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理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研究

2022-11-26

关键词:自体客体个体

白 瑄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1)

新时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人际关系、学习、就业压力等问题,其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心理问题的个体化差异导致了心理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区别,加之个体所处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适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探究成为当前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精神分析理论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拓展并深入全世界的治疗与文化领域,其核心一直在关注追踪事物的根源及其发展过程[1],无论是早期的哲学背景考验,还是厚积薄发的心理学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对于童年时期原始的神经症状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2],从个体内在世界的起源出发,更好地理解了童年心智生活对大学阶段的影响,同时也让大学生体会更为深刻的人本情怀,这也正迎合了当下精神分析理论多样化统一与整合的发展趋势。

现代精神分析与心理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更多将精神分析理论当成了一种治疗型工具,不同于早年弗洛伊德将力比多附着于客体的人际关系障碍理论,郝其宏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宣泄个体本能的欲望[3],而李望舒更强调人格结构与防御对心理问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4]。过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根源性剖析,并没有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共性探究,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依然停留在表面,缺乏由“现”到“象”的梳理。

一、序曲:自客体分化

作为一门关注现象意义及诠释的心智科学,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关注了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尤以戏剧性的俄狄浦斯时期为重要发展阶段。可能我们并不在意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或许我们片面地认为过去的经历不过是幼稚的故事,不值得回忆,这些常被我们忽视的情节恰是精神分析潜意识领域中的核心主题。

当代家庭心理治疗关注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早在20 世纪初,弗洛伊德就将俄狄浦斯情节认定为神经症的核心。个体在心理发展的初期,并没有明显的自体与客体的区分,然而经历了俄狄浦斯时期后婴儿有了最初的客体关系意识,即开始建立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对于婴儿来讲,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婴依恋关系是其幼小心灵的安全堡垒,婴儿是否能够容忍生活中父母的缺席,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应对依恋关系的丧失,这种调节、管理情绪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婴儿俄狄浦斯阶段的情绪发展,随之形成个体稳定的自我感和客体感。这种亲密与分离的主题会首先投射在父母与孩子间的交往模式当中,也就体现了亲子关系影响的广泛性,并根植于个体的人际关系模式,衍生为重要的自客体互动表征。

每一个发展经验都是过去发展经验的延续,也是未来发展的契机,这也就印证了童年经历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正式进入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前,安静的“潜伏期”往往被我们忽略。当儿童正式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外在探索时,父母控制关系的变化使得儿童更多将人际交往对象转变为更为亲昵的同伴关系,重要客体的转变与游戏、学习的持续辐射性影响,个体逐渐开始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积极主动的刺激摄入激发心智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简单的亲子客体来讲,潜伏期的外在客体更为复杂,外部客体对自体的冲击影响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大部分个体对于外在客体的冲击反应并不明显[5],但仍有部分敏感体质表现出偏执心位,甚至出现危机。纵观客体关系的发展史,均强调客体关系质量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虽然我们无法使客体恒定,但受自我防御机制作用的影响,个体会主动适应外在客体,消除因自客体矛盾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实现情感的释放[6]。此时的伤害也可能被母亲迅速保护起来,再次退行到分离前的依恋愿望中。短暂的快乐体验也许会掩盖内心的焦虑,毕竟此时的个体心智并不成熟,在与自体客体的持续互动中,对新生自体感的片面性夸大可能诱发婴儿自恋的延续[7],导致成人期出现病态的人格扭曲。此外,青春期本能力量的增强,会使前意识领域与无意识领域之间的矛盾激化,曾经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压抑情绪重新折回,反射到一切可能的客体元素中。

无论过去的经历是否已经开始对大学生活产生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对童年根源的回溯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无法阻挡的潜伏期像是一个缓冲器,使一个人在性心理发展成熟的道路上能够继续悄悄前行[5]。

