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现代城市中空间观及文化转向

2022-11-25谢倩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后现代规划设计空间

谢倩雅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30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和文化带来了巨大革新,具有城市特色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城市文化存在被同化的危机。尤其是近几十年全球化加速了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导致很多人的审美逐渐向着西方文化靠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影响较大。目前,城市建设对于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越来越重视,但也只是体现在城市空间文化内涵的表层,如个体历史建筑、城市色彩等,对于城市空间文化的内核未做到有效地保护工作,比如对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缺乏保护。因此,应当将文化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在开展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渗透文化转向。

1 后现代城市的文化转向

对于文化转向的概念,巴斯内特等人提出了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随着后现代化主义的出现,与后现代水的特征是一致的,但都呈现出精神分裂状态,缺乏渗透性、逻辑性和统一性,也是后现代社会出现的文化转向。

1.1 文化大众化

在19世纪詹姆逊提出,文化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但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实现成了大众化,商品化逐渐进入文化,艺术作品也逐渐变成商品。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文化已经逐渐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过,成为了一种消费品,可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而且后现代主义社会逐渐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文化领域越来越广阔,逐渐形成了消费文化,也是当前社会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工业对商品与文化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而且文化大众化的推进,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理论、美学理论以及艺术作品成为了商品[1]。

1.2 文化视像化

文化经过不断的变革发展,逐渐转变为视觉中心。尤其是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开始视像化,在后现代社会的一种典型标志就是视像文化盛行。随着形象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像文化逐渐渗透到当代社会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社会中对于视觉艺术和装饰更加关注,对于思考已经不太关注,而且经济与文化的重叠,出现视觉形式的全球殖民化,市场社会与文化的联系越发密切。

1.3 文化商业化

詹姆逊针对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对现代传媒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文化领域下,后现代性的特征会对低俗或高雅的艺术形式进行过吸收,伴随形象生产,将所有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抛弃,并且提出了后现代社会属于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已经进入所有领域。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的变化描述,主要集中在资本的逻辑与文化逻辑对立上,在现代主义阶段,与后现代主义阶段,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有资本逻辑的渗透。

2 后现代空间观概述

后现代主义对于地点的独特性和时间的特殊性更加重视,认为在特殊的时空情景内放入事物,对社户籍与空间进行辩证统一。在后现代空间地理学方面,包含的特点有地方性、变化性、异质性以及多样性。后现代对当代知识体系的重要贡献就是对空间性的强调和发现,尤其是对空间更加重视。由上世纪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和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后现代空间,对空间和时间的二元对立观念彻底打破,并提出了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消除的,认为我们生活的空间属于一个关系总体。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是基于研究战后法国城市化进程的诶出的,也是再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理论,其核心是生产行为和生产的空间化。列斐伏尔提出,像其他商品一样,空间也是被有目的和意图的生产胡来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金钱和商品与空间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空间作为服务行动和思想的工具,属于一种权利、统治或控制的工具,而且能够形成边缘化产物,空间是一系列事物之间的关系。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包含了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三种要素。通常情况下,对于空间的划分主要分为相对空间和绝对空间两种,在地理学和城市学中,对于空间的含义主要包含了空间单元中的社会组织组合以及建筑环境的组合[2]。

到20世纪末期的时候,这种空间观念逐渐在城市规划当中应用,纯粹的物质空间设计已经放弃,并在后现代文化中逐渐渗透。皮埃尔·布尔迪厄利用社会世界理论打造了新的场域,包含的内容有文化和物质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其中“场域”的概念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调节地带,并分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文化与机构生产领域的融合。作为社会学中重要的空间隐喻,是对布尔迪厄实践理论进行深入理解的关键。

3 后现代城市中文化转向研究

在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城市规划,在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早期的时候,城市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增长实现了有效结合,现代主义城市主要是以功能为导向,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刻板、机械。到了20世纪后期的时候,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开始兴趣,逐渐摈弃了功能主义规划理念,一个新的工具诞生,那就是文化要素。在开展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融合文化元素,打造综合性、富有内涵的城市是当时非常关注的一面。而到了后现代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比如,在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镇规划的失败》中,对现代化运动和不满进行了多角度阐述,简·雅各布斯提出了老建筑的价值是社区记忆,人们需要旧的都市和传统的街道,这与现代城市规划相反。还有大卫·哈维,在著作《柔软的城市》中,揭示了城市规划要以功能主义为主导的时候,就是到了后现代城市的开始。国外学者的研究,充分展现出了城市规划强调遵循功能主义原则,凸显文化意义。而“后现代”就包含了城市功能、形式、结构蕴含的心理意义和文化意义。现阶段,很多西方国家重新评估了城市形态文化意义,当前政府政策的主题就是城市和国家,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传统的城市中心地位逐渐小时,中心商务区活动的性质和中心地位逐渐转移[3]。

