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搞好调查研究

2022-11-26魏礼群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调研决策

魏礼群

(国务院研究室,北京 100017)

搞好调查研究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有正确的调研方式方法。我想讲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我们各级各类机构都要调查研究,各个领导干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都要搞调查研究,但不同工作性质和机构对调查研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领导机关研究部门的工作性质和职能看,调查研究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政策性。领导机关研究部门调研的目的,是要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作决策提供情况和建议。调查研究质量高低关键要看我们有多少调研成果进入了决策、变成了政策,以及这些决策和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可以说,政策性是领导机关研究部门做调查研究最基本的特征,它和一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调查研究是有区别的。

二是针对性。领导机关工作千头万绪,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的调查研究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和领导决策的需要,着力调查研究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也就是说,我们的调研工作要聚焦问题,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才能富有成效,做到事半功倍。如果脱离中心工作,远离决策需要,调研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是应用性。领导机关研究部门的调研工作,既不是纯粹的学术理论探讨,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性研究,尤其强调“研以致用”。古人云:“文可载道,以用为贵。”具体说,我们的调研为领导机关提供工作思路、政策依据,有效解决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问题。根据我们的工作定位、性质,这个应用性是为中央决策提供政策依据,此其一。其二,调研的成果还应用于起草文件和领导讲话,有的是直接应用于决策。我认为,有很多就是在起草重要文件和讲话中,吸纳我们的调研成果。一些好的思想火花、生动事例,在起草文件和讲话中就可以直接运用,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是前瞻性。许多领导决策往往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更是如此,作出这样的决策首先要有预见性。这个预见性就是要有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世界,把握未来。所以,调查研究工作要提前做,特别是要看到大势所趋,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样才能在起草文稿中加以应用。

五是操作性。领导机关研究部门提出的对策建议,必须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措施具体,千万不能笼而统之、含糊其词、空发议论。我们的对策建议不能光看它的科学性,还要看它的应用性。调研成果的操作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的是科学的东西,但可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发挥作用,或者说操作性不强,决策时很难采纳。调查研究必须脚踏实地,提出的对策措施必须切实可行,应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有些对策建议,看似很正确,却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因无实际操作可能,只能成为书柜之物。

六是时效性。领导机关调查研究往往是围绕中心任务,是领导同志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紧迫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快速反应,集中力量,及时调研,尽快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文当其时,一字千金。”倘若时过境迁,领导的注意力转移了,工作重点已经转变了,才慢腾腾拿出调研成果,这时调研成果无论写得多么正确、多么全面,发挥的作用也要大打折扣,因为决策已经过去了。所以,对多数调研成果而言,时机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研究及其成果报送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的一个经验之谈。

只有把握领导机关调查研究这些特点,我们的调查研究才会更加富有成效。

第二,善于选题。调查研究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个好题目,就成功了一半。选好题目可以事半功倍,选不好题目可能劳而无功。

调研题目怎么选?领导机关的调研题目,往往是领导人提出来的。我在国务院机关工作的时候,不少题目都是领导同志提出的。重大的问题往往都是领导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但是作为领导机关,很多题目需要我们自己来选,参谋不可能是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领导给任务、出题目是一个方面,我们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选题目,为领导当参谋、当助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我认为,选择题目有两个基本点要把握:一个是必须贴近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贴近领导的决策需求,也可以说是需求导向。如果选的题目离开中心任务,离开领导需要,题目再好也不起作用。另一个基本点是要聚焦问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精准选题,也可以叫做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选准问题。进一步说,我们选题目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考虑国内外大势走向,及其带来或可能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做前瞻性、战略性、政策性研究。比如,2014年我们搞了大数据战略研究,这是在全面了解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大数据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对策建议,上报党中央领导之后,立即受到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推动了相关工作。这说明,我们的调研要把握世界大势,题目选对了,调研的成果就会得到运用,进入决策。

