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技、人才 协同支撑强国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11-25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大强国现代化

本刊记者 白 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科技兴旺、国家强盛的基石,科技强必须教育强。科教兴国的根本要靠人才,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教育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建设教育强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是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地基。

科技创新,国之利器。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技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科技实力决定各国各民族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科技创新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当今中国,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要以建设科技强国为战略支撑。当今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强大科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建设人才强国,要紧紧抓住“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作用。

以全局视野推动科教改革发展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世界人才中心的转移、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生相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为新征程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如何领命先行、建功立业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重要路径。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蓄积战略人才力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等重大举措不断落地,已明显体现出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基本理念。

他细数这些年来的一系列动作:面向生命健康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需求,教育部遴选布局了18 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围绕关键领域重大创新需求,“双一流”建设提出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这些重大举措的核心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我国科教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吴伟说。

大国发展史表明,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三者的协同配合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吴伟指出,深层次来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科技活动产出创新成果,人才工作蓄积创新智力,本质上都为“创新是第一动力”服务,并可以形成高效循环。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的历史节点,党以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来谋划、推动科教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汇聚全球高水平科教资源,着力形成国际创新竞争力优势,必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根基。”吴伟表示。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全链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裴云龙告诉记者,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第一资源,教育则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源泉。“拔尖创新人才与关键核心技术一样是买不来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我们鼓励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但根本上要靠我国自主培养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高政长期关注基础教育。他表示,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也在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双减”让孩子从题海战术中解脱,给他们创新思维以成长的空间,也有利于更加公正科学地选拔真正有创新天赋的人。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于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是重点。

在高等教育阶段,裴云龙指出,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承载体,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应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自主培养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多位专家指出,拔尖创新人才进入科研领域后,同样需要能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裴云龙指出,高校应注重考察人才的创新潜力与科学家精神,建立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勇于探索与崇尚原创的人才招聘与选拔制度,降低年轻科研人员更换工作单位的机会成本,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厚植创新生态,人才如鱼得水,科技之花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竞相绽放!

产学研合力共助科技自立自强

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尹浩表示,近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深刻感受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经历新冠疫情、贸易战等严峻复杂国际国内挑战下,攻坚克难、坚持奋斗、开创新局,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斐然成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未来5 年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一部分关键技术领域中存在着卡脖子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掌握自主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力求为国家自主创新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实验室在过去十年中,在计算机网络、区块链及大数据等领域深入耕耘,科研方向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面向科技前沿为导向,与业界需求紧密结合。近来,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号召,聚焦于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要素流通领域研究,利用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据要素化、可信流通及安全应用,为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前路漫漫,责任重大,我们将牢记从现在起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心任务,用行动践行思想,努力肩负起科研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谈到,党的二十大是在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思想性、实践性、人民性,特别是创造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水利人牢固树立流域生态系统和河流生命健康的理念,立足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与质量功能提升的角度,规范人的涉水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实现碧水长流鱼翔浅底;以流域和系统视野,增进上下游相互理解,以合作求共赢。今后,水利人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五水合流,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北京科技大学刘雪峰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第一时间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认真学习并深入领会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感振奋,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瞄准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下力气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和瓶颈问题,助力相关领域或行业补齐短板、做大强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二十大强国现代化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学习强国”礼赞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秦晋争霸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