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就业岗位调查分析

2022-11-25杨佳怿贾迪雅

档案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高校毕业生

杨佳怿 贾迪雅

摘  要:通过文献调研,明确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范畴。选取2020—2022年招聘网站数字人文相关的112条招聘信息,对用人单位类型、职位名称、技能要求等进行分析,发现数字人文岗位出现“产业化”“多元化”等特征。通过向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的高校发布问卷、访谈用人单位等形式,调研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构建多层次的數字人文培养体系、注重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合作性思维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数字人文;就业岗位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category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reas who are engaged in digital humanities is clarified. Then, 112 job advertisements related to digital humanities professionals on the recruitment websites from 2020 to 2022 are collected and the types of employers, position titles, skill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digital humanities pos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By administrating questionnaires to universities that offer relevant courses and majors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interviewing compan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duates engaged in digital humanities are investigated. Specific strategies as building a multi-level digital humanities training system,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cooperative thinking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Graduates; Digital humanities; Position

1 引言

数字人文起源于计算人文学科,是一门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关注点结合起来,探索现象的一般规律性或个体特殊性。[1]国外对数字人文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最初可以追溯到“计量史学”“文学与语言学”等领域,[2]但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数字人文的概念进行统一界定。苏珊·霍基(Susan Hockey)等提到,数字人文是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中融合。[3]王晓光在国内引入“数字人文”概念,认为数字人文是传统人文研究中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势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门类。[4]笔者认为,数字人文是以人文素养与技术应用为交叉点,将学科融合作为发展方向的一种创新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把这些学科的研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5]数字人文学科培养了人文知识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人才。作为发展中的数字经济,数字人文的产业形态出现在数字古籍、数字展览、数字文化博客等新兴内容的出版,数字技术与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有着显著的特征。[6]同时,研究成果具有交叉性,数字人文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是一个趋势。本文查阅开设数字人文课程及专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等内容,明确了本研究中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范畴。包括:高等教育界与科学研究机构、公共文化领域图档文博机构的数字化或IT部门、公共管理、知识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岗位、全球媒体、通信、新闻业等领域的岗位、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岗位。

根据数字人文教育和实践的现状,确定数字人文工作所需的具体能力,是为数字人文专业人士设计教育和专业框架的重要依据(苏芳荔,2020)。[7]因此,了解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情况,并进行深入调研,可以为数字人文学科发展及课程设置提供实证支撑。本文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调研数字人文领域岗位需求、对求职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及具体职责等内容,对比国内外数字人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形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我国就业形势,提出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具体策略。

2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可能性分析

数字人文将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于人文学科,形成了新型跨学科领域,应用实践包括数字化、可视化等工作。[8]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学、语言学、哲学、法律、表演学、音乐学等)的各种数字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托现代通信技术、超媒体和数字图书馆等基础性研究平台,不同学科专业又有其对应的具体研究方法[9]。

自2011年武汉大学成立首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以来,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索引学会创建了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召开全国数字人文年会,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数字人文人才。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战略发展阶段,数字人文与各个学科交融,在科研学术、公共文化、公共管理、知识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有大量的人才需求。

2.1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专业分析。数字人文学科培养的是将人文知识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推进人文研究和知识生产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国外数字人文教育起步较早,在iSchool联盟认可的116所本科信息学院中,有26所开设了数字人文专业,[10]我国对数字人文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数字人文教育从最初的数字人文相关课程到博士、硕士点建设,形成系统化人才培養模式。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面向全校师生开设数字人文课程,扩大了学生知识的辐射范围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南京理工大学和郑州大学还开设了图书馆学、档案学、图书馆与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数字人文相关的选修课,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数字人文硕士和博士点,开展专业教育。[11]加小双和冯惠玲构建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为高校数字人文教育体系建设以及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导。[12]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数字人文服务,如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人文数字众创空间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面向全体师生举行数字人文系列讲座,抖音与清华大学共同打造数字人文课堂,新华网“中国GLAM公开课”举行数字人文专题公开课,表明数字人文教育已经大众化。数字人文课程面向的对象拓展到了全部专业,因此,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数字人文相关的岗位不只是特定专业可从事,与其相关专业也可以从事。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重点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养,能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与科研工作,并胜任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图书馆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知识管理工作及其他信息管理与咨询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图情档作为一个注重实践性的学科领域,其人才培养的方向并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机构,就业范围广泛且多元。当前环境下,图情档人才的招聘单位和岗位类型分布越来越分散,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多元化要求态势,使该学科人才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国内利用招聘信息进行的图情档人才需求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对图情档一级学科进行的研究较为少见,田野(2018)以图情档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和求职问题为研究目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图情档招聘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在具体抽样分析和量化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为图情档人才提供就业参考,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杨倩等(2020)利用我国公务员职位数据,通过分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相关的职位,总结了我国公务员招考对图情类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2.2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要求分析。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较为宽泛,与数字人文联系紧密的学科,如历史学、古代文学、文献学、信息科学、文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人工智能等专业。

