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羌走廊视角下“萨朗”舞蹈艺术的发展探究

2022-11-26

关键词:走廊舞蹈民族

刘 杰

(阿坝职业学院,四川 阿坝 623200)

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一部分,他离不开特定区域、民族与群体性社会活动及审美倾向的影响。但在多元一体格局下,针对传统民族舞蹈艺术的研究不能是孤立性的,因为不同民族之间会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局面。正如“藏羌走廊”上的藏、羌民族,在行政概念上本是我国两个不同的民族,但受到长期以来相似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的影响,使这两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实质上是同根异曲的。“萨朗”等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在藏、羌两族均有着广泛的受众,也因而被赋予了高度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如何推动其现实发展也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藏羌走廊视角下“萨朗”舞蹈艺术的特点与分类

“萨朗”舞蹈艺术是藏羌走廊文化发展历史中最为悠久的传统歌舞形式之一,因其独特的风格与鲜明的情感特征而广受人喜欢,一般用于群体性自娱表演。“萨朗”属羌语直译,翻译为汉语可解读为“歌舞”或“唱起来、摇起来”之义。〔1〕由此可见,“萨朗”舞蹈艺术中,“唱”与“摇”属于核心内容,其中“唱”的部分具有音律清晰、内容广泛的特点,“摇”的部分则以胯部左右顶出、肩部摇摆律动为表现,在歌舞的结合中呈现藏羌走廊文化脉络。

从具体形态上看,“萨朗”舞蹈艺术在上肢动作、肩部动作、胯部动作、腿部动作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个性化特色。从上肢动作来看,“萨朗”舞蹈很少使用手臂动作,而是借助于双臂同时摆动的方式来进行,双臂的舞动多以小臂摆动为主,上下左右小幅度舞动,极少出现上下左右极致挥舞、双臂大幅度展开的动作;对于肩部动作来说,其肩部动作多以右肩先动居多,与脚下舞步配合,同肩舞动,展现出较强的个性;就跨部动作来说,常是与脚下的步伐相配合,随着重心的每一次移动,胯部的坐懈都会自如地伴随着,从腰至肩做轴向的转动,上身呈现出“S”型,整个动作过程十分优美,充满生趣;对于腿部动作来说,小腿敏捷多变,动作灵活,小腿向内画圈的动作十分频繁,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美感。

“萨朗”舞蹈艺术涉及的元素众多,但从舞蹈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节庆“萨朗”与婚庆“萨朗”两类。其中,节庆“萨朗”一般被用于传统年节等活动中,如“瓦尔俄足”“祭山会”等,传递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现象、美学思想共性;婚庆“萨朗”一般被用于新娘回门等情形中,用于象征新家庭的组建,以及传递对新人的祝福。婚庆“萨朗”在一定程度上类同于卫藏地区的“冲萨”婚庆歌舞,其所展现的文化功能、祝福功能也体现了藏羌走廊视角下的历史人文特征。

二、藏羌走廊视角下“萨朗”舞蹈艺术的发展脉络

“萨朗”舞蹈艺术作为藏羌走廊的代表性文化遗产,被相关学者誉为人类历史的“活态化”体现,通过探讨其中的发展脉络,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萨朗”舞蹈艺术。汉文史籍资料显示,自原始社会后期,氐羌系统居民开始南下迁移,成为今藏缅语族的重要来源,与之相关的考古文化迄今已基本覆盖甘、青、川、滇、藏五省区域,目前流行的藏羌走廊舞蹈特点也离不开这一影响。〔2〕藏羌舞蹈以兼具优雅美感与洒脱而著称,如跳舞时以胯部动作带动身体的律动等动作仍保持着祖先粗犷和豪放的民族性格及原始的审美认识。这种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在西北湟水流域已少见,在藏羌民族中却得以保存,即“萨朗”舞蹈的初始形态。同时,“萨朗”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原始藏羌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此可知,“萨朗”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并且其在动态、动律,音乐旋律、衬词、服饰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与藏族民间舞蹈有着相似之处,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三、藏羌走廊视角下“萨朗”舞蹈艺术的现实发展路径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伴随着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开启和演进,积极推动“萨朗”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于“萨朗”舞蹈文化传承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促使“萨朗”舞蹈艺术的现实发展,有必要实现“萨朗”舞蹈艺术与其他种类的文化有效融合,不断地通过外来文化的渗透力来促使“萨朗”舞蹈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其未来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的有效举措。为了更好地推动“萨朗”舞蹈艺术的现实发展,笔者从与城市广场文化融合、与舞台表演文化融合、与民族文化教育融合等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萨朗”舞蹈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与城市广场文化相融合

