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世代”群体网络流行语传播力研究

2022-11-25戴仁卿刘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Z世代社交圈流行语

戴仁卿,刘彬

(宿迁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Z 世代”一词为网络流行语,按照美国、欧洲等国家十五年为一个“世代段”的划分标准,将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群体称之为“Z 世代”,往前每隔15年分别称为 “Y 世代”(1980—1994年间出生)、“X世代”(1965—1979年间出生),“世代段” 之间的边界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各“世代段”特征往往不是绝对的。如果说“Y 世代”是伴随着电视、游戏机成长起来的一代,“Z 世代” 则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也被赋予“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等称呼。“Z 世代”作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人。“Z 世代”构建的互联网生态主要围绕娱乐领域开展,网络购物、网络文学、二次元文化以及短视频直播平台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适用场域。

网络流行语隐含着社会个体的社交个性,它的出现充分展现了“Z 世代”鲜明的交流与表达特征,是一种新的语言时尚。网络流行语往往简洁明了、幽默风趣,也更容易表达情感,是“Z 世代”群体语言的智慧结晶,是青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谐音、方言等高度相关。例如:布吉岛(不知道)、886(拜拜喽)、感觉(赶脚);一些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也演变为网络流行语,如YYDS (永远的神)、BB (拜拜)等。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最终命运要么昙花一现,要么被纳入新词汇。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自发性,是青年网民创造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以获得话语权并瓦解既有权力者话语体系的具体表现。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80 后”“90 后”所熟知的“886”“晕”“倒”等网络热词,到现在的“YYDS”“内卷”“凡尔赛”等新词汇开始出现,体现了“Z 世代”在互联网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达需求及背后的心理反映[1]。“Z 世代” 的成长期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网络流行语在这一时期得以产生并逐渐传播,用于寻找共同的话题和乐趣,“Z 世代” 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现实中的孤独。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解读网络流行语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风向,及时做出自我调节。

1 网络流行语的外在驱力——圈层融入

“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一般蕴含着某种搞笑或讽刺成分,受到大众的追捧和欢迎,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的源头往往难以考证,当在网民群体中开始传播,就说明这个“梗”已经成熟了。“Z 世代”的思维活跃,网络语言生动有趣,具有调侃趣味,其心理、消费和喜好使其成为娱乐产业的主力军,明星粉丝圈便是“Z 世代”泛娱乐化心理最生动的体现。

1.1 归属感的渴求

“Z 世代”处在一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积极、主动地融入网络圈层,就会发现已经与社会脱节。“Z 世代”对周围人认同感存在渴望,网络流行语的新鲜性、简明性、深刻性和趣味性足以使“Z 世代”群体陷入其中。网络给“Z 世代”群体提供了交流平台,一些专业术语、游戏名词、常用语句等“自动加密”成了网络流行语,一般难以为圈外人所理解,给使用者和创造者带来了一定的归属感,满足了“Z 世代”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1.2 趣味性的追捧

网络流行语深受“Z 世代”群体喜爱,创造了属于青年人自己的语言,在“网络语言舞台”上,他们有绝对的话语权。“Z 世代”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既是为了赶时髦、追潮流,也是为了使自己不落伍、不掉队。网络流行语在“Z 世代”群体中广泛使用,成为“Z世代”的一种语言文化,反映了“Z 世代”对语言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对传统语言模式的再创造,是“Z 世代”群体对语言认知的探索和追求,增加了人际交流的趣味性。某些网络流行语表达简短有力,契合“Z世代”群体日常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需要,如“夺笋呐”“小丑竟是我自己”“绝绝子”等。很显然,这样的表达生动并极具表现力,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些充满新意又表意精准的语言表达自然为“Z 世代”所追捧。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方式,相比于传统语言,具有简洁性、创造性和幽默性,更受“Z 世代”群体的欢迎,不但反映了“Z 世代”群体的心理变化,也体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Z 世代”群体思想活跃、追求时尚,甚至不愿接受现实生活中“僵硬”的规范语言表达,而网络流行语恰恰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简单、快速、幽默的交流方式更易于被“Z 世代”群体接受,从而受到其追捧和喜爱。