数字人文与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联系紧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可能性更大。数字人文与英语语言文学的交叉产生了数字文献的收藏和集展、文学作品多个版本的编辑和评述、文本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远距离阅读、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技术、人文游戏等多个方向。数字人文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联系更为紧密。数字人文给档案领域带来了新的概念,如“数字人文档案”“数字记忆”[13]等。图书馆数据库、电子书等数字资源是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的原材料,信息科学是数字人文项目发展的参考。

数字人文岗位对应聘者的知识和技能有不同的要求,本文按照界定的相关岗位范畴对应聘条件进行说明。①高等教育界与科学研究机构。相关岗位包括:高校教师、科研助理、研究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领域相关岗位。对数字人文高端人才需求量大,学历一般为硕士研究生以上。②公共文化领域。文化部出台相关政策来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自身收藏的大量人文资源和数字资源启动大量数字人文项目,包括图档文博机构的数字化或IT部门等相关岗位,对数字内容、图形设计、图像处理等技术有要求。③公共管理领域、全球媒体、通信、新闻业等领域的岗位。需要高层次数字人文专业人才,参与公共政策脉络与内涵建设,采用结合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的宣传思路和方法。④知识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知识服务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聘“数字人文类”职位,如同方知网公司招聘“产品经理(数字人文)岗位”。随着VR、AR、5G等新技术的出现,云上文博等新兴业态开始崭露头角,红色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4]⑤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领域。如数据挖掘专员(文化大数据方向)。

3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调查设计及实施

3.1 网站调研设计。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国家24365等招聘平台、开设数字人文课程和专业高校就业信息网站中发布的包含“数字人文”或者“数字计算”等关键词的招聘信息。共搜集到112条招聘信息,在招聘信息中,对用人单位的类型、职位名称、技能要求、薪资待遇等进行分析,并制定编码方案,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毕业生从事的数字人文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要求、技能和经验等,确定数字人文相关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按照结果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设置,使毕业生在数字人文相关岗位上具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2 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收集和访谈方式开展,面向开设数字人文课程和专业的20所高校发布问卷1000份,收回957份,回收率达到95.7%。调查对象在性别、学科和层次方面尽可能多样化(个人信息如表1所示)。

有效问卷中,女性共497人,占51.9%,男性共460人,占48.1%。理工类482人,占50.4%,文史类475人,占49.6%。本科占84.6%、硕士占18.8%、博士占0.28%;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占35%、重点高校占30%、普通本科高校35%,选取部分设立数字人文岗位的用人单位,采用电话调研的方式,进行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要求、岗位职责等要求。

问卷包括毕业生期望、数字人文岗位认知、就业去向、数字人文相关课程或者学科背景对于求职的帮助、通过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内容,其中,就业去向中的岗位按照本研究对数字人文岗位定义的范畴。问卷采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李克特四级量表计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了动机削弱现状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KMO值为0.72,Barletts test为3434.358(df=105,p=.000<.05),方差贡献率达到78.58%,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问卷整体信度系数α=0.82,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4 数据统计分析及结论

本节首先根据岗位职责描述将图情档人才招聘的相关岗位类型进行聚类,从工作地点、单位性质、所属行业等字段对社会组织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字段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和发现招聘信息中隐藏的知识。

4.1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行业领域分布。本研究将聚类后各类型岗位职责字段中的高频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分别选取频次较高的5个文本,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类岗位的职责描述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项目”,还出现了大量的“工程”“收集”“整理”等词语。可以发现这类岗位主要与项目管理、工程资料管理、服务支持等工作有关。因此,本文将这类岗位概括为项目管理与支持类岗位。

第二类岗位的职责描述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是“图书馆”“服务”“知识”,此外,也大量出现了“文件”“资源”等词汇。可以发现这类岗位主要与图书馆服务、知识管理等工作有关。因此,本文将这类岗位概括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类岗位。

第三类岗位的职责描述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是“档案”“档案管理”“归档”“整理”“收集”等词汇。可以发现这类岗位主要是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需要负责文件资料收集、档案整理、借阅登记、分类归档、档案体系建设、档案信息化等工作。因此,本文将这类岗位概括为档案管理类岗位。

