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11-26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样品

卢 明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辐射环境监测中心,广东 广州 510800)

环境质量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先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解决现代工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实现水、林、湖、草、沙的综合保护与系统管理,尤为重要。由于目前监测技术、监测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空前的压力,需要对监测全过程进行改进,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1]。

1 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对象

1.1 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督、测量的行为。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各种目标指标进行监测和测量,从而判断其污染的程度和水平。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有: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态监测。它是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管理和执法监管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判断,对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评估,为环境污染的精准治理提供支撑服务。

1.2 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环境质量状况,如地表水、地下水、水体、大气、噪声和振动、固体废物、土壤和沉积物、农作物、水产品、畜产品、放射性物质、辐射、电磁波、地面下沉、土壤盐碱化、沙漠化、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等;也包括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因素如废气、废水、废渣;还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第三产业、污水灌溉污染源,以及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各种成分如氨、硫化物等成分[2]。

2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监测信息的代表性

监测信息既能体现当下环境污染状况,又能对未来的污染状况作出预测,因而它将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影响监测信息代表性的因素有:认识环境条件,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了解监测对象的特征,要求监测人员具备足够的物理化学知识;环境中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配,即如何捕获具有空间和时间特性的环境样本;点位布置的典型性,即取样技术的科学性。

2.2 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监测信息的准确性,是指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监测结论的准确度。数据的准确度,是判断结轮是否准确的先决条件和依据;结论的准确度是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选择仪器设备的能力,是影响监测信息准确性的两个方面。仪器设备是完成监测工作的基础,没有设备硬件的支撑,监测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人员综合素质是完成监测工作的保证,没有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监测队伍,监测任务就不可能有效完成。这就要求熟悉被监测对象的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和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要求监测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3]。

2.3 监测信息的可比性

监测信息的可比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监测对象得出的结论具有可比性;第二,时间上的比较,也就是说,各年度同时间段的监测数据必须相互比较,否则很难判断区域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第三,评价结论的比较,也就是各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监测信息的代表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了监测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

2.4 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的关系

为了获得精确的、有价值的监测数据,首先监测对象的选择必须具备良好的代表性;但是,如果对监测数据的检验检测和综合分析不够精确,获得的监测数据也不具备应有的代表性。因此,只有同时满足代表性和准确性的监测数据,才更具有价值。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是监测信息具有可比性的前提和保证。

3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监测机制不健全

这方面的问题较多,一是质量管理的全程监督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宣传工作还不全面,对整个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解还不够。二是技术推广不足。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升级,引进了许多先进的仪器和监测技术,但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经验不足,且缺少可指导的运行机制,造成了在实施高科技监测时缺少科学参考。三是缺乏项目责任。由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周期较长,要求质量管理者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但目前国内缺少完善、深入的工程责任制,造成了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不到位。

3.2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落后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起步较晚,监测技术相对落后,对监测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为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必须持续更新监测仪器和技术。通过对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状况分析,发现在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中,缺少对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技术和仪器设备的跟踪管理,相对落后的仪器设备、监测技术等没有及时更新,监测设备参数查验不到位[4]。

3.3 设备性能稳定性不够

生态环境监测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其运行状况直接受现场监测环境、人员频繁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后期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不完善,很难保证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还有在监测或者采样之前,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对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或核查,不能确保仪器设备满足监测工作要求,从而直接影响后续的监测及综合分析工作。

3.4 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生态环境监测与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强、目标精确、难度系数大、监测对象复杂、管理细化到每一个步骤的工作。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必须满足具有中级职称或同等技术能力的人员不低于15%的要求,而对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尽管大多数的监测人员、管理人员都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操作技能考核,能完成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但要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水平,还需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以及他们的质量意识。