二是选题要把握改革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选了一个研究题目,是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前些年,各方面对组织人事制度很有意见,认为很多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尽管有很多花样,但效果并不好。这个问题,我当面向中央领导汇报过。包括干部的年龄层层递减,县一级的50岁就开始考虑退到二线去了,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我们国家最缺的是人才,最大的浪费也是人才。在不少地方,所谓的民主推荐,进行票决制,完全是走形式,让你上,就说你的票够,不让你上,就说你的票不够。这个票的结构很复杂,就看让哪些人来投票。你的人际关系怎么样,很决定问题。我搞调研报告,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说我们的调研报告是下了功夫的,很有针对性。再比如,要实行官邸制。在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出台之前,我就组织人员搞了个调研,结果有关建议就被吸收了。2015年,我组织一些人进行调研,撰写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我们在报告中提出,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如果不改革,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果不改革,就会产生腐败分子。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出台的科研管理办法,很多都吸收进去了。所以,调研工作抓题目很重要,要抓住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另外,选题要避免一般化,注重轻重缓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选择调研题目,有时候是决策前,有时候是决策后,不是说决策了、定了的事就不去调研了。决策正不正确,符不符合实际,效果如何,要靠实践检验,实践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所以要继续调研,为执行决策和完善决策服务。

第三,深入调查。最重要的是在求真求实上下功夫,把事情的真相全貌搞清楚、把事情的本质和规律搞清楚,把握事实的客观性,不能搞主观臆断。有些人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带着自己的结论去找材料、去调研,那等于是验证,而不是在调查事实之后提出思路和结论。当然,通过调查对结论进行验证,不是不可以,但通常是调查之后得出结论。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调查研究工作要充分反映社会现象和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做到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现实和历史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正面和反面相结合,要注意克服片面性,防止走极端。

要搞好调查,我体会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调查一定要深入扎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活动中去,正如毛泽东同志强调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掌握真实情况。深入基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有的时候甚至不能怕冒风险。在2002年药品市场非常混乱的时候,我决定搞一次深入市场调研活动,确定了一个题目,让我们综合司人员深入到安徽,搞明察暗访,三个人组成一个调研组深入药品市场,把当时药品市场的混乱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发现药品市场“一顶帽子大家戴”,到处都是药品有限责任公司,买卖药品都不开发票,结账都给现钱。此外,还发现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回来后,写了一个调研报告给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是国务院研究室调查研究后提出来的。这个调查研究就进入了国家的决策。

二是调查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要搞好调查,还要注意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这些方法具有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人情味重等优点,应继续坚持。但必须在此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拓展调研渠道,创新调研方式,特别要积极运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调查方法,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质量。现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调研乃至决策提供快捷、全面、翔实的信息资料。现在搞问卷调查比较通用,我也亲自搞了几次,国家行政学院司局长培训,我就在司局长中搞问卷调查,看来还是非常有效的。此外,调查研究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搞好调研工作,必须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积累经验、丰富技巧、提高能力。比如,调查的提问方式就有多种,或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或投石问路,先做试探;或竹笋剥皮,层层深入;或枯井打水,一竿到底;或耐心开导,循循善诱;或旁敲侧击,弦外听音。大约在2004年,我陪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到重庆云阳县调研,路过一个村子,总理临时告诉司机停车,下车去看一看,了解村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总理这样做,事先谁都不知道,连村干部都没告诉。总理去看一看老百姓的房子、菜园子和饲养小猪的情况,还找了几个老百姓进行了座谈。刚开始,怎么问他们,回答就一个:很好,没有问题。总理说,你们几位省里的领导都出去吧,只留了总理和我们两三个人。总理就问一位叫熊德明的女同志,有没有什么困难?有需要反映的问题没有?这位女同志看了看周围没有当地干部,才小声说:她丈夫在外打工,工钱要了半年都没给。总理问有多少钱?回答说有两千多。总理当即指示让有关人员把工资补给她,当晚,熊德明就收到拖欠的工资。这就是当时社会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温家宝同志为农民工讨欠薪的佳话。这件事说明,调研技巧、时机和方式方法很重要,老百姓一般不愿意给当地干部讲问题,调研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当地领导陪同。

