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张锡纯大气理论探讨头痛的病机及治疗

2022-11-26刘雪颖王力苇刘美斯石博文赵永烈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三焦气化脑筋

刘雪颖 王力苇 刘美斯 石博文 赵永烈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北京,100029)

头痛是临床中常见的自觉症状,多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多呈搏动样、撕裂样、压迫样等,可并发于急慢性疾病中,也可单独出现。在全球范围内,一生中从未头痛过的人群仅占总人口的4%,头痛患病率高达47%,其中终生患病率为66%[1-2]。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头痛患病率为28.5%,女性远高于男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

头乃清空之位,是气机升降的转折点,脏腑经络气机紊乱是头痛的核心病机,治法以调畅气机,使其升降出入有序为主[4-7]。然身形中,有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在诸气中,有一气与各气紧密相关,起到了枢纽的作用,那便是“大气”[8]。张锡纯上溯《黄帝内经》之渊源,整合前代医家之论述,认同大气即宗气说,阐明大气的生理功能和大气失调的病理变化(大气上逆、大气郁滞、大气下陷),并将大气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形成了完整的大气理论体系。他主张“头疼之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而“脑筋之病与不病关乎胸中大气”。现从张锡纯大气理论出发,尝试探究大气病理变化与头痛发病的联系,以期为头痛的辨证论治提供新角度、新思路。

1 大气理论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提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9]。又《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对比分析后发现大气与宗气的积聚之所、化生之源、功能特点近乎相同,后世医家基于此,多认为大气即宗气。明代医家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提到:“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尔,是气也,具于身中名曰宗气,又曰大气。”[10]清代医家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强调“夫胃纳谷气,脾乃化之,其精微之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即宗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上焦(即胸中,又名膻中),命曰气海(主气海),主出于胸,循咽喉而出入之”[11]。张锡纯深入研究《黄帝内经》,法效前贤,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对大气理论多有发挥。他认可大气即宗气说,提出大气肇始于先天元气,化生于水谷之气,鼓动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清气、谷气贮积于胸中而成大气。

张锡纯强调“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认为大气具有以下功用:1)司呼吸,行血气;大气为后天诸气和周身血脉之纲领,在鼓动肺脏吸清吐浊、维持心机之跳动、推动气血运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宣布周身营卫之气;张锡纯直言“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可见营卫二气周流全身,与大气密切相关;3)统摄三焦之气化;“人之元气自肾达肝,自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大气以三焦为通道,借肺脏吸气之力节节下移,下行中焦敷布热力,助脾胃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补助中气;凭脾胃升清降浊之能,直达下焦资助先天元气,如此升已而降,降已复升,如环无端;4)上贯脑筋,司机能活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12]可见大气上贯脑筋,使其有所凭借,保合神明,司心思脑力及知觉运动。综上所述,大气实乃人身后天之桢干,其充盛畅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大气与头痛

头痛是一种自觉症状,是感知觉紊乱的复杂性病证。张锡纯认为“头疼之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脑筋之病与不病关乎胸中大气”。脑气筋,亦名脑髓神经,滋养于脑髓,其在脊者名脊髓神经,共四十三对,散布于全体之内外,为知觉运动之枢机。“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张锡纯突破西医拘于迹象的局限,力图探本求源,提出脑气筋先天发源于肾,分派于督脉,后天运用于大气。脑气筋为大气所统摄,大气斡旋之力是知觉运动爽健的关键因素,故大气病理变化与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大气,即宗气,属中医学“气”的范畴,其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4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机失调,主要有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5种状态。大气病理变化符合其一般规律,大致可分大气上逆、大气郁滞、大气虚陷三端。笔者在此基于张锡纯大气理论,尝试从大气上逆、大气虚陷、大气郁滞3种病理状态探讨头痛的病机。

