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与红色经典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海外传播

2022-11-25◎黎

今古文创 2022年44期
关键词:社群仪式社交

◎黎 苗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红色经典在社会文化价值层面有重要意义,从国内来看有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革命遗产,从国际层面来看有助于海外受众理解近代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与强国梦想,从而传递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但目前来看,红色经典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很不理想。可以《林海雪原》为例来说明这一点。1957年出版的《林海雪原》是当代红色经典,2014年改编为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国内赢得了8亿多票房。与之相比,它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却严重不足。查询后发现,在海外读书社群Goodreads上,对小说《林海雪原》仅有11人评分,1人评论,海外电影评论网站IMDb收录有1960年版的电影《林海雪原》(Lin Hai Xue Yuan)与2014年的电视剧《智取威虎山》(Zhi Qu Wei Hu Shan),但均没有受众评论。而在Quora问答网站、影评互动网站Metactic、AbeBooks电子书网站上均没有《林海雪原》的记录。在馆藏情况方面,卡耐基·梅隆大学图书馆(Th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Libraries)、美国西南地区图书馆索引(Reed college)、国际图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等均未查到《林海雪原》的上架信息。

总体来看,《林海雪原》在海外的传播情况非常不乐观,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调整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策略。如今,社交媒体是大众创造、传递与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对红色经典的传播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可利用互动仪式链来完成这种传播。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以虚拟网络为依托聚集成社群,形成一套信息集聚发散传播与再塑造机制。跨时间地域的传播形式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受众群体,即时性和瞬时性的信息交互赋予用户真实的体验感,虚拟空间中用户的情感共鸣复合式地放大,形成用户的集体意识和情感联动,从而产生“互动仪式链”的效果。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互动仪式链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其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1.两个及其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交流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当这些影响要素产生有机组合、积累到密集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 1.群体团结;2.个体的情感能量;3.代表群体的符号或“神圣物”;4.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①。简言之,媒介(同一场所)创造社群集体记忆,交互活动深化情感结构,加持参与者情感能量,形成社区的身份认同感和对社群以外的界限感,鼓励对仪式的维护和再传播。社交媒体时代,“互动仪式链”模型对于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从树状与网状:红色经典传播模式的转换

红色经典进军海外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凝结着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晶,传递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因而信息传播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对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模式主要还是树状传播模式,即以中国官媒为发起中心,系统性推出红色经典文化的时代新诠释。在信息管理上,官媒严格筛选每日推出的内容;在主题理解上,采用官方的诠释;在媒介运用上,采用电影、电视剧、动画、连环画的跨媒介联动机制推陈出新,积极投入海外市场,增加红色经典资源的可获得性;在内容上,提升故事结局的开放性,增加留白,为中后期的下沉传播打下基础;在精神内核上,侧重人类普世价值情感共鸣,彰显主人公在困境下永不言弃的精神。在这种树状模式下,官媒是信息管理和创造的基础环节,作为树干支撑起整个传播过程,同时为枝干和末梢的民间创造留有一定空间。

这种树状传播模式对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有一定的作用,但还可以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进行网状传播,利用互动仪式链,形成交互传播、人人传播、群体传播的模式。

所谓网状传播模式,即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机制,强化用户的传播作用,中国官媒由积极的创作、传播与权威诠释者转变为幕后的管理者,在保证政治和文化立场正确性的前提下,充分鼓励开放包容的社群氛围,尽量减少对于社群导向的政治干涉,欢迎各国人民联系自我经历对红色经典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发挥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每个用户都是网上的绳结,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和塑造者,形成互动仪式链效应。数字媒介强大的交互能力让它成了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的“互动式社会”。互联网的平等互动模式让陌生人之间易于形成一种“弱纽带”关系,而这种“弱纽带”能够促成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相互交往,从而有力地扩展了人际交往,让个体走出了孤独自我的边界。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用户在网络结点中的功能,才会让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这种网状的互动仪式链中,最重要的是营造社区,打造公共性的文艺平台,这是产生互动仪式链效应的基础性条件。文艺平台在当今文艺生活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它控制着文艺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全部流程。可在海外注资,建立相关的中国文化、红色文化爱好者社区,投放优秀影视资源,同时吸引优质用户群体成为驻站粉丝,逐渐形成互动的良好机制,产生国际影响力。