在当前建设“文化都市”的过程中,对于空间的创造纳入了娱乐活动空间、旅游空间和文化空间,营造了多样化的商业环境。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开始发展,充分凸显出了抽象化和普遍性的特征,更加侧重于场所感,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地方文脉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在开展规划设计时会充分考虑传统街道、历史机理和地方特色。在打造“文化都市”的时候,要对城市中心的“中心”特点塑造起来,尤其是对于工业城市来说,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人文资源充分进行整合,积极吸引人才,建造高级的、世界级的工业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是建设文化中心,展现出信息化城市、全球化城市的特点,希望城市涵盖旅游、娱乐、体育和艺术等概念,打造一件“艺术作品”。在强调城市文化的时候,要与这些文化性格结合起来,要避免过度开发文化商业,避免对公共空间造成影响。在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公共空间和文化节庆,尽可能营造新的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的价值[4]。

作为这种扩张性发展的平衡,出现了将传统城市中心再开发为“文化都市”的努力,如,为文化、旅游和娱乐活动创造空间以及节日活动策划。这种对城市中心更新的目标团体是新中产阶级,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支持者以及一种新的大都会精英阶层,对他们而言,城市生活是一个持续的、迷人的经验。

创造“文化都市主义”需要的条件,不仅仅是使新居民在城市中宾至如归的方法,同时也是创造对于新商业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气候,这反过来会帮助城市中心重塑其中心性。这个过程也被描述为:“为了防止智力井的枯竭,工业城市必须升级人文资源和建成环境。他们必须建立世界级的、高级的工业城市,并准备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他们应该能够为未来的白领阶层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可以和其他大都市相提并论的工作条件”。

4 后现代城市下的文化转向方式

在研究后现代文化转向的过程中,发现后工业城市的影响比较大,国外很多学者也专门展开了研究,并对后现代城市与后工业社会进行了对比分析。

4.1 文化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无意识的品质,属于一种静态概念;而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属于动态概念,是有目的性和蓄意的一种行为作出的改变。而不同的定义会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且文化观念是可以并存的,有正式的文化,也有真正的文化,对于城市空间设计来说是对“文化性”的东西进行深入挖掘。直到上世纪末期的时候,人们对于城市的文化内涵有了重新的认识,认为在后现代城市背景下,旅游景点、历史遗产、视觉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属于“文化”。在更新城市物质环境时,可能会再利用老旧建筑、历史遗产,也会建造新的消费空间[5]。

4.2 文化转向

对于城市空间文化转向进行阐述的时候,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工业时代的港口区域。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时代转型的典型城市就是废弃港口以及基础设施,物质环境的衰败使港口衰落的情况越发严峻。到了80年代,北美和西欧城市复兴开始,城市未来的新发展地被认为是旧港口,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城市水岸”。对于水岸开发越来越的行业精英开始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水岸更新。在规划设计旧港区的时候,对于文化意义比较强调,在规划设计城市的时候深入文化内涵,更重视城市形态的文化意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当中,充斥着文化品质和文化价值,这也是最为现行的文化因素的体现[6]。

4.3 多元价值发展

在后现代城市主义中,规划设计时未充分重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要求和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对人类的普遍理性不太相信,坚持基础主义哲学文化为主导。任何人都不拥有特权地位,属于平等交流的“对话”,抨击了现代主义。现阶段,在规划设计现代城市的时候,包含了多重归属的社会个体和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将不同主体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反映出来。肯定了多元价值,也就是肯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对于现代主义来说,城市发展是基于乌托邦式的模型进行驾驭,隔离了城市系统化动机与人类的生活模式,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在后现代社会,不确定、多元化和复杂性是比较突出的特点,相比较现代主义的整齐、统一、秩序不等,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这在城市美学上也反映出了这些价值观。有相关学者提出,大城市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多样化,只有将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的时候凸显出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才能有效支撑城市的文明发展。因此,在规划城市时,要对其他多种价值观积极借鉴学习,通过表达不同的价值观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7]。

4.4 精神文化融入城市空间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城市空间来说,如何有效渗透精神文化,首先要具备创造性设计思维,从不同角度渗透精神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城市的发展历程、历史建筑等等,并对局部细节综合考虑,明确设计主题和实际需求,在传统文化中提炼适合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元素,通过变形、融合,在城市空间内表达出暗示性和隐喻性,使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8]。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文化的价值有正确的理解,对城市物质空间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次研究,不要对文化维度主观进行臆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研究,这对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规划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无论是价值研究还是文化研究都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开展后现代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也要将物质形态、文化等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作为文化的容器,城市要容纳大众、精英的文化,也要接纳本土和外来文化,要融入现代和历史文化,这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竞争的文化资本。我们对后现代城市空间观的研究,论述后现代城市的文化意义,要深刻认识到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物化成不同类型的空间,使文化变迁得到更好地承载。

猜你喜欢

后现代规划设计空间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空间是什么?
北戴河湿地生态修复理念与规划设计
创享空间
90后现代病症
基于小型核电站构建海岛型微电网的规划设计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