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养生三要》的养生思想*

2022-11-26陈双进张彦维杨彩丽叶明花蒋力生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陈双进 张彦维 杨彩丽 叶明花 蒋力生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48)

《养生三要》由清末医家袁开昌所著,是集清代以前的养生学说之大成。袁开昌,字昌龄,广陵人(今江苏扬州),生卒年不详,他生平好学,深谙经术,旁通诸子学说,不贪慕名利,潜心研究医学,以医济世,颇为精通医术,于晚年著《养生三要》一书[1]。全书内容分为“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部分,其中“卫生精义”部分是袁氏养生思想的主要体现,开篇就提出“善养延年”的养生正见,指出:“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人能善养,亦可延年”[1],强调后天调养的重要性,养生的道理和方法不可不知。书中提出了“寡欲食淡,清心省事”为无价之药的观点[2],故本文将从宝精延寿、调神延年、食寝延生三方面对袁氏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代养生提供参考。

1 宝精延寿

《养生三要》[1]云:“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而少病。”袁开昌认为“精者,极好之称”,通过“宝精”可以“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实现延年益寿。中医认为,人体之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故袁氏从节欲藏精、谷食补精两方面来宝精以期延寿。

1.1节欲藏精 《三元参赞延寿书》[3]曰:“阴阳之道,精液为宝。谨而守之,后天不老。”中医讲肾主藏精,推动人的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肾精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袁开昌指出:“人之精最贵而甚少,在身中通有一升六合。”精在人体中是极其宝贵的一种物质,为“人身之至宝”。他强调能懂得守护爱惜先天之精的人则可以积满至三升,不知持满而肆意损耗之人则不及一升,故其提出了“欲事伤精”“寡嗜欲以养精”的观点,强调要通过节欲以养精藏精。袁氏提醒人们勿恃其强壮而不知节欲,恣意做伤生之事,否则就会损害健康。他认为人身气血贯通于四肢百骸,及欲行房事时全身气血将汇聚于命门,化精以泄,若不知节啬,则会“百脉枯槁”或“交接无度,必损肾元。”显然,欲不节则会导致肾精损耗,精耗则致气衰,疾病随之而来,损害先天之本,最终将会影响身体的安危。书中举了魏将军、庐陵人周和尚及太仓画士张翚三个事例来说明通过节欲以延衰益寿,如魏将军七十来岁还能够披甲上殿,其气势不减少年;庐陵人周和尚九十多岁仍能行远路,须发不白;太仓画士张翚九十多岁,耳聪目明,尚能作画。询其缘由,三者皆表示平生惟欲心淡,节制欲事,并无他术。正如书中所说:“惟心清欲寡,则气平体胖,乐可知矣。”[1]袁氏还认为独宿是节欲的一大妙招,强调并不只老人要独宿,青壮年也需要独宿。因人们日间会受到纷扰以致心神散乱,全靠夜间的酣睡来恢复身体元气,如若恣情纵欲,不自爱惜,则会如“泥水一碗”。此外,袁开昌还提出“冬夏二至宜禁嗜欲”“惩忿窒欲”“女戎有可畏”“寡欲多男”等观点,如此则可通过节欲藏精以延寿,亦有益于下一代。

1.2谷食补精 人体之精,除了节欲以守藏外,还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食物本草》[4]指出:“上五谷,乃天生养人之物。”故袁开昌提出“谷能补精”的观点,通过日常食用食物的精华从而达到补益后天之精。如书中[1]载:“日啖饮食之华美者为精,故从米从青。”“阳精阴血,皆饮食五味之实秀。”《尚书·洪范》载:“稼穑作甘。”指出农作物五味归甘,因而谷物是具有补益的作用,像大米、糯米、粳米、小麦、玉米、红薯等粮谷类的性味多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黄帝内经》[5]亦曰:“精生于谷”“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袁氏认为醴酒膏粱厚味并不能生精,恬淡的食物才能起到补精的作用,而世间万物只有五谷得味最正,清淡饮食谷类最能补养人身之精。孔子也认为肥甘厚味对身体的益处比不过谷类,曾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6]”因此,袁开昌提倡多食谷类,他认为在煮粥饭的时候,锅里滚作一团的浓稠厚汁乃是五谷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精液,是最能补精且试之有效。正如《老老恒言》[7]所云:“盖物之精液,全在气味。”当前,中医养生也提倡人们多食用山药粳米粥、莲子芡实粥、枸杞子粥、海参粥等药膳粥食,因其不仅具有补精益气的作用,还根据采用不同食材的特性而兼有养心安神、健脾祛湿等功效,对保持和增强人的“精气神”功能正常大有益处。