第四,精心研究。调查和研究虽然是密切联系的,但是调查并不是研究,必须在掌握事实情况之后精心地去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对调查得到的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观察、分析与综合,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观察是调查的第一步,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分析是进行加工的重要一步,就是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研究是调查的升华,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不调查而研究,是无米之炊;只调查不研究,则是食而不化。调查以“求实”,研究以“求是”,只有把调查与研究、“求实”与“求是”有机结合,在“求实”的基础上“求是”,在“求是”的思维中“求实”,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2004年,我们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组织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调研,先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然后在研究问题上下了狠功夫。我们组织了有党中央、国务院17个部门参加,8个农民工输出输入大省的有关领导和五位专家参加调查,收到了32份地方调研报告和11份中央部门报告,在掌握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深入到农民工工作的企业、农民工市场、农民工家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但是,仅有大量的材料和现象还不行,对农民工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我们又根据农民工收入偏低、生活困难,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工本身的文化素质低,以及对农民工的各种服务、土地流转怎么办等,通过从多方面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具体与抽象的办法,以及比较、分类、统计、想象等手段,对调查中掌握的丰富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包括对“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定义都提出了意见。当时,对“农民工”的定义就有分歧。有的说,叫“农民工”是对这个群体的歧视,是歧视农民和农民工,他在城市务工不就是工人吗?为什么还要叫农民工呢?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也是不断演变的过程,原来没提农民工,只称为进城务工人员,但务工人员的内涵不是太清晰,后来提农民工人,但又是农民又是工人也不太清楚,最后研究认为,在没有更准确的概念取代之前,还是简称农民工为好。农民工就是特指进城务工的群体,在农村还有承包地,还没有脱离农村,如有困难还可以回农村去,同时他又是产业工人。在没有更好的概念去代替,只好用约定俗成的概念,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业、公共服务等采取一些政策保障措施。所以说,调查来的材料要经过深入研究,才能够起到调查研究的目的。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大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的。

第五,睿智谋策。谋策,就是谋划对策,政策研究不是一般的研究,要为领导决策、为制定政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多谋良策。要对症下药,注重实用,具有可操作性。举一个例子,2003年年初“非典”肆虐的时候,突如其来,社会上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现恐慌情绪,当时要防止“非典”向农村转移。怎么办?我们组织研究室农村司同志深入农村,听听农民建议,到农村和城市的交界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严防“非典”向农村转移的调研报告。国务院领导同志马上就作了批示,第三天就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防止“非典”向农村转移的问题。当然,提出结论性意见,是需要勇气的,要敢于出主意、出大主意。出主意要秉持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要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提出正确的对策建议和工作方案。

第六,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最终成果,撰写好调研报告是提高调研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环节。无论调查多么深入、研究多么精心,如果调研报告写得不好,仍然达不到预期目的,拿不出精品成果。调查、研究、谋策都很好,但调研报告写不好,就会影响调查研究的效果。我从国务院研究室到国家行政学院工作不久,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国家行政学院向国务院总理报送了一个调研报告,事先没给我看就报给总理办公室了。办公室秘书给我打电话说,学院送来的报告,里面有些思想火花,有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但写得太长,将近一万字,看了三遍才看出点闪光的东西来,不便送给领导看,请帮助改一改。之后我对这个报告基本上是重新写了,由原来的近一万字改为三千字。送上去以后,受到领导的重视。我在学院工作三年半时间,给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的调研报告460多件,领导批示的有250多件,达一半以上,绝大多数报告都是经过我亲自修改的。我深切体会到,写好调研报告非常重要,不然就前功尽弃。搞那么多调查、那么多研究,如果写不好调研报告,要么是不能送领导,要么是领导不愿看。高层领导确实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看长文章。我认为,写好调研报告,一是要搞好谋篇布局。要突出主题主线,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单刀直入,不要搞弯弯绕,搞成学术报告,从开天辟地讲起。二是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调研报告的形式取决内容,不要千篇一律,所有的调研报告都写成一样的东西。要根据反映的主题,怎么能够表达得更清晰就怎么写,可以不拘一格。三是文字表达要精练。写调研报告不要搞过多的雕饰,更不应追求深奥,要善于提炼、概括,当然也不能过于平淡或套话连篇,而要准确、鲜明、生动、朴实。四是要反复修改提炼。好的调研报告是不断修改出来的。反复修改的过程,是思路不断清晰、分析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对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文字精雕细刻而臻于完美的过程。要想打造精品,就要不厌其烦地修改。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竭力将一些赘言套话删掉,努力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使文章主题和新观点、新思想更加突出。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工作期间给领导的阅件和报告,一般不超过3000字,重要的也不超过5000字。

选题、调查、研究、谋策和撰写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虽各有侧重,但不可分割,都不可偏废。作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调查研究才能出精品力作,也才能当好领导者的参谋助手。

猜你喜欢

农民工调研决策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决策大数据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