2.1 大气上逆,气血上冲,排挤脑筋 《素问·方盛衰论篇》曰:“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13]《证治准绳·头痛》曰:“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14]脑充血头痛多责之于肝气上逆,牵动大气,气血上冲。若长期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气火上冲,或怒则气上,“肝气忿急,可透隔以干大气”,大气上逆,鼓动肺脏吸清吐浊失职,肺失肃降,金不制木,肝木横恣上干心脏,以致心机亢进,《难经·十难》所言“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颇有此意[15]。盖“血生于心,上输于脑(心有四血脉管通脑)”“西人谓脑之左右,各有血脉管两支分布,两支在前,两支在后,此管由心而出,运血养脑,以全体之血计之,脑得七分之一”。胸中大气为心输脑之血脉管之枢,大气上逆,心机亢进,心动太急,逼血上输之力超于常度,血随气升充塞脑部,排挤脑筋,故见脑充血热胀作痛,伴头目眩晕,心胸烦热,目胀耳鸣等症状,脉象多为弦硬而长,左部尤甚,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

2.2 大气虚陷,斡旋不利,脑筋失养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人之脑髓神经,虽赖血以养之,尤赖胸中大气上升以斡旋之。”《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其中张锡纯认为“上气者,即胸中大气上行,贯注于脑”。大气充盛畅达是维持脑筋气血灌注的重要保障。劳力过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失治误治等病因杂合而至,大气虚陷,斡旋不当,失于助心贯注血脉之能,气血精微不能上养脑筋,又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云:“阳主开,阳盛则有开无塞。”[16]《温疫论补注》云:“阳气愈消,阴凝不化,邪气留而不行。”[17]《灵枢·刺节真邪》曰:“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胸中大气就是上焦阳气,上焦阳虚,温煦气化失司,痰饮、瘀血等阴邪留而不行,遏制大气,斡旋不利,加之壅阻脉络,心输脑之脉管不畅,脑络凝滞,脑筋失养,发为脑际紧缩作疼,或有头昏沉,脉象常表现为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右部为甚或脉沉迟涩,寸弱尺强,甚或六脉不全、参伍不调,全因《医经允中》所谓“迟者阴寒之脉,迟滞而不中和也……此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18]。

2.3 大气郁滞,伏气化热,熏蒸脑筋 外邪侵袭是引起大气郁滞的原因之一,伏气化热是大气郁滞所致头痛的重要环节。“人四时皆可受外感,其受外感之轻者不即发病,皆可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而为伏气。”《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三焦即是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12]张锡纯持三焦一气观,区域虽分(上焦大气、中焦中气、下焦元气),实乃大气贯之,正如孙一奎所说:“此宗气者,当以营卫并称,以见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之统宗也。”三焦气化正常,则大气又可以“与周身卫气息息相通”“密护于周身,捍御外邪,使不得着体”[19]。四时皆可感受风寒之邪,寒性凝滞,恰袭大气稍衰,邪气留伏于三焦脂膜之中,然“凡外感之来,大抵先侵上焦”,上焦膈膜“纹理独横”而“旁连四围”,外感风寒之邪易伏藏于此,与之横连,从而抑遏大气,阻塞气化升降流通,阳气怫郁化热;然三焦气化失调,大气失于助卫气密护周身之职,卫外不固,春日薄受外感则发,激动郁热上冲熏蒸脑筋而作痛,大气郁滞,营卫不得贯通,是故多伴无汗、心中烦热等症。

3 调补大气,复其常度

3.1 镇肝养肝,降气引血 《素问·调经论》曰:“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脑充血头痛以大气上逆为病机,临床上要注重平调气机,达调气血。《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牛膝味甘微酸,性微温,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然《别录》又谓其除脑中痛……重用牛膝引其气血下行,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愚因悟得此理,用以治脑充血证,伍以赭石、龙骨、牡蛎诸重坠收敛之品,莫不随手奏效,治愈者不胜纪矣。”然肝为刚脏,其性刚强,为“将军之官”,若一味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故当以镇肝养肝,降气引血为主要治法。一方面以金石重坠之属止其气火上逆之势,使诸气得降,另一方面以味厚之品填补下焦,火得水则不致过升。再佐以养肝血、顺肝性之类,庶几得全。张锡纯自拟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皆为此法指导,重用怀牛膝、生赭石降气敛冲引血;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等镇肝降逆、敛镇元气;天冬、玄参等取其善能滋阴之效;生麦芽、茵陈等顺肝木升发之性,生杭芍、柏子仁等滋养肝血,以除“将军”反动之弊。“脑充血证,宜于引血下行药中加破血之药以治之”,若患者身形脉象皆壮实,可佐以大黄数钱;其身形脉象不甚壮实,辅以桃仁、丹参等活血调气。痰多者,究其缘由为郁热化火,炼津成痰,加胆星清热化痰;两尺重按虚,肾脏真阴虚损者,真阳失于维系,脱而上奔,此时最忌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提之品,而加熟地黄、净萸肉等补肾敛肾。

