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2022-11-25程美娟李霞

医疗装备 2022年21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达标率急诊科

程美娟,李霞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上饶 334000)

急性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病急、进展快,其中70%~80%为缺血性卒中,且男性发病率较高[1-2]。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疏通闭塞血管,其中,静脉溶栓可通过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是血管再通的重要干预措施。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限定在4.5~6.0 h 内,一旦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将导致救治效果明显下降[3]。目前,我国针对急性卒中患者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较长,故需对急性卒中急救流程进行全面科学管理,以确保救治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研究表明,完善溶栓治疗绿色通道管理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6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8 例,女18 例;年龄43~74 岁,平均(63.27±6.63)岁;有高血压史27 例,糖尿病史11 例,冠心病史5 例,卒中史7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9 例;年龄44~75 岁,平均(63.59±6.24)岁;有高血压史26 例,糖尿病史9 例,冠心病史7 例,卒中史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6.0 h。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呼吸系统、肾脏等疾病;拒绝溶栓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管理,即参照《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6],实施分级、分区救治:将急诊诊治区分为红区(抢救区)、黄区(观察区)、绿区(输液区),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1级(立即诊治)、2级(10 min 内急诊处理)、3级(黄区观察)、4级(绿色诊治),待患者至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接诊、挂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最终经头颅CT、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后,通知神经科制定抢救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具体如下。(1)筹建绿色通道:组建一支包含急诊、影像、检验、神经、导管等科室人员的卒中急救团队,明确各科人员职责;建立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工作流程,包括快速识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分诊、开通静脉通道、评估神经功能(NIHSS 评分)、检查、溶栓治疗等,并于抢救室设置卒中专用床位,配备溶栓药物、急救包。(2)绿色通道实施:待患者至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快速识别卒中,并根据发病时间(≤6.0 h)将患者安排至红区,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由责任护士电话通知急救团队人员就位,由抢救护士开通静脉通道、置管、排除低血糖,由责任护士与医师携带溶栓急救包护送患者行头颅CT 检查,要求家属快速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于溶栓前评估患者神经功能(NIHSS 评分),溶栓后患者留置抢救室继续观察。(3)质量管理:每月开展1次急救团队例会,修订完善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由责任护士专门记录患者抢救各环节时间点,包括发病时间、分诊时间、接诊时间、溶栓小组就位时间、CT 检查时间、CT 检查报告时间、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溶栓治疗时间等,并在质控表上记录溶栓前后NIHSS 评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入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DNT 达标率(DNT ≤60 min 为达标)、神经功能(溶栓前、后,采用NIHSS 评估,分值0~42 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DNT 和DNT 达标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NT 缩短,DNT 达标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NT 和DNT 达标率比较

2.2 神经功能

溶栓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NIHSS 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注:NIHSS 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溶栓前 溶栓后 t P对照组 46 18.76±3.81 12.18±2.96 8.763 0.000观察组 46 18.82±3.92 9.62±2.14 13.517 0.000 t 0.402 5.247 P 0.736 0.000

2.3 病死率

观察组病死率为2.17%(1/46),低于对照组的6.52%(3/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P=0.307)。

3 讨论

急性卒中是急诊科常见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一旦患病,会对患者及家属均造成不良影响[8-9]。于发病后4.5~6.0 h 给予溶栓治疗被证实可降低急性卒中患者残疾率,且越早实施治疗疗效越佳[10-11]。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急诊流程至关重要。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可缩短患者候诊、检查结果回示时间,从而为重症患者争取最佳救治时间[12]。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在规范救治流程、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的效果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实行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基础上采取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利于提高静脉溶栓效果,缩短静脉溶栓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DNT 短于对照组,DNT 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溶栓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可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NT 时间,提高DNT 达标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张海华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两组病死率比较虽无显著差异,但实施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后,患者病死率呈降低趋势,分析两组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本研究选取样本量小有关。本研究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对急诊护士分诊、神经科医师接诊、CT 检查、溶栓准备等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实现卒中患者急救护士识别与分诊、急救团队快速就位、神经科医师准备接诊、溶栓准备快速完成、影像检验无缝隙衔接,进而缩短患者DNT 时间,提高DNT 达标率。卒中的救治涉及多个部门、学科的协作,因此本研究组建了包含卒中溶栓治疗涉及的多个学科救治团队,协调各部门,明确人员分工,充分发挥急诊绿色通道的积极作用。此外,绿色通道质控管理通过定期开展多学科团队会议对院内卒中急救延误问题进行讨论整改,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修订、优化急救流程,实现急诊救治质量持续改进,如常规流程中由急诊医护护送患者行CT 检查,完成检查后再回急诊科,而后呼叫神经科医师会诊,极易延误溶栓时间,加重神经功能损伤,而优化后的急诊流程中急诊护士初筛后即通知卒中急救小组,各部门人员提前就位,再送患者至CT 室检查,且抢救室配备溶栓药物急救箱,避免现场因配备药物而延误救治,最大限度地缩短急救流程时间,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救治时间,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综上所述,绿色通道质控管理可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NT,提高DNT 达标率,并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达标率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订单靶向 四位一体——构建面向高安市的物流人才订单培养“绿色通道”
2014年乘用车企平均油耗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