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教育理论在教学思维中的体现

2022-11-26四川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赵翌宇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观念学习者

四川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赵翌宇

一、可持续性在我国的产生背景

1972年,中国政府参与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和教育的开始。至今,我国的环境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倾向于强调培养专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专家”阶段;到把环境责任视为公众的义务和爱国行为的“红色”阶段;再到现在的“可持续性”阶段。其间,可持续观念不断丰富延伸至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社会发展进入不同时期,教育功能发生着转变,开始注重协调、公平和可持续性,以期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思维在教育中的内涵体现

可持续观念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活力。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思想和行为,为当代环境发展和个人生活实现可持续性奠定思想基础。对学习者而言,可持续观念的学习可以保持多元的思维方式,鼓励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以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例如,印度学者阿尔记录了印度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和人口过剩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关意识,包括印度政府在内的社会氛围并未重视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进程,使得代际贫困等问题广泛存在。可持续观念与教育的结合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加快整个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这一点在我国得到了印证,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扶持,近期更是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丰硕成果,不仅推动了本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也为世界消除贫困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可持续概念与教育的结合发展不仅关系到新的教育功能是否得以实现,更关系到未来一代人的公众意识与生活方式能否进入良性循环。近年来,一些国家围绕可持续观念与教育相结合开展了许多创新性讨论,本文将结合相关讨论为基础,浅谈国际上围绕可持续观念提出的新构想以及如何建立两者的多元可能性关系。

另外,如何增强和忠实于教育目的实现与展开方式之间的契合一直是无数教育家争论的话题。传统教学方式有其优势所在,但强调快节奏高效度的知识灌输导向也伴随着易把教育完全等同于培训的现象。对教育与灌输定义的模糊会使教育丧失所应具备的其他功能:培训的目标是技能掌握,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来取得,这种工具性极强的方式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属性,便很难启发有意义的思考,进而引发教育功利化发展,忽视对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塑造健全人格与健康体魄的关注。而教育的意义是多元化的,在于从根本上启发人的思维方式;在于培养与社会相关联的人才;也在于学生的个人过程体验。传统中以专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变得日益明显,对现有知识的过度自信与确定性容易造成学习者的思维同质化,扼杀创造力。而把可持续观念融入教育可以发挥出对思维培养的长处,避免教育功能的单一化。所以,讨论两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应该以可持续观念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良性变化和如何丰富教育的功能价值为出发点。

首先,可持续性观念的培养鼓励多样化的思维,促进教育成果的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基础意义之一,批判性思维始于保持一种对所学知识观念可能不正确或不是唯一有效观点的态度。它鼓励以评估的方式进行思考,通过着眼于不同角度为研究增加价值以推动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同时,批判性思维是理解成见和偏见的工具,帮助我们有效区分“有判断力”和“主观臆断”、“拥有坚定信念”与“固执己见”等。在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引导学习者打破对知识的确定性理解,从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中积极反思局限性,增加学习者进行积极创新的可能性,可持续观念的一大特点在于从不同着眼点的理解中锻炼多元化的思维习惯。比如,在环境可持续观念中,什瓦从地球一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超越人类本位的观点,强调所有人类和非人类物种都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杜衡将多元思维纳入实际规划中,认为城市的规划建设还需要考虑非人类物种生物(如鸟类与本土植物)如何在城市中共存,打破了对“人类”城市的固有印象。这些可持续发展观念都为学习者是否可以跳出以人为单一主体的局限提出了挑战;又如,文化可持续观念强调学习者必须塑造多元文化观,认识到所有文化的内在价值,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它鼓励多元性和异质性思维角度,学习者在跨文化理解过程中随时会面临能否走出所处位置去研究一些常见问题的挑战,从自然科学和文化领域鼓励学习者保持多角度、多维思维的习惯。此外,审美可持续教育提倡在室外课堂中通过设计非语言和非文字的交流方式让学生表达自然,培养洞察力与理解力并建立起环境与个人的联系,这种方式用感知、情感和行为来情景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语言认知教学模式的空白。审美教育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历史长河中发展出的丰富艺术形式和哲学审美观,为我国美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宝藏。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近年也逐渐重视美育在人格培养中的积极意义,强调教育需要培养“优雅生活者”,教育部在去年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完善艺术课堂为主进行美育。艺术美育通过对一种具体艺术形式的鉴赏和技艺学习来教育人从美的作品和思想观中得到启发;可持续思想美育通过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和环境感知力来丰富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理解,明白什么是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

