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2022-11-25吕娴

南北桥 2022年15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 作者简介 ]

吕娴,女,福建南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 摘要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愈加频繁。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语言人才对新时代的发展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繁荣。因此,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要求。过去我们注重语法、句型、翻译等技术形式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往往难以满足交流的真正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 是一个关键问题。文化理解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们交流的效果。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商务英语人才。本文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来源及重要影响,分析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出策略和建议,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商务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5.033

1 跨文化交际概述

1.1 理论来源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在该书中,他首次使用了 “跨文化交际”一词。后来,人们普遍认为该书的出版是跨文化交际学诞生的标志。跨文化交际理论包括意义协调理论、言语代码理论、面子协商理论、谈话制约理论、期望违背理论、交际适应理论、跨文化调试理论、文化身份理论、共文化理论。霍尔对交流、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利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意义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1.2 重要作用

只有深刻認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应用于教学,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在意义协调理论中,皮尔斯和克罗农提出,为了能够理解对方说话的意义,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受到潜在的规则和指导。因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不同因素,当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就会发生文化迁移的现象。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将人们在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语言规则和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共性带入商务英语教学中,是实现文化正向迁移、产生良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只有当人们能够通过语言的使用跨越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差异,达到人类的共性的意义时,外语教学才能真正产生社会实际效益。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英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并将会是一种通用语言。能否在文化交流、商务洽谈、文本翻译中实现积极正向的文化迁移,正确理解对方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是英语教学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2 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对学生语言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句法、构词、翻译等语言使用规则的教学,这与应试教育注重分数结果相呼应。然而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会导致学生在今后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由于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不当而发生文化负迁移,从而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甚至引起文化冲突。从目前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深刻理解,学习目标仅为通过等级考试。英语课程体系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够突出,教材强调语言形式和技巧,而忽视文化意识,教材涉及的商务知识相对滞后。

2.1 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

在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仍占多数。即教师主动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备考。简单地通过知识点的灌输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英语对于学生来说不算是一门新学科,对其的兴趣和所投入的精力也会相对较少。如果教师把教学也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上课就是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吸收效果置之不理,不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由于缺乏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引导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已掌握英语日常使用的基本知识的情况下,也很难对跨文化交流有深入的思考。

2.2 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长期以来,教材都是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考试的试题大多也以教材涵盖的知识点为准。因此,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许多高校的商务英语教材,对实际商务交谈中运用到的商务知识和文化迁移介绍得并不多,且难以跟上时代的更新。尽管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接触到海量的商务英语学习资源,但学生难以分辨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教师应该适当地推荐教材之外的辅助性资源。此外,由于并不是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外教或者有留学生就读,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不够浓厚,这也导致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存在缺乏语境、交流机会少的困境。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训练,难以在实践中认识到文化差异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2.3 目的语国家文化解读不足

英语本身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跨国的商务谈判或洽谈中,我们需使用英语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参照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交流习惯,否则就会出现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这其实在文化心理上已经处于一种劣势。尽管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处于弱势的话语地位,但在商务合作中,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商务英语,在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现我国的文化魅力,有利于取得合作意向。如果英语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只对词汇、语法、翻译技巧和时态等知识进行讲授,不对跨文化交流视野的扩展加以引导,就难以有效地解读文化,从而阻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例如,英国商标忌用人像、大象、山羊,与美国人交流时不能离得太近,同坐时需要先打招呼并询问对方同意,法国商标忌用核桃、黑桃、孔雀,等等。如果这些文化交流的常识得不到普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竞争障碍。

2.4 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对本国文化表达的忽视

英语教学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体系本身强调对目标语言的大量输入,对学生母语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和母语的文化输出能力认识不足。在高校的课程要求中,明确要求将文化教学纳入外语教学。英语教学最终需要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界都较轻视本国文化层次的教学,注重语言形式的教授。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文化交际的单项性,未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使原本应为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成为单向的西方文化引进。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都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对于中国的文化涉猎很少,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不用说如何向西方传递中国文化,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但当外教向学生提出非常日常化、生活化的问题时,学生常常因词汇贫乏而哑口无言,例如“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lunch?”而一些中国菜名“辣子鸡丁”“红烧鲤鱼”“麻婆豆腐”或烹饪方式的表达却不在学生的了解范围内。

3 商務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途径分析

3.1 有针对性地介绍文化点

首先,要从日常交际中问候的礼貌用语入手,通过介绍不同场合的礼貌用语的使用形式,延伸到影响该用语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科普,如早晚问好、道别、接待、道谢等基础的日常交流用语。虽然内容简单易懂,但这是商务洽谈的入门式,在与客户接触商业业务之前,需要展示出适度的交际礼节。商务英语的主要应用场景需要一定量的礼貌用语。其次,对于整体的西方文化常识也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普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精神思想传统、价值伦理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风俗礼仪系统、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例如,受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做饭做事时,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在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不督促不强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在时间观上,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对不同文化的介绍也是迅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手段,通过异国风情的视频放映和故事引入,能够提升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准确运用语言的魅力。

3.2 改进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素质

在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和快捷,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融媒体和多媒体的形式来设计课堂,在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和推广英语国家的商务洽谈场景。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加大对英语的输入量,提升英语听说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应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获得学生的信任,间接地促进教学的发展。一些教师还没有完全融入信息化教学环境。因此,他们要尝试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信息素养,创造出学生更加适应的教学氛围,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积累更多的商务沟通知识,和学生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充实自己,这是新时代商务英语教师的必修课。

3.3 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结合文化背景知识

学校需要设计全新的商务英语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仅仅掌握英语的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语言知识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只有真正理解特定的英语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即掌握了语言行为规则,并知道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形式较为得体,才称得上是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过去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许多学生虽然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却不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不仅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在所有公共英语及英语相关科目的课程中,都要加大与文化差异、文化解读等相关的课程的设置力度,如英语国家的政经概况、历史地理常识、商务沟通技巧等,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文化背景常识的基础上来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同时,开设更多实际工作中会用到的商务谈判模拟实践课,邀请教师或者母语人士作为操练对象,让学生在实战中感受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不再认为语言的学习是空洞枯燥的,而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工作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3.4 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语原文资料

阅读本身就是学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层面上,教师应该多接触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尤其是利用微信公众号、英美新闻媒体等媒介和平台,推荐学生阅读紧跟时事的英语原文材料,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这些渠道,学生可以将中英文化有意识地加以对比,使其对本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有着更为详尽的了解。尽管商务英语可能会更注重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今后商务洽谈的结果,但大量的英文阅读确实是学生感受文化语境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英语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话语逻辑,这也有助于提高口语能力。随着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积累,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也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受益匪浅。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英美人士多多交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母语为英语的人都是一本文化内容丰富的“活的教科书”。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进行留学生交换,举办外教、外专的专题讲座等活动,让没有条件接触英语母语人士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操练。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学生在学到英语语言形式的同时,还能增长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见识,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以后的商务交往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使用该语言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该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存在教学大纲和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单调、文化渗透不足等问题。只有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善和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为商务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提供保障。此外,要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渗透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且得体的英语,真正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跨国商务交流中应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颖. 浅析商务英语口语交流中的跨文化意识[J]. 青春岁月,2019(11):100-101.

[2]林新竹.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与培养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9):43-44.

[3]李娟.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5):177;179.

[4]曹惠超. “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 现代交际,2018(9):160-161.

[5]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