,也可以自主决定自身宗教信仰,自由的发言权,选择权。可以说,党百年的乡村建设强化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二)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乡村建设实践历程,我国农业取得颇丰成就,开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第一,农业科技化水平得到提升。科技强农开始走进农村,党结合农业具体实际,创造性建立和发展了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了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既缓解了农民就业问题,又推进了农业的科技化水平。第二,农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智慧农业不断发展,农产品信息服务得到强化,智慧涉农产业、数字农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得以推进,农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纷纷搭建,完善涉农产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第三,农业发展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培育了现代专业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现代青年农场经营者、农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得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乡土专家”人才队伍得以组建。第四,产业发展得以巧妙融合。三大产业理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齐头共进,偏废任何一方都不能实现农村的小康,百年党的乡村建设以来,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繁荣,农产品的安全性逐步得以保障,奠定了三大产业融合的前提。第五,农业新功能新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促进了农业与人文资源融合,促进了农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了融合平台搭建。第六,部分地区充分打造了特色涉农品牌产业。一些典型示范地区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瞄准特色对象,找出“村宝”,挖掘“村藏”,适度巧妙增添文化因素,让文产相得益彰,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品牌特色产品,发展地标式高附加值优质品牌农产品,加强了特色品牌意识与宣传,开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开启农村和谐美丽之新局

习近平曾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党领导农村开启了和谐美丽的新局面。首先,党领导的乡村建设发展和初步实现了清洁乡村。创造性提出了以“三洁”促进清洁乡村的发展,第一,基本实现了生产清洁。第二,基本实现了环境清洁。第三,基本初步实现村容整洁。第四,基本实现了发展生态乡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党领导之下,农村强化了水资源保护,从源头净化,利用多种方式防治水生养殖污染,譬如,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提倡生态种养模式,严格控制农工业废水的污染,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实施乡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水源的监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分区、分级、分段指导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最后,党领导构建和谐美丽乡村。发展和保护林业是关键之举,党百年建设乡村工作开展以来,十分重视优化林业树种结构,扩大了混交林、名优经济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的种植规模,缩小了人工树种速丰桉的种植,减少了污染,完善了林区保护制度,加大了封山育林力度,使天然美丽林得以保护,打造了特色森林产业,改造森林景观,归还村屯一派绿树红花环绕之美景。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建设乡土特色生态示范点,培育试点已有示范特色生态村镇,深掘潜在独特示范村镇,发挥群众带动作用建设宜居美丽村镇,打造了许多具有乡土文化、人文典故的示范村屯,实现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开启农村和谐美丽之新局。

四、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百年历程经验总结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总结其经验,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价值指向。

(一)稳固农业之基,保障生活之源

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31]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是人类发展的首要前提,如果连农业生产都得不到保障,人类生存则无从谈起,因此人类必须首要解决物质需求以满足生存,质言之,必须从事温饱方面的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因此,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基础地位都不会变,也不能变。纵观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以贯之的。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并深刻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13]131,江泽民在武汉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7]259胡锦涛在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32],新时代,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农村农民优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保护和扶持农业,推动农业全面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美丽的新时代现代新型乡村。

(二)坚持党的领导,把控发展方向

习近平曾说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3]党管农村工作,自党成立之始就作为固守的传统,工作的重要原则,可以说,百年乡村振兴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把控农民发展的政治方向。建党百年来,农村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发挥其政治领导功能,把农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解放出来,使农民得以脱离艰难困苦的生活。之后发动农民积极参与生产,促进农民农村良性发展,鼓舞农民积极投身于革命,为革命取得胜利做出伟大贡献,加深党与农民的感情,赋予农民其政治身份,使农民能够站起来,当家作主,积极投身于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建设时期,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农村改革发展政治方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用政策武装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中国共产党为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把控方向,确保乡村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革命、建设时期,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思想意识,农民思想较单纯,极容易被外界思想影响,被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侵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控乡村发展的政治方向,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最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控乡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发展取向。农村改革实质上就是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们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使整个农村经济空前活跃起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证明,改革中形成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经营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实际,能够极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须长期坚持不变,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把控乡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取向。

(三)坚定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自革命之始,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农村在革命中的战略地位,他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34]。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将广大饱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农民彻底解放出来,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邓小平指出:“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发展,但归根结底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35]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赋予农民相关权利等。江泽民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7]257,“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17]263。为此,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胡锦涛指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8]415。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行农业种植补贴、粮食保护价收购以及发放农村低保等系列惠农政策,并于 2006年历史性地取消了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广大农民负担。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要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涉农政策,无不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党坚定人民立场,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权益。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党坚持群众路线,及时总结广大农民的实践经验,形成正确政策,用于指导和推进改革。在农村改革过程中,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坚持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物质利益、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进农民福祉、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考虑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全面保障农民权益,广泛激发农民内在活力和创造热情,积极发挥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使亿万农民自觉投身建设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五、结语

回溯党领导的百年乡村振兴五大历程,发掘乡村振兴事业在农民、农业、农村方面的辉煌成就,总结出其三大基本经验,即始终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人民的立场。当前,全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相信未来乡亲们会充满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在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指引之下,乡村振兴工作也将不断完善发展,乡村振兴事业取得胜利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耕牛和农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