二、发展延续:丧失到联结

青春期的风暴来得迅猛却又短暂,早期的行为规则及批评等压制行为内化使得个体的防御机制增强但无处释放。随着轻松而愉悦的大学生活来临,青春期的不平衡迅速消退,当我们无暇顾及俄狄浦斯经验带来的影响时,众多外在客体对大学生自体的刺激会激发出更多的心理冲突,当然这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住宿制”让大学生脱离了管制严格的原生家庭,怀着天马行空的梦想开始自由经验的探索。准备与原生家庭分离是开心的同时也是痛苦的,经历了压抑的高三生活,大学生渴望能够在自我的世界中放飞理想,塑造自我认同范围内的自客体关系,期待客体关系随自体意志的发展而转变。但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自体,当客体发展的态度不能随自体意志转变时便会发生矛盾,此时需要更多情感的关怀维持较为稳定的抱持性环境,这种情感的寄托可以是曾经的同学,也可能是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充当容纳者,辅助个体进行情绪宣泄缓解心理冲突。分离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总是对自己的生活过于理想化,除了情感的寄托,经济不能完全独立、家庭关系的复杂生态等都是激发个体持续卷入原生家庭的因素,因而如何与原生家庭建立稳定的延续关系是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由联结到丧失再到联结的曲折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在寻求情感寄托时找到了更为亲密的异性关系,准备与新生家庭建立亲密关系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又一个轮回,这个阶段将前20 年的发展路径倒过来,从丧失走向联结。

原生家庭的分离和与新生家庭建立亲密的联结都是自客体发展过程的延续,身体与认同的积极发展才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主题[8]。面对因客体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冲突,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自体能够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求人际关系的紧密联结,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大学生不再依赖父母来调节自体体验到的情绪状态时,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开始主动承担自体责任,“不良的自我”逐渐浮出水面,即将与超我展开一场博弈。除此之外,大学生也要避免在认同的过程中丢失理想、迷失自我。人类自我意识的整合式发展使得大学生不再迷信曾经视为无所不能的父母,取代父母榜样位置的是自我的理想,只有大学生对自我有清醒的认知,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才能逐渐创造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世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自我相对较强,理智化的自我使个体的伤害程度尽量降到最低,但负向认同是不可避免的,自我的奋争经常要对抗内在本我的执着与坚强。对父母的持续顺从也会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去性化,将客体力比多转移到自己身上,自体的无意识导致病理性的夸大自体,从而出现主动掩盖冲突的自恋反应,并伴有缺乏联结的感觉。

探索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异常艰难的,虽然个体的丧失与联结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反应,但几乎没有一个个体愿意把伤疤揭开承认所谓的病症,即使痛苦他们也希望沉溺于为自己营造的梦境中,以留给自身起码的自尊。就像埃里克森所认为的情感联结的建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分析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将过去应发展而未发展的能力发展出来的机会[9]。

三、适应退行:可能的客体焦虑

受力比多攻击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有彼此竞争的目标,自体与客体的冲突是永远存在的。中国特色化的家庭教养模式决定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无上权威,即使大学生努力组建新的亲密联结以尽可能地与原生家庭分离。但事实并不如此,父母对于尚未经济独立、家庭独立、自我意识独立的大学生的强行干预,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适应功能退行的行为渐渐呈现。此外,大学生过强的自我防御机制会让内在本能过度警觉,对自我的顽强保护令潜伏期加长,表现为大学阶段的青春期后置或延长,频繁的自客体互动会加剧外在客体的突变,比如失恋的发生会让本能的洪流威胁自我,因适应而产生的退行反复出现。

第一,人际关系障碍。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也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刚入学的大一男生,因无法与同学正常交往前来寻求帮助。来访者是家中的第三个男孩子,从小受父亲家暴,母亲也从未给予心灵的慰藉,甚至会把无关责任推卸到来访者身上。通过对该男生开展人际关系问题的诠释,发现当前对人际关系障碍的焦虑与“受父亲偏执思维影响”的俄狄浦斯焦虑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结,来访者总在用因人际问题引起的无心学习,以掩饰童年俄狄浦斯情节的抑制,基于诠释的冲突推进了咨询的突破性进展。