其次,可持续观念学习侧重“跨格式塔”思维和协同思维,帮助学生整合学科知识与提升思维层次。几乎所有的教育体系都不是由一个学科或一个单元构成的,但学生往往不习惯思考每一科的连贯性,把科目限制在固定领域进行理解,易导致机械化的狭隘思考模式,削弱了综合教育的优势,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思维模式往往更加重要。杉德把学习思维由低到高分为七个阶段:记忆→翻译解答→解释→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并指出高阶思维在基础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考试压力等因素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停留在二三阶段。而在可持续学习中,学习者需要拓展如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来发展个人和团体应对挑战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一些德国可持续性研究学者提出了“格式塔”(Gestalt)概念,包括了“时间格式塔”(过去、现在、未来和代际),“学科格式塔”(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空间格式塔”(本地、区域、全球和全球以外)和“文化格式塔”等,认为变革性学习思想应该强调学习者具有从多个“格式塔”中切换思考的“跨格式塔”能力,即有必要在文化、时间、空间和学科之间穿梭,增强对学习对象的交叉启发和综合性理解。可持续性研究认为,学习本质上是跨界的,倡导多元化以允许出现变革,即“转变或转换为一种新的存在或看待方式”。这种不能被单一学科或单一观念所解释的对认知意识的培养,可以运用到所有学习中,启发深层次的学科理解与更具洞察力的创新。

再次,虽然在团体工作学习中同质性高的人能使合作更加顺利。但研究表明,当成员充满多元性并具有社会凝聚力和互相学习氛围的时候,人们往往能学到更多。所以,培养群体社会凝聚力同样重要,它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倾听和同理心,这也是当前社会需求对教育功能提出的新挑战。可持续思维认为,知识和理解的发展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共享因素,于是积极推动学习者具备一种交流感,不仅要用竞争的思维方式来反思自己的观点,还要求个体能通过观念和经验的分享与他人建立联系,更加客观地进行反思与自我启发。

最后,融入了可持续观念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与环境的联系。当前弥漫于社会的焦虑心态催生了功利化的教学追求,易使教育活动异化为只看成绩的行为。这种单一且急功近利的模式假设了教育结果是已知的、被确定的,并且可以通过一套固定的干预措施(如补课、题海战术)对其产生影响。但实际恰恰与之相反,世界是动态的,实际生活中变动的社会环境意味着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方法可以解决每个人面临的工作生活问题,甚至即使同一问题,随时间变化解决方案也须加以跟进。于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习惯于单一且固定的实现方式,或多或少都被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缺少意识和方式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也导致他们不会把在学术研究与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当作阶段性问题看待,抗挫折能力低。所以,如何让学习者具备不僵化的自主思考能力,并建立起与身边环境的联系是教育多元功能之一。可持续性研究强调学习者应具备一种“动态素质”,即认为任何问题都没有普遍的答案,进行分析应以不断变化的知识为出发点。这种动态素质可以培养他们对变化的客观认识,学生通过掌握严谨的专业知识与出色的环境变化适应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个人与社会的连接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个体需要从和社会的积极对话中建立责任感,认为推动建设更好的生活环境与自己有关。可持续思想教育在幼儿阶段强调从观察自然中建立和环境的个人联系,在中高等教育阶段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内化个人联系中培养责任感,在现实问题导向学习中锻炼抽象知识运用,帮助学生找出自己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的目标,并做出自我改变的积极行动,共同营造可持续的良性社会氛围。

三、结语

这些观点都对可持续性与教育的关系做了启发式讨论,丰富了综合性探索,但部分观点存在局限性。如部分文化可持续观念提倡对待少数族裔教育应采取与当地主流文明完全阻隔式的方式以实现对该文化的完整保留。但对一种文化的过度保护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孤立?笔者认为文化的延续必然是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博物馆式的封存保护可能忽略了可以在时代变化中不断成长的文明和可以对各种局限性的落后部分保持批判态度的延续方式,而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同时,两者的结合也为教育形式提出了新挑战。学习是为了发展一个人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如何在过去行为的有效性与未来行为的有效性中形成关联的能力。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因固定环境和形式被限定性定位与语境化,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教育的要求。未来两者的融合会带来哪些启发,也需要我们大胆设想与实践。

教育和可持续观念促进着彼此的发展。随着国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我国对教育功能定义的扩展,它们之间的融合将揭示更多的可能性。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范式中相互支持,将环境和社会目标纳入全球发展与个人实现中。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观念学习者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维生素的新观念
水泥生产中环境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坚持系统观念
世界地球日5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世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