3.5 监测过程质量管理不全面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涵盖采样、样品运输、样品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处理及成果报告的编制等领域,包括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等手段。质量监督有外部和内部的质量监督。内部质量监督指监测机构内部的质量监督,外部质量监督是各主管部门的监督。内部质量监督多存在走过场的问题,没有对在岗人员、签约人员和关键的支持人员实施足够的监督,同时质量监督的最低频次不足,达不到每个监督员每月实施一次;每年应当保证对所有检测类别、项目进行监督,确保监督覆盖机构的全部检测范围。部分监督员未全过程参与,未针对检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易出错环节执行监督,不能确保监督工作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比如遗漏对现场操作人员、操作项目的监督,遗漏对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交接等环节的监督。质量控制有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控中,质控样品测试指购买带有证书的标准样品,准确性高,但成本也很高。有的监测机构平行样测试,多局限于实验室内经过预处理后样品的测试。外部质控中,参加能力验证是非常有效的质控手段,对检测方法不做要求,只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但它受年度计划的制约,需要不同机构间的比对来补充。

4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本行为规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监测机构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自身优势,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虽然监测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已有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但仍存在监管工作上的问题,忽视了质量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这就造成了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仅仅为了应对各种监督检查和外部审查,从而使某些特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变成了少数质量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做好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工作,对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优化创新,要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成效,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质量监测体系。

4.2 选择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依据环境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特点,合理选取监测时间和监测技术方法,尽量选取数量最少的监测点达到获取最全面、最准确、最有代表性的监测资料的目标;同时,要降低外部环境因素对监测质量的影响,就必须坚持严谨的科研精神,加强监督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专人跟踪,明确监测方法和技术方案,加强监测方案与技术措施的落实,保证监测方法和技术方案的有效实施。

4.3 保持仪器设备的稳定性

仪器设备性能的稳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确保仪器设备在每次监测时处于最佳状态,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抽查、校准、维护、保养、校准及检定,制定和规范执行相关的期间核查程序,并配备自检校准仪,以提高无人环境下的自检、自校能力;同时,要及时更新仪器和设备,在现代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要确保仪器设备达到最先进的水平;只有这样,监测的质量才能持续地得到改善。

4.4 打造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进而提升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及可比性。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培养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质量管理理念更新、加强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氛围,完善奖惩机制,激励人员推陈出新、质量优先,建设一支质量管理领先的队伍。

4.5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4.5.1 采样

采样过程中,采样的点位对数据测量的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故点位布设要合理,必须按精确点位完成采样。采样的容器对数据测量的结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采样前应进行设备清洗、准备样品瓶、仪器校准等工作,保证取样时间及取样点的代表性。现场采样工作人员的采样方法同样对数据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采样人员要正确认识采样工作的规程,充分掌握采样方法。适当提高采样和监测频率。

4.5.2 样品运输

在样本的运送、交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将不同的样本分开运输、储存;在样品交接过程中,应按照采样记录、采样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样品项目、数量等信息进行分析、核对,避免样品错位。

4.5.3 样品分析

在样品分析阶段,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果需要采用国际标准,则应事先进行方法确认;在进行样品检测和分析时,既要保证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又要保证机构间的质量控制。

4.5.4 现场监测

在固定检测地点之外进行现场监测时,其重点是制定和签发详细监测方案,确保监测人员、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符合规范要求;资料收集和报告的编写要符合标准或技术规格的要求;如果对外部环境状况有一定的要求,或者对监测结果产生了影响,则应对其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遇到不利于检验测试的情况,应暂停工作。

4.5.5 数据处理

应确保对监测数据的有效位数、异常值的判断和剔除、误差计算等都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测量结果应严格按照相关部门规定的近似计算方法进行;在数值修正时,应参考GB170-87《数值修约规则》。

4.5.6 报告编制

在编制监测报告的过程中,应确保报告的格式标准,并使其能反映监测的原则、方法和监测人员的资料;对必须向公众公布的申报,必须建立严密的审查体系,保证其严谨性。

4.5.7 内外部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质量控制是监测机构内外部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可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人员要根据现状,制定合适的质量监督计划和质控计划,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要强化质量监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醒监测人员,并要深入分析造成不符合现状的原因、改进,总结经验,举一反三,避免其他工作人员犯同样的错误。要将质量控制与质量监督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方法比对、平行样、标准物质、样品复测、机构间比对、能力验证等多种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并安排监督人员监督整个质量控制工作。

5 结语

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需给予常态化的重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人才、制度、技术保障上下大力气,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促进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健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创造出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环境。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样品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术室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
嫦五“打包神器”带回“原汁原味”月球样品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完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抽检结果的准确性
做好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建议
食品检测实验室中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样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