1.3 从众化的社交

在网络空间,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交流的必备词汇。网络流行语是“Z 世代”群体构建网络文化自我融入的伴生物,“Z 世代” 群体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可以肆意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用短短的流行语融入社会,从而博得群体性的关注。“Z 世代”群体运用文字吐槽,通过玩“梗”实现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打破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模式。“Z 世代”出于社交和从众的需要,以“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交语言的基础和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认同。

1.4 圈层式的融入

“人”的属性之一是具有社会性,脱离社会群体性生活的“人”难以健康地成长与发展。“Z 世代”群体也拥有社交需求,这是“Z 世代”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当前,青年群体对网络社交的需求日盛,网络化是“Z 世代”社交的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作为“Z世代”的一种社交方式,“社交圈层”逐步在“Z 世代”群体中形成,而社交圈层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无条件地融入,“Z 世代”群体想要融入这种社交圈层,必须掌握融入圈层的“社交密码”,网络流行语便在其中充当了“社交密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涌现出更多的圈层融入“密码”,圈层密码的产生使“Z 世代”群体产生融入网络社交圈层的外驱力[2]。

社会带给个体的明显感受是“同质化”,为了打破这种“同质化”,社会个体有意无意地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表达,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不一样”。网络流行语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同圈中的人心领神会,但走出这个圈子,就没什么人懂了。如果某个网络流行语,被社会大众广泛了解,则属于“破圈了”。因此,“Z世代”群体为了融入同一圈层中,更加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

2 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动力——情绪表达

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除了存在“Z 世代”融入“社交圈层”的外驱力之外,还存在“Z 世代”情绪表达的内在动力。由于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Z 世代”个体的焦虑逐步衍生为群体性的社会情绪,这种群体性情绪既是“Z 世代”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

2.1 虚拟空间的焦虑表达

“Z 世代”群体因学业、生活上的压力产生“焦虑”情绪。在虚拟网络社交中,一些明显带有恶搞、幽默性质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Z 世代”群体中虽有成年群体,但其心理并不一定完全成熟,在虚拟网络中故作深沉、老道成熟的虚拟网络主角比比皆是,以成人化的口吻、心理和经历来匹配并未成人化的自己,渴求众人的关注、赞赏和安慰。一些网络流行语蕴含着青年群体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与理解,这类网络语言普遍具有独特的戏谑性和讽喻性,而“Z 世代” 对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熟练运用则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内卷”“摸鱼”和“ 躺平”等网络热词,是“Z 世代”群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心理写照,也是一种释放焦虑的表达方式。

2.2 网络环境的情绪宣泄

当“Z 世代”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时,网络流行语使用群体的一个明显的代际变化便是更具朝气。通常在“Z 世代”的内心,把普通的意思变成网络流行语,简化了沟通交流的繁琐程序,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例如:“YYDS”,既可以解释为“永远的神”,也可以解释为“永远单身”,简单的缩写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更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在互联网这个虚构且富有创造性的虚拟环境中,随着“Z 世代”群体的成长,他们的倾诉需求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恶搞的词汇、语言被创造出来,有的反讽世事,有的戏谑调侃,起着互相娱乐的作用。“Z 世代”群体被这些新奇趣味的东西所吸引,开始接受并标新立异,其中利弊自己并未权衡。“Z世代”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接受新事物时缺乏辨识力,只是一味地凭借好奇心而已。“Z 世代”群体主导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态势,他们能够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主场,肆意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表达需求,甚至通过网络流行语调节自身情绪。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是“Z 世代”群体精神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媒介。