3.2 升补大气,通阳止痛 “阴阳互为之根,人之气壮旺者,其血分自易充长。况人之脑髓神经,虽赖血以养之,尤赖胸中大气上升以斡旋之。”大气充盛、阴阳互生、气血和调是达到脑筋和同的必要条件。高士宗在《医学真传》曰:“通则不痛,理也……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大气下陷所致脑贫血头痛必当升补大气,通阳止痛,以复大气斡旋之力,以升补大气之药为主,以养血之药为辅,而以通活经络之药为使。张锡纯主张升补大气首重黄芪,认为“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脑贫血头痛所用方——加味补血汤中,黄芪用量多达一两,其余用以升补大气的处方多为四钱到六钱不等,气分虚极者,还可酌加人参、山萸肉以培气之本,防气之涣。是故张锡纯常以黄芪倍于当归为主,“缄中大气不温,其机不灵……即以甘温药,灼缄中大气以治之”[21]。寒饮凝结者加桂枝、干姜之属以辛甘化阳,配以茯苓、白术、甘草之类健运脾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头痛》云:“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22]张锡纯同意此观点,若气滞血瘀,加地龙、蜈蚣等搜逐血络、宣通阳气、安养神经,伍以柴胡、川芎、乳香、没药等辛味药,活血调气。以上组方思路在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加味补血汤、干颓汤、补脑振痿汤等名方中均有所体现。

3.3 宣阳解郁,畅达大气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阳热发则郁甚于上,故多目昏眩,耳聋鸣,上壅巅疾。”[23]大气乃上焦心肺之阳气,外邪侵袭,抑遏大气,阳热怫郁,上冲脑筋作痛,是故多治以宣阳解郁,畅达大气。《医学入门·治热门》曰:“治热以寒……郁火宜发散,宜用风门药,火郁则发之,升阳散火也。”[24]“发之”意为可视火热的病因病位病势,因势利导,疏风散邪,阳气伸展,郁热自散。风药不专在于发汗,重在解其郁闭,宣通阳气,调畅气血。张锡纯认为伤寒、温病皆有伏气化热,寒邪引动者,辛温发散之风药为主;温热之邪引动者,辛凉透表之风药为主,皆可稍佐辛散凉润之品以助解其郁热。《名医别录》曰:“石膏除时气,头疼身热,三焦大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咽痛,亦可作浴汤。”[25]张锡纯擅用石膏,认为其辛散凉润,质重而气轻,透散而不凉遏,不但长于清解内热,还可借其凉润与燥热化合为汗,使内蕴之热自毛孔而出。伤寒伏气化热头痛治以大青龙汤,方中麻、桂、姜辛温风药之类,解寒邪闭锢,佐石膏以清内热,诸药合用阳气伸展,内热得清。温病伏气化热头痛者,为解热邪之郁闭,张锡纯自拟三解汤(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三方蝉蜕、薄荷辛凉风药之属,佐以石膏兼清里热,或可酌加生地黄、生山药、玄参等滋阴之品以防化热迅速,耗损阴精。

4 小结

“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大气主要功能包括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血气、统摄三焦、斡旋脑筋,其关于人身之紧要者明矣。大气病理变化不外大气上逆、大气虚陷、大气郁滞3种,其斡旋失职造成脑筋气血灌注失常,是头痛发病的基础。头痛的治疗方案可从首重大气,兼重五脏,气血调治入手,大气上逆所致脑充血头痛当治以镇肝养肝,降气引血;大气虚陷所致脑贫血头痛当治以升补大气,通阳止痛;大气郁滞所致头痛当治以宣阳解郁,畅达大气。大气理论为研究头痛的发病机制、辨证论治提供了新角度、新思路,值得我们反复精研,应用于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三焦气化脑筋
锌对焦炭热性能和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典型生物质的水蒸气气化特性研究
生物质CO2/H2O共重整气化的热力学分析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蚂蚁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