第二,网络成瘾。网瘾是带着放松面具的客体伴侣,这种普世性的心理问题现象往往被我们忽略。网瘾的问题成因千人千面,但网络总归是缓解焦虑情绪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移置客体,大学生在畅游网络世界时感受到的外在刺激强化了网络客体的最佳伴侣角色。通过对一位大二年级网瘾学生婴幼儿期潜意识的重新唤醒,不难发现外部网络客体是大学生维持自体平衡状态的根本支持,当一个人无法得到渴望客体的积极回应而感到痛苦焦虑时,自体就容易将矛盾转介于网络。原始的自客体幻想会触发成瘾机制,作为协调本我与超我矛盾的“过渡客体”[10],网络的归属感和自尊感可以让自我获得满足,并逐渐强大自我,这种对网络的畸形需求便是大学生自我治愈的“退行性”展现[11]。

第三,抑郁症。病理学的抑郁行为在大学生中并不多见,但随着社会压力的影响,加之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逐步重视,抑郁情绪状态多发,抑郁症确诊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确诊抑郁症的女学生在教师的引荐下前来咨询,随即我们开始了漫长的精神分析谱系绘制。来访者因自己没有及时发觉父亲体检指标的异常,间接导致父亲患癌去世而内疚,超我的砝码在自我限制的影响下不断加强,逃离高考后的情绪凸显使内在冲突裂变式发展,缺乏情感关怀的家庭支持系统让来访者的内疚情绪在潜意识领域持续深化。悲伤情绪的宣泄让来访者的自体从压抑变得有弹性,以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诠释交替进行逐渐打破了防御机制的壁垒,修通了通往来访者潜意识的心理动力路径。

上述三种问题,仅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诱发适应性退行的客体,随着多元生态环境的混合式影响,更多的客体焦虑会打破计划中的自客体关系,让咨询变得更加复杂,个体也被迫回到原始的起点,出现焦虑、敌对、强迫等退行性行为,这种轮回式的心理发展模式在推动大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让大学生获取到最珍贵的经验。

四、动态的平衡:心灵健康发展

人类生理的成熟并不代表心理发展的终结,这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平衡着现在与过去、成熟与退行。作为一种永恒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回溯中找寻襁褓中的婴儿,其魅力更在于重新发现生命的故事,提供如实证研究一般的情感互动,让治疗变得有血有肉。

奥金克洛斯提出精神分析并不仅是童年时期心理状态的解读[12],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引导人类的行为图式,关键在于体验内在世界。哈特曼将心理学的发展看作是人类进化和适应的过程[13],因而大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也在体验自体感受的过程中用自体行动践行变化着的发展。成年后大学生身体内的力比多依然是激发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关键动力,性本能指引个体趋向享乐愉悦发展,受力比多能量的不稳定性影响,个体心灵的健康发展也会像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一样展现出不平衡性,时而欲求强烈、时而平稳静默。除自身驱力影响外,客体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外因。外在客体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较自体而言更为深远,复杂多变的客体是刺激自体分裂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总是选择被迫远离刺激以宣泄压抑的情绪,主动走进唤起生命需求体验的愿望模型当中,学着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依赖走向自主,在一次次客体变化与刺激中提升愿望阈值。但对外在客体的适应也要均衡对自我利益本能驱力的满足,以使心灵的发展更加趋于现实。多重客体整合形成环境客体,适者生存是有机体与环境间的互惠交流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表达就像对待单独客体一样通过对环境客体的回应展现出来,环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剥夺快感的不利体验,促使大学生在不同环境影响下不断寻找适宜的情感反应。无论是自体的驱力推动还是外界环境客体的影响,自体都要不断与客体建立新的联结,在遵循心理经济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展选择性认同,认同的过程同样会随着自体认知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于是与客体的共情联结就这样交织进行着,进而逐步向自我理想化发展转变。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是形成阶段也是发展阶段,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早期的俄狄浦斯幻想可能是当下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精神分析帮助我们在大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实现“投入”与“疏离”的互动,取得平衡的心理发展;实现“依恋”与“分离”的互动,取得稳定的心理发展;实现“毁坏”与“修复”的互动,取得互爱的心理发展;实现“重塑”与“修通”的互动,取得健康的心理发展。大学生心智的发展就像是一部进化史,在迈向客体恒定的旅程中不断讲述心灵健康发展的故事。◆

猜你喜欢

自体客体个体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X美术馆春季双展:特睿·阿布德拉:要上天了&自体触击
浅议犯罪客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嘻哈中的真自体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