二、互动仪式链的共有情感结构塑造

互动仪式链要求强化共有的情感记忆,共同情感结构的前提是共享的集体记忆,在社交媒体时代,集体记忆主要由互联网高流量事件、重复性关键词接受、即时性交互活动和浓烈的社群氛围构成。从红色经典的形成来看,它的情感共鸣原理与互动仪式链有相通之处。红色经典形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情感结构和记忆,往往以革命党人、农民、工人为主角,讲述个体“感到迷茫——受到指引——坚定信心——不断成长——奉献集体”的叙事过程,从情感效果来看,它也需要在互动中生成,形成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集体氛围。因此,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性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趋势,红色经典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字化重构;在叙事思路上,改变传统叙事中好人终将战胜邪恶的单向思维,转向复合多向思维,英雄可以一定程度上留有遗憾;在结局设计上,由过往的大获全胜、大仇得报的完美结局走向半开放性结局,给社群留有对于故事未来的遐想,同时将不满足、遗憾之处转化为社群用户二次创造的动力,在故事之外延续红色经典的生命;在情感酝酿上,可针对性设计一个个情感点,利用互动仪式产生足够的情感冲击力与燃点,积极交互的社群氛围扩大个人的情感能量,用户之间的情感勾连共通,形成共振式集群情感结构。

在互动仪式链的共同体情感塑造中,可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审美口味,实现精准推送,用户在审美趣味一致的情感下,更易形成情感共鸣。前面提到需要构建公共性的文艺平台,文艺平台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掌握着用户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把握用户的审美需求。社交媒体时代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在红色经典的欣赏活动中,作品的点击率、排行榜、粉丝数;观看者的年龄层、分布地域、教育程度、经济水平与风格喜好;各种电影论坛中的主题、帖子、回复的内容与数量、会员的相关信息与数量;微博、QQ、微信等社交网络中产生的关于红色经典的文本、图片、视频;对红色经典作品的访问次数、欣赏或驻留的时间等数据;搜索引擎中作品的关键词、主题、搜索次数等等……就形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的特点并不在于数据的巨大,而在于对数据的分析能够产生价值,它不同于传统的抽样调查,而是全样本分析模式,数据越多,对用户的分析越精准。因此文艺平台需尽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实现精准推送,这有助于用户共有情感结构的塑造。

三、强化“互动仪式链”的准入机制

在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中,一个明显的情况就是对经典的误读与“西化”,如果产生这种传播效果,那就适得其反。一味迎合海外市场进行红色经典的“西化”将扼杀经典的民族性,同时为了传播而迎合海外用户口味实际是一个迟滞的反映过程,在西方传导市场喜好到中国吸收改编再输出到西方的闭环式结构中,传导和输出的时间差足够海外市场进行新一轮文化风向的变化,出现“改编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困境,难以真正开拓海外市场,难以切实有效地扩大受众范围。

为此,一方面固然不能过分强调红色经典的政治色彩,形成文化壁垒;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传播效果,还需要强化“互动仪式链”的准入机制,保证对红色经典深入准确的理解和社群的内部忠诚度。