城市社区活动中,广场作为能够容纳不同行为活动的公共场所,成为诸多传统文化普及传播的主要平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城市广场所发挥的公共价值也日益明显。因此,“萨朗”舞蹈艺术可通过与城市广场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迎合现代人群的活动倾向、娱乐倾向,借此将传统舞蹈文化传播开来。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被正式纳入健身活动当中,“萨朗”舞蹈艺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3〕譬如,汶川县在2008年地震后,由政府出资修建了用于群众活动及保存羌族建筑特色的“锅庄”(果卓)广场,当地居民会于晚上七点自发聚集于此,表演《藏羌锅庄》《羌族萨朗》等舞蹈,进入旅游旺季后,甚至会出现上百人集体共舞的壮观场景,期间会通过光碟在广场屏幕上滚动播放,展示步伐组合与动作形态,为参与群众提供舞蹈动作指导。其中,《藏羌锅庄》中表现羌族舞蹈部分是将“萨朗”舞蹈的韵律、动态进行合并统一,并且参照了“席布蹴”和“萨朗”的传统跳法整理出来的。光碟中所展示的每一种舞蹈的动作和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且有一定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萨朗”舞蹈特有的随意性特征,更适合在广场等较大的公共空间作为集体活动展现,使其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达到健身锻炼效果,践行了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战略,并将“萨朗”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发挥至最大化。

(二)与舞台表演文化相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事舞蹈表演事业的人员数量开始增多,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舞蹈工作者,都热衷于从民间艺术当中汲取养分,使之能够转化为自身舞蹈创作的灵感。“萨朗”舞蹈艺术作为藏羌走廊文化的代表性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被许多舞蹈工作者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经过细化处理后形成全新的舞蹈作品。〔4〕譬如,广为流传的《多索沙》《羊角花开》等作品被搬上表演舞台后,“萨朗”舞蹈艺术的自娱性功能被发挥至最大,成长与发展空间也因此得以拓宽。近年来,随着舞台表演文化体系的日趋成熟,衍生出的与“萨朗”舞蹈艺术相关的舞台表演形式呈现多样化,诸如《鸽子花开的时候》《羌铃》等舞蹈作品,以及《大北川》《羌魂》《羌风》等歌舞诗、舞剧等艺术形式纷纷应运而生,推进了由单一自娱性向多元性表演的转型。可以说,传统民族舞蹈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社会的影响,当大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发生转变后,舞蹈艺术形式也将随之发生流变,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其影响力,完成深度覆盖。目前,在舞台表演中能够看到带“肩铃”的“萨朗”舞蹈,原本这种绕“肩铃”的舞蹈样式并不属于羌族传统舞蹈本来就有的类型,后来,蒋亚雄老师在羌族传统铠甲舞“铠斯达温”中男性肩膀动律基础上,利用羌族舞蹈的动律以顺时针开始的顺序,利用肩部动律及右边启动的动作特点,与“肩铃”这一元素进行结合,从而将“铠斯达温”中人体肩部的动律强化放大。同时,结合甩、绕铃铛的技巧性,与“萨朗”舞蹈中女子上身动律特征相融,编排出这种新的“萨朗”舞蹈形式。这种结合了“肩铃”元素的“萨朗”舞台形式生成初期,在舞蹈文化市场上并没有快速获得广泛认可,及至后期,蒋亚雄老师在原先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经验成果,并据此进行了多次改良、训练,最终达成了与大众审美高度相契合的改编目标,被市场受众高度接纳,在一些舞蹈赛事中斩获奖项,成为被普遍认可的“萨朗”舞蹈形式之一。

(三)与民族文化教育相融合

教育问题历来都是与我国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课题,而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应是教育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的。近年来,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教育课程中的渗透情况予以了高度重视,为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开辟了全新的衔接通路。因此,可将“萨朗”舞蹈艺术进入校园作为深化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在打通“萨朗”舞蹈艺术传播渠道的同时为教育工作赋能。譬如,汶川的威州中学于每日的课间操时间,都会组织师生一同跳《藏羌韵律操》,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推进了藏羌舞蹈艺术的文化传承。从这一举措的实践成效来看,一方面实现了对藏羌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对于增强两个民族间的团结友爱也有推动作用。〔5〕

在今后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中,高校在相关的舞蹈艺术教育教学中,应抓住“萨朗”舞蹈艺术与藏族舞蹈艺术的共性,将“萨朗”舞蹈艺术像藏族民间舞蹈艺术一样整理出系统、完整的教材,寻找根源,从源点入手,努力推进“萨朗”舞蹈文化的发展。同时,要完成“萨朗”具体动态教材的整理。在高校的舞蹈艺术教学中,学习“萨朗”舞蹈艺术的动作形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要分析动作形态背后的历史与内涵,弄清楚是什么原因使“萨朗”的舞蹈艺术形式、动态特征与卫藏的“果谐”、嘉绒藏族的“达尔嘎底”如此相似。不应仅止步于动作形态和肢体语言的表层,而应从内在文化深层次上进行探索,了解藏、羌文化的族缘背景、地域文化特征、民族信仰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针对“萨朗”舞蹈艺术的精品课建设,将优秀的民间“萨朗”舞蹈文化内容加以有效整合,融入“萨朗”舞蹈艺术“精品课”“金课”建设过程中,最大化地促进优秀的“萨朗”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这对于推进“萨朗”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萨朗”舞蹈艺术是藏羌走廊的主要文化缩影,是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记录了藏、羌两个民族从原始文化发展至今的历史,是藏、羌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藏、羌两个民族共有的古老圈舞文化正面临着历史的考验,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顺应大众的需求变化,利用先进的发展经验对藏羌的舞蹈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让独特的藏羌走廊民间舞蹈文化得以发展。

猜你喜欢

走廊舞蹈民族
神奇的走廊
学舞蹈的男孩子
走廊上的时光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