第四类岗位的职责描述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是“产品”“分析”“研究”“数据”“报告”等词汇。可以发现这类岗位主要与产品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有关。因此,本文将这类岗位概括为数据分析与产品管理类岗位。

第五类岗位的职责描述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是“客户”“销售”“产品”“信息”“服务”等词汇。可以发现这类岗位主要是与销售相关的工作,需要根据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了解客户信息,进行陌生拜访,与客户交流沟通,开发新客户,跟踪市场趋势,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完成销售任务指标,维护老客户,也包括举办市場活动、客户培训等销售辅助工作。因此,本文将这类岗位概括为销售类岗位。

4.2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名称。数字人文职位名称呈现多元化特征,职位名称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为“数字人文中心研究员”“数字人文馆员”“产品经理(数字人文岗)”等,但也会出现“数字编辑”“数字服务专员”“信息化专员”等岗位名称,表明数字人文与出版发行、数字馆藏服务、数字项目管理等方面融合。具体岗位名称关键词及频次见表3。

国内对图情档人才有招聘需求的岗位类型主要有5大类。各大类的岗位数量占比如表4所示。

其中,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类、档案管理类岗位的占比均超1/3,这与图情档以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为主有较大关系,也说明国内招聘市场对图情档人才的需求主要也集中于图书馆服务、信息资源管理与档案管理相关岗位。

另外,数据分析与产品管理类岗位也占有较多的比例,这些岗位与图情档中的情报学专业有较大关联,反映出对图情档中信息分析方面的人才需求。另外,项目管理与支持类、销售类岗位也有不少岗位需求,体现出对图情档人才的一定偏好。这些岗位类型为国内图情档人才提供了一些需求量较大的职业选择。

4.3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知识技术要求、岗位职责。通过对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进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岗位的能力要求分为数字管理能力、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系统管理和软件开发能力。图1中列出了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工作职能、职责范畴、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知识方面的要求主要涵盖数字人文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素养、数字人文研究工具使用、相关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包括数字管理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系统及软件开发能力。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团队精神、学术交流能力、服务意识、环境适应与学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对技术要求较高,76%的岗位要求掌握文本分析方法、视觉主流分析方法、前端开发工具、知识图谱技术等。在岗位职责中出现较多的关键词为“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网站开发”“数字化项目规划”“云平台需求分析”“技术调研”“数据可视化服务”“数字资源建设”等。

在调研中,对设立数字人文岗位的用人单位开展电话、线上调研,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数字人文工具方法的掌握、数据处理能力等应用技术能力较为关注。

4.4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影响因素分析。问卷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9个因素对其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有影响,按照其影响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发展空间、薪资待遇、行业领域、知识构成、价值实现、岗位认知、任职能力、课程或学科背景、师资力量。9个因素中可以提取出4个主因素:毕业生期望(薪资待遇、行业领域、发展空间)、个人认知(岗位认知、价值实现)、岗位要求(知识构成、任职能力)、专业相关性(课程或学科背景、师资力量)。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数字人文相关岗位的期望影响力最强(M=2.9041),其次是岗位要求(M=2.4319)和个人认知(M=2.1723),专业相关性影响力最弱(M=2.1531)。这与用人单位线上调研的结果基本一致,82%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数字人文背景或者对数字人文感兴趣,并未严格限定数字人文专业。为调查不同学科背景的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是否存在差异,笔者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理工类和文史类毕业生在师资力量、岗位认知、知识构成、任职能力、课程或学科背景、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七个方面的归因情况非常相似。理工类和文史类毕业生在价值实现、行业领域两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于理工类学生,文史类学生在进行数字人文相关岗位选择时更多地考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p值为.000)、行业领域的重要性(p值为.001)。

5 高校毕业生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问题建议

5.1 加强数字人文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如今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图情档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已不局限于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等传统岗位,如数据分析、产品管理、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岗位对图情档人才的需求也较多。需求的行业门类呈现多元化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教育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外,像IT、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对图情档人才也有较多的需求。多岗位、多行业对图情档人才的需求体现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图情档学科也在向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图情档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高校可以借助其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确定图情档人才培养定位,发挥本校重点学科的优势,为图情档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数字人文学科是一个独特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领域。数字人文学科独立于领域构建的过程,也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理解和发展新研究领域的过程,跨学科协作是数字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15]基于数字人文领域工作的学位要求分析,用人单位对数字人文专业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数字人文背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计算机科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国学或其他相关领域学科背景均可从事数字人文相关岗位,因此,应注重数字人文同其他学科的融合。