2 调神延年

《养生三要》中载有“陆清献公不药之益寿丸”,尤其重视精神养生以延年,其指出:“无忧无虑……不惊不辱……自可益寿延年”。袁开昌则提出了“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和治心除妄的调神养生方法。

2.1慈俭和静

2.1.1慈以养神 中医学认为道德高尚之人五脏敦厚,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能延年益寿[8],故袁开昌重视修德养性,提倡养心养德,而首务就是“慈”,认为培养仁慈、善良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精神修养,是实现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他在书中说:“人能慈心于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而可以长龄也。”[1]指出人要以仁慈、怜悯对待一切事物,保持一颗慈爱之心,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学会推己及人,即使是一句会伤害他人的言语也不要轻易说出口。长此以往,便会感觉到心胸部有股可以抵御外邪侵犯的“慈祥恺悌之气”,这样的人自然可以长寿。古往今来,德高望重之人往往都是比较高寿的,正如《中庸》曰:“大德……必得其寿。”袁开昌还将“慈心”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告诫人们要对自然心存慈悲、敬畏之心,“慎剪伐以养天和”,懂得珍惜世间万物的生命而不是肆意去杀害生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与《黄帝内经》的“天人观”、中医学的“整体观”不谋而合。

2.1.2俭以摄神 袁开昌倡导平时生活等诸多事宜都要做到“俭”,而不仅仅是钱财的节俭,这样才能留有余地。如他认为节制饮食,能调养脾胃;减少久坐、避免熬夜,可以安养心神,舒展身体;节制饮酒,则能清心养德等。在精神方面,袁氏则认为摄神要俭,如“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1]《寿世传真》[9]云:“烦恼乃伐命之斧斤,人当于难制处用功。”因此,他还提出“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的观点,老子说过的“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也正是此意。他认为天下万不得已而去做的事只占少数,刚开始以为是必须要做的事到后面再细思则会觉得也不是非要去做。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烦心苦恼事亦逐渐增多,今人若能如此省事,则可获得“但日见事之少”的乐趣,使得心平气和,身体健康。

2.1.3和以调神 “和”即和悦、高兴,袁开昌认为人常保持愉悦开心的精神面貌,使情绪不出现异常变化,那么心气就会平和,五脏安稳、功能协调正常。如《儒门事亲》[10]曰:“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书中用河北真定人梁公的例子说明了和悦怡神的重要性,梁公在处理完日间的公事后,每晚回到家中“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大笑”,以愉悦高兴的心情来抒发白天工作时的劳累郁结之气,袁氏认为这是养生的要诀。他还指出有乡人能长寿百岁的原因竟是“一生只是喜欢,从不知忧恼”。书中说:“昔人所谓养欢喜神。”[1]清代养生家石成金也表示:“人要笑,笑笑疾病渐消除,笑笑衰老成年少……从今快活似神仙”[11]。在现代忙碌的社会生活及工作中,如人能长期保持积极乐观开心的心情,则有益于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顺利。

2.1.4静以安神 袁开昌从“仁者静”“智者动”中出发对“静”进行解释:即“静”表示心神要清静、安静、冷静,做到心无杂念、清心寡欲、致虚守静,也就是中医养生所说的“恬淡虚无”。再者,身体要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动”而致神气耗散。袁氏指出:“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1]他认为性格脾气急躁、行为举止轻佻的人大多数都不能长寿。因此,他以“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为喻,从笔、墨、砚的寿命长短而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来阐释人的精神宜静勿躁。袁氏指出学会顺应一切外在的劳顿、忧慌、喜乐、恐惧之事,像那澄静的潭水和井水一样保持心神宁静而不躁动,就能够凝住浮动之气,不会受到世间纷杂事务的困扰。正所谓:“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乃可以长生。”[12]