2.3 网络社交的语言替代

“Z 世代”群体的话语权意识深刻,网络语言开始了一场巨大的“革新”,让“Z 世代”在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显得别具一格。对于“Z 世代”群体来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唯有志趣相同的人,才能进入的私密空间,使其更具有隐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Z 世代”群体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对自身私密空间的追求。网络流行语本质上属于一种语言文化,这种文化背后体现出了“Z 世代”思想的多元化,网络用语在不断输出的同时,文化也在不断碰撞,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尤其是具有时效性的网络流行语得到广泛使用时,这种碰撞产生的愉悦感往往更加强大,也更能激起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Z 世代”群体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对归属感和社会圈层的追求,更是对个人情绪的释放和恰当的宣泄。网络流行语不会影响对信息的读取和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社死”瞬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社会大众想要表达的意思更生动地表现出来,也更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从而缓和尴尬的气氛。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使用,成为一种生动的语言景观。

2.4 个体情绪的心态映射

在自由且富有创造性的网络虚拟环境中,“Z 世代”群体利用各种娱乐性的词汇、语言,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情绪[3],如“凡尔赛”,是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看似低调的话语中,以“苦恼的”“不开心的”语气炫耀自己。

“Z 世代”群体善于运用“谐音梗”来吐槽生活,以幽默的方式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压力,达到释放紧张情绪、自我激励的效果,如“我太南(难)了”。除了释放压力,同样也有充满志气的网络用语,如“不忘初心”“觉醒年代”,成为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青年群体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心态。这些网络流行语均体现了“Z 世代”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是困境中的自我调整,也是以幽默的心态面对人生。

3 “Z 世代”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几点思考

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辩证来看待,网络流行语有其合理因素,在不违反我国社会公序良俗的情形下,既要发挥网络流行语在融入网络社交圈层的“密码”作用,也要引导网络流行语使用的规范化[4],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Z 世代”群体。

3.1 语言是不断发展和动态调适的交流符号

语言产生于社会实践,是动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积极的网络流行语有利于社会个体自我勉励与社会进步,能更快地拉近彼此距离,在幽默诙谐的同时,也能表现出自身的独特和朝气,更容易让同龄人对自身产生亲近感,使社会交流更加顺畅。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虽然带来积极作用,但是其消极作用仍应引起重视,规范网络流行语势在必行。

3.2 需要发挥语言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

语言系统也存在“优胜劣汰”法则,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由于一些网络流行语不具有普适性,只受到部分青年群体的热衷。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网络流行语会被“语言市场”淘汰。因此,对待网络流行语,只要无伤大雅,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必过度干预,语言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会进行自我净化。“Z世代”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发挥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传播负能量的网络流行语经过“语言市场”的筛选后,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3.3 重视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负影响

网络流行语在“Z 世代”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甚至成为一种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Z 世代”对语言的创造能力,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其情绪表达需求和自身对集体的归属感。在网络流行语加速 “Z 世代” 群体的社交模式变革的同时,“Z 世代”开始对传统语言模式产生排斥,乃至出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语言极端反差现象[5]。

“Z 世代”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活泼开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展示出相反社交特性,缺乏对自身清晰的认知,以“玩梗”为噱头,甚至化身为“网络喷子”。同时,现实生活才是生活的主场,不是所有人都能紧跟时代潮流,如果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与网络社交“圈外人”交流时,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平白增加交流的难度。

3.4 网络流行语需要人为的规范和引导

对网络流行语既需要宽容的对待,也需要相应的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反映着不同群体的不同心理,甚至反映着不同价值观。“Z 世代”群体需要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潮流。在虚拟社交潮流中,“Z 世代”群体也应该保持自己的底线,不要盲目从众,更不要为了所谓的流行和潮流丧失了自我[6]。如果某种网络流行语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甚至对个别的群体造成歧视或违反法律规定,应进行人为干预和引导,使网络流行语真正能够满足“Z 世代”网络社交的需求。

猜你喜欢

Z世代社交圈流行语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中国“Z世代”:花得多担忧少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理财书苑
截留“Z世代”
快手收购A站听老铁讲述“Z世代”的故事
什么是“Z世代”(答读者问)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