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校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

2022-11-25赵裕香郑艳芳

南北桥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素质

赵裕香 郑艳芳

[ 作者简介 ]

赵裕香,女,河南安阳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護理教育。

郑艳芳,女,河南汤阴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老年护理、儿科护理。

[ 摘要 ]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相较其他专业教学不同的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和素质。从目前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工作现状来看,不少护理人员都抱有“技术至上”的态度和心理,将护患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工作关系,并未在工作中给予患者相应的人文关怀,致使部分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严重损害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形象。因此,在高校护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此,本文从人文素质培养在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对当前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径和策略进行重点探究。

[ 关键词 ]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5.044

护理专业是一门与人文科学相互融合的学科,尤其是当现代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后,人文关怀服务已经成为现阶段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标志。所谓人文关怀,其实就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而关怀本来就是护理的本质,因此人文关怀能力也是护理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已经成为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1]。因此,高等院校的护理专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护理工作者,已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从业人员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

1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阵地,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护理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使其具有关心、尊重他人的意识,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护理专业的所有课程当中,才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2]。

1.2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部分医护人员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在工作中忽略了患者的感受,使患者产生情绪问题,容易和医护人员发生摩擦与矛盾,因此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解决医患矛盾具有很大的帮助。高校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而减少医患摩擦,为促进医患关系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3]。

1.3 有助于学生的前途发展

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而高校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高校护理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能够将人文意识转化为一种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与温暖。即便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与护理不相关的工作,由于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也比较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前途发展。

2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体系缺乏逻辑性

高校护理专业目前仍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体模式,使护理专业教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导致护理专业的学习价值被弱化;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学习过程中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护理实践操作,致使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理念弱化,教学体系缺乏逻辑性,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所影响。

2.2 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缺失

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教育。例如,在护理专业中增设思想教育与法律基础等具有人文关怀属性的公共课程。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课堂状态松散、缺席逃课现象屡见不鲜,护理专业的公共课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的“独角戏”,致使人文关怀教育停留在课程的规划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教学进展和创新型的教学理念[4]。

2.3 人文课程的占比偏低

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倡导人文关怀教育,但从实际的推行情况来看,人文教学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由于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深度,致使学生分身乏术;而护理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往往认为人文关怀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无关,这就导致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课程占比偏低。

2.4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在人文关怀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绝大多数的高校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只关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水平欠佳;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二者难以融会贯通。而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重点面向全校学生,很难把握专业知识的精髓,所讲授的知识具有普遍性,缺乏专业性,通常都是基于宏观角度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无法将人文知识引入专业课程当中,人文关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导致高校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教育受到严重制约。

2.5 教学方法滞后

高等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列为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促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而这也导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数庞大、授课群体具有普遍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弱化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思想;人文教学呈现出形式化、滞后性,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教学价值,从而对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3.1 完善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护理专业课和医学基础知识的授课教师应提高对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的认识水平,重新构建专业教学以及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能够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正确树立自身的职业价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为广大病患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完善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融入历史文化、体育健康、语言学、医学社会学、护理学导论、临床护理等蕴含人文关怀思想的专业课程,其中语言学结合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知识,可以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沟通交流技能水平的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概率;而临床护理作为操作类专业课程,其中含有各种实验课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护患纠纷案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具有实践参考性的课程,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5]。

其次,在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纠纷问题有三种类型。一是病患就医时往往正处于紧张、急躁、需要被关怀等边缘化的情绪状态,护理人员由于和患者的接触较多,容易与患者及其及家属发生争执;若护理人员无法做到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态度不端正、语气生硬,很容易与患者产生纠纷。二是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为患者就医提供了便利途径,并且为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全面保障;但同时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成为行业内部竞争的关键要素,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成为服务考核的主要内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三是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拿错药、打错针等情况。

对此,高校护理专业应借助临床医学课程,在教学中引入各种实际的纠纷案例,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规范与标准;并结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护患纠纷,开展临床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当前医疗机构对人才诸多方面的实际需求,顺应当前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将人文关怀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抓紧建立人文素养考核体系。考核不仅包括书面答题,还包括知识展现,除集中考核外,还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既可以是关于人文知识的辩论比赛,也可以是医学题材的情景剧;在人文素养考核中,既能集中展示服务礼仪规范,也能够在竞赛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

3.2 实施专题教育,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需要利用各种实践载体来进行传播、熏陶與传承。首先,要明确专题教育的主题。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对学生积极开展各种诚信教育和生命教育。通过诚信专题教育,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提升,以职业道德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追求。通过生命专题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激发起对护理工作的耐心和爱心,引导学生从对个人生命的热爱逐渐延伸出对国家的热爱、家庭的维护、对师长的尊敬、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对自身的负责。其次,明确专题教育的载体。大学生思维活跃,且充满青春的朝气,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如辩论、征文、摄影、合唱比赛或主题演讲等,这些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打动人心。最后,做好专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人文关怀教育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做好节日等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让迎新晚会、国际护士节、实习动员活动等成为护理专业学生接受南丁格尔精神、人文精神熏陶,树立伟大理想的重要平台[6]。

3.3 整合资源,营造院校人文氛围

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环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园环境、学院环境以及宿舍环境的建设。合理划分有形的区域环境,保持场地的干净整洁、标识图文清晰准确、横幅报栏符合规范;同时,宿舍环境的和谐安全稳定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校园无形环境包括学术文化氛围、舆论氛围以及院校气质等。高校应有针对性地构建媒体平台,通过内容多元化的学术交流,长期积淀形成优良的教风、校风和学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人文素养[7]。

3.4 倡导志愿服务,践行人文素养

针对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青年志愿者服务就是学生践行人文素养的最佳平台之一[8]。青年志愿服务便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地了解社会与国情,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向社会大众传播仁爱之心。第一,开展节假日服务。选择学校、福利医院、社区、养老院或孤儿院等单位,建立固定的合作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按摩、测血压、聊天等护理服务,举办常见疾病知识、健康生活习惯、心肺复苏技术等相关知识普及活动。第二,寒假期间走访医院。学生的寒假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将走访医院作为寒假作业,指定学生走访的主题与内容,让学生走入邻近的社区医院、私人诊所或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心得,熟悉护理工作流程,或者以家属、患者等身份,亲身体验不同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工作,并集中进行分享、讨论。第三,开展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和乡村,开展社会调研和医疗服务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纳入护理人文素养研究,促使人文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交集,社会服务与专业知识相互促进与巩固,让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互融合[9]。

4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科的本质体现,也是护理专业学科发展的积淀和凝练,并且在教育环境与活动中随处可见。而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针对目前高校护理专业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度不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实际现状,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不断提高对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认知,研究和开发各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卫红,杨自军. 综合性大学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版),2018(5):22-24.

[2]李丹.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过程培养人文素质人才研究[J]. 读天下,2017(2):16.

[3]陈琳灵.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校护理专业教育[J]. 东方药膳,2020(21):213.

[4]魏宝侃,康永彬,李贵霞. 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培育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224-225.

[5]白佳瑶,张瑞星. 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及展望[J]. 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7:99-101.

[6]张焱. 建构主义学习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实践研究[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29-32.

[7]岳芙蓉,李园园,梁冲. 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J]. 黑龙江科学,2021,12(15):132-133.

[8]王冬华,罗美媛,刘玮,等. 提升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素养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的相关性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2):9-11.

[9]李爽,张弘强.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护理专业为例[J]. 智慧健康,2021,7(22):191-193;196.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