袁开昌以“慈、俭、和、静”四字之理为精神养生之根本,告诫人们这是最为切实的养生方法,不可舍本逐末,与服药或导引吐纳相比,其对身体的益处不止万倍。

2.2治心除妄 袁开昌指出:“人心本自定静,本自泰然,何病有之。”[1]然而社会上很多人容易患得患失,遇到货财就想要去争夺,遇到权势就想要去攀附,遇到仇恨就想要去报复,遇到患难就想要推避,或者经常幻想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事,使心神受累于各种欲望和妄想之中而躁动不安,心神躁动则易致病,若长此以往将会“病入膏肓”。《养性延命录》也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13]袁氏认为“虽有外之所养,终不胜其内之所扰。”[1]故提出“却吾心之病”的观点,即要“治心”“除妄”,强调人们要摒除杂念,无忧无虑,不惊不辱,看淡一切荣辱得失,超然立于物表,不要累及于心,“使清明之气常在吾躬”,这样才能宽阔心胸,使身体逐渐强壮,“不期寿而寿益增”。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也强调要寡欲恬情,懂得修心养性,使心不乱,切勿事事妄贪妄为,才能以期延寿[14]。

3 食寝延生

《养生三要》[1]曰:“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饮食安寝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袁开昌亦认为做好日常的饮食安寝调养有利于延生。

3.1饮食养身 《千金翼方》[15]载:“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袁开昌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饮食养身,他强调“食忌过饱”“食只八分”,认为应常使脏腑肠胃宽舒有余地,这样体内真气才得以畅通流行,发生疾病的概率就会小。袁氏指出燔炙熬煎、香甘肥腻的食物,最为悦口但不适于肠胃。书中援引放翁诗云:“肥甘藏毒鸩犹轻。”说明肥甘厚味的危害性,他认为肥甘厚腻的食物易黏滞,在肠胃积久易致腹痛气塞,若偶遇寒暑之气侵袭,则会发生疾病。因此,袁氏提倡饱后可饮六安苦茗一杯以解肥甘油腻之味,曹庭栋也表示:“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7]书中说:“若劳顿饥饿归,先饮醇醪一二杯,以开胸胃。”[1],袁氏认为在劳顿饥饿归来后先饮浓酒一两杯再进食,则有利开畅胸胃,更好地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陶渊明亦说:“浊醪解劬饥。”袁开昌还提醒人们切勿酒食生冷,如多食凉水瓜果,则会病泄泻腹痛;夏天贪凉食冷,则会病疟痢。《养生秘旨》[16]亦曰:“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来成疟痢。”在食物的烹煮上,袁氏觉得饭要做得十分熟软,鸡肉之类只需淡煮,菜羹之类要鲜嫩清洁,煮得浓厚有味,这样既能促进食物的充分消化,又可以更好地保护食材的营养成分而不易流失。此外,袁氏还强调食忌多品,如书中载:“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1]《老老恒言》[7]亦说:“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可见,每餐遍食水陆,浓淡杂进,则会五味相挠,进而损伤脾胃,不利于身体健康。袁开昌则自己揣摩每顿饭中所需的鸡、鸭、鱼和猪肉之类的食物,认为只要一两种就能益于身体,不宜过多。孙思邈也认为“食啖鲑肴,务令简少。”[17]

3.2安寝乐事 《养生三要》指出:“安寝乃人生最乐。”正如古人说的:“不觅仙方觅睡方”。袁氏对那些把长夜酣饮不休称之为消夜的人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他认为人要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在每日劳累后,夜晚能按时入睡是极其有趣的,并且入睡的时间应该“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闲情偶寄》[18]认为:“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是睡,非睡也,药也。”“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现代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能够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增强身体免疫力,也就是中医所讲的“培阴养元”。此外,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不仅能改善皮肤的色泽和保持弹性,防止皮肤早衰并有美容养颜的作用,还能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19-20]。袁开昌认为天地间早晨的清新空气最为爽快怡神,故强调在冬夏时皆当以日出而起,尤其在夏日时更要早起。夏日昼长夜短,袁氏则鼓励午睡片刻,稍作休息,期间可以焚香垂暮,净展桃笙,待睡眠充足就起,这时整个人就会感觉到神清气爽,“不啻天际真人”。我国古代大多数养生家亦提倡“子午觉”,由于午时刚好处于阴阳交替的时候,阳气渐消,适当的休息则可以养阳,为午后的活动养精蓄锐。据临床调查发现,老年人如能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将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21]。

4 结语

《养生三要》是袁开昌集一生心血所编,养生思想贯穿于全书,养生内容丰富,袁氏在书中阐述了“治已病”“治未病”“治医病者之病”乃为养生之三要,对于养生学说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仅从宝精、调神、食寝三方面对袁氏养生思想进行简要介绍,如人们能深入挖掘并领悟袁开昌的养生思想,对保持和增强身心健康无不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