网络空间并不是纯粹、中立的空间,相反,它是政治、权力的空间,涉及权力的争夺与置换。福柯较早关注了空间的权力意味,从空间政治术或空间权力学的方面来理解,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压制、约束、规训与惩罚,都是借助空间来实施。在空间中,身体被控制,并由外向内生成结构化的无意识。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政治的空间,空间是生产出来的,是意识形态的、权力的空间。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卫·哈维把传统地理学转变为空间政治学,认为空间包含着权力的争夺与支配,个人或群体借助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支配空间的结构与生产。网络空间也是资本、经济学的空间,空间是社会性的,是资本力量的扩张,资本把空间变成了生产的对象。在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过程中,会遭受到两股明显的阻力,一是来自于国外网民的不认同,由于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外网民中的一些恶意用户会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策略阻断红色经典的传播;二是来自资本的负面作用,资本为了吸引流量,会故意炒作、恶搞红色经典,歪曲红色经典精神。因此,需要建立准入机制。在社群内部的忠诚度上,准入机制帮助社群过滤掉恶意用户,拒绝文化间谍。红色经典在传播和再塑造的过程中坚持保持文化内核,抵制恶搞文化,维护革命英雄的尊严。门槛准入制度下的社群成员更易形成身份认同,增加用户黏度,有利于鼓励社群建立及时的信息评论反馈机制。在社交媒体中,可设置专题讨论,相关话题附上统一前缀或标签,设置统一的话题命名管理细则,由高活跃度的成员或管理员进行规范和监督,不满足条件的成员会进行阶段性清除,保持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形式规则的一致性会最终带来创作和传播内容的统一性,为二次理解和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互动仪式链”与评价机制的建构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点评至关重要,这是生成“互动仪式链”的关键环节之一。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别人的点评去了解作品的信息。如果说在Web1.0时代,“大组织—用户”的流动方式让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并没有根本区别,此时点评的重要性还没有体现出来,Web2.0则让现实社会扁平化,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成为核心理念,此时在各种网站、论坛、博客区出现了海量的点评,而在移动网络时代,在“SoLoMo”(即social、local、mobile、社交、本地、移动)概念引领下的本地化服务的热潮中,点评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突出,它是本地化服务得以展开的关键环节,并能产生巨大价值,各种第三方点评网站在移动终端获得了大爆发。从文艺方面来说,点评在引领文艺生活、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当下的大众点评存在各种乱象,一方面,点评已经被纳入消费主义产业化的链条,成为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的生产方式,以宣传与炒作代替了认真评点,依靠媒介自身大众传播的优势,大造声势,肆意炒作,以获得最有效应的信息流动和舆论支持;另一方面,点评成为随意的个人行为,呈现出随意性、情绪化、简单化的特点,互动交流是大众点评的长处,但随意性、碎片化也使它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大众点评有时以社会舆论的形态出现,并与花边新闻、娱乐资讯,甚至谩骂、误解、谣言和诽谤混杂在一起,不少评点呈现出粗鄙化、媚俗化的症候,甚至有暴力、色情或反智倾向。这显然对红色经典的传播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需要建构相应的评价机制,利用大众点评的网络口碑,对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形成正向作用,可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一是培养意见领袖。在文艺评点变为社会舆论场的媒介化时代,公众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和文艺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评价,需要意见领袖的积极介入。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文艺批评家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但在数字时代,这种意见领袖的地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公众不仅可以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接触文艺,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还可以自己评点文艺作品,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成为批评家的时代。但反过来说,越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越需要理性声音的介入,意见领袖的使命会更加重要,有助于引导与规范评点的舆论导向,让点评更加理性与专业,因此需要选择与培养网络评点人,可通过网站推荐、数据分析等方式建立网络点评人的筛选机制。

二是加强点评的审核。网络时代的点评泥沙俱下,在红色经典海外传播中,需加强对点评的审核,优秀点评应及时置顶、加精,不明事实、理解有误的点评,应及时回复更正,恶意歪曲的点评应及时删除。由于点评数量多,这种审核可借用“互动仪式链”由网友完成。采用人海战术,鼓励网友审核或举报。网络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曾在“净网行动”中,发动网友对文艺作品审核,积极参与者会获得网站积分奖励,此举调动了网友的积极性,海量网友参与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读,完成了编辑审核机制不可能完成的“净网”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红色经典海外传播评价机制的建构,要充分发挥网友的作用,鼓励他们写出对红色经典的优秀评论,让国外用户能清晰准确地捕捉到红色经典的信息并产生兴趣;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评点的审核,对点评进行筛选与维护。

五、结语

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但这种传播本身又很重要,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势崛起,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的文化壁垒、文化偏见,呈现自信自强的中国形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与二次创作机制,一方面促进红色经典的社交化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证红色经典的主旋律精神,避免经典的消解与戏谑。充分利用互动仪式链原理,建构社交媒体时代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前景值得期待。

注释:

①(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等译: 《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5-86页。

猜你喜欢

社群仪式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仪式感
社交距离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仪式感重要吗?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