5.2 拓宽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渠道。我国的数字人文教育大部分由信息管理学院进行,师资以图书情报领域的教师为主,而国外的数字人文课程基本都在高校数字人文中心下,教学团队跨越多个领域。在课程内容上,国外偏重于数字人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而国内则倾向于开设理论课程和数字人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6]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加快推进数字人文教育,开设数字人文选修课,加快数字人文建设,设立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字人文技术的能力。同时,收集数字人文领域的就业需求,推动课程优化,根据时代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①增加数字人文专业和课程。国外有很多数字人文学位,但很少有地方高校提供数字人文专业。2021年,中國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图书馆、信息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数字人文学科硕士点,数字人文学科首次成为一门学科。[17]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增设数字人文学科博士学位,进一步巩固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数字人文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

②完善数字人文多渠道教育体系。高校通过开设数字人文课程、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位项目和数字人文讲座,开展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探索数字人文人才创新和培养的实践路径。通过学习数字人文课程,学生可以将数字人文方法应用到各个学科,促进学生掌握数字人文方法,满足劳动力市场在就业选择上的需求。

5.3 提升数字人文学科研究的应用属性。数字人文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往往反映实验项目的结果。从网站调研分析来看,很多数字人文岗位都与“项目管理”相关,“项目管理能力”也是招聘数据中涌现的关键技能要求。数字人文岗位中有大量从事项目管理的工作,需要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教育和独立开发数字项目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是数字人文课程的核心,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做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利用项目平台工作和学习。[18]

5.4 设计理论实践并重的数字人文课程体系。本土数字人文课程大部分由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由图书馆、信息、档案管理系教授,师资构成相对简单。它侧重于数字人文课程的概述、理论和方法,不强调数字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根据数字人文学科岗位能力要求,可分层次、分门类构建课程体系:数字人文技术基础、数字化内容创作、数据管理、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编程语言、数字学术平台、存储工具、数字挖掘、媒体图像、音频、视频数字化等工具和技术;通识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工作流分析、写作、沟通等课程。

5.5 实现人文素养与应用技术能力的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破除简单以数字技术为工具,重视数字工具的开发应用,却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的观点。[19]数字人文学科要有“与不同的团队有效工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出色的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以及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以进一步发展数字化的能力”。相关职责包括“与其他部门联络、推进工作”等活动。在进行技术能力培养时,需注重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基金项目:1、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后疫情时代基于大数据的就业供求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研究;编号:23A880002)阶段性成果。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新就业形态下高校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编号:2021BJY039)阶段性成果。3、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新就业形态下河南省高校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021YB016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Tibor Koltay.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 digital humanities:Perceived and re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6,72(04):781-792.

[2]Anderson M.Quantitative History[M]//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246-263.

[3]苏珊·霍基,葛剑钢.人文计算的历史[J].文化研究,2014(02):173-193.

[4]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M]//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7-22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7-12-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

[6]中国经济网.数字人文产业化道路初现 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N].中国青年报,2021-3-30.

[7]苏芳荔,常人杰.国外图书情报领域数字人文工作需求及职能分析——基于 ALA JobLIST的分析[J].圖书情报工作,2020,64(16):132-142.

[8]POOLE A H.The conceptual ecology of digital humanitie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7,73(01):91-122.

[9]刘夏,何高大.数字人文与新文科视角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2(01):27-33.

[10]张旭,王晓宇.数字人文学科归属及其与图情档关系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02):29-42.

[11]平硕,黄永勤;杨安莲.国内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研究进展[J].浙江档案,2022(05):28-31.

[12]加小双,冯惠玲.“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图书馆论坛,2020,40(04):22-29.

论坛,2020,40(04):22-29.

[13]冯惠玲.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3):4-16.

[14]吴志才,黄诗卉,张凌媛.数字人文:红色旅游发展的新路径[J].旅游学刊,2021(06):7-9.

[15]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03):68-75.

[16]赵泽龙,加小双.欧美高校数字人文教育模式分析及其借鉴[J].兰台世界,2020(11):34-40.

[17]人大信管学院就开办数字人文学科进行论证[EB/OL].[2021-02-21].http://irm.ruc.edu.cn/displaynews.PHp?id=6427.

[18]徐孝娟,侯莹,赵宇翔,夏剑飞.国外数字人文课程透视——兼议我国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8,07:1-11.

[19]许苗苗,邵波.我国数字人文发展的脉络、问题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20(14):2-10.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22-08-11)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高校毕业生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