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及建设路径

2022-11-25郑巧

科技资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师生空间智慧

郑巧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350108)

智慧图书馆融合了各类信息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师生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是建立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其不仅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服务还更加精准贴心。该文就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图书使用率,促进其长足发展。

1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1.1 高度感知与互联

传统的图书馆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高度感知是首要标志。虽然传统的图书馆在空间上也能和师生交互,但是二者始终处于割裂状态,并不能够感知交互信息。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实现了空间和师生的双向感知,具体而言,师生对各类智慧功能使用,从中感知不同的信息,各类功能也能对师生的信息主动感知。同时,智慧图书馆还具有高度互联关系的特点。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是相互独立的,面对不同师生的使用需求,服务水平也呈现出差异化,服务效率难以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能实现和师生、资源、设备、空间等多种要素的互联,为师生提供精准服务[1]。

1.2 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智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能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传承、创新。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展览服务,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不断拓展文化信息的传播广度,并依托各类人工智能、VR技术等,为人们带来立体化、情景化的体验,切实落实了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

1.3 融合虚实空间

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其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是相互独立、并行发展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使得二者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实体空间不再是师生眼中的自习室,虚拟空间让师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地汲取知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满足了不同师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了发展困境。

1.4 四维一景化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目的是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整体体验,整体体验中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等。然而,这些体验元素在传统图书馆中是互相分离的,场景也未能形成,导致用户体验感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智慧图书馆实现了资源、技术、服务、空间、场景的一体化,依托各类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并嵌入空间中,让服务融于场景,进而实现空间资源化、资源技术化、技术服务化、服务场景化[2]。

2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2.1 智慧图书馆中的数据类型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依托于各类数据,如业务数据、用户数据、空间数据、资源数据和设备数据等。其中,业务数据涵盖了智慧图书馆在日常运转和服务中产生的各项管理数据,如编目等业务流程,通过数据的上传和存储,有助于分析不同群体产生的业务类型以及数量和普通空间存在的差异。用户数据涵盖了师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其在书籍借阅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获取师生基本信息较为简单,如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师生通过“刷脸”的方式,就能及时登录信息平台,智慧图书馆后台就能及时获取并储存师生的信息到云端。师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空间设备实时感知和师生的交互来获得数据,如师生的行动轨迹可以通过GPS检测获取,VR技术的应用能够辅助师生实现体验式学习,调动师生参与性[3]。又如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实时了解师生在图书馆空间中的移动轨迹,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注意力。空间数据涵盖了对图书馆空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噪声程度、人流量等信息的统计分析,从整体上把控智慧图书馆的环境,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各项参数,以能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资源数据涵盖了图书馆内部的纸质、电子资源,机构数据库、开放存取资源,还包括图书馆外部资源。设备数据涵盖了不同设备设施的数量、参数、使用年限、运行状态等,由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必然离不开各类先进设备的支持,所以收集设备数据就能及时了解各个设备的使用程度,方便工作人员对不同设备展开及时的维护保养,针对存在故障的设备及时处理,推动智慧图书馆的持续化运行[4]。可见,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独立隔绝的空间,其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整合,吸纳了各个学科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到对用户的观测中,进而为用户提供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资源。

2.2 智慧图书馆的框架设计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框架可以细化为基础空间建设、智能设备系统建设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其中,基础物理空间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智能设备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实现物与物、人与人的泛在连接。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能将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对各类数据进行动态化监测和量化,分析师生行为,并为师生提供更多信息偶遇的机会,进一步扩充智慧内涵。

2.2.1 基础物理空间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做好物理空间,高职院校结合自身资金和科技的实力现状,从小型体验空间着手,对智慧图书馆实施空间建设。将智慧图书馆划分出一些独立的空间,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将声音进行内外阻隔,由此能够让师生在阅览的过程中不被外界声音所打扰,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独立的空间能够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例如:会议室的空间可以扩展或缩小,提供模拟实验室等,不同空间可以自由拆分和整合,以满足不同现实场景的需求。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还能及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智能设备系统中,方便信息溯源[5]。

2.2.2 智能设备系统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智能设备系统是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必要硬件设施,其不仅能够实现海量动态数据的收集,还能实现空间情境感知和人与空间情境融合。师生在智慧图书馆中学习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景体验,给师生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引导师生动手实践。在智能设备系统的建设中,涵盖了实时动态检测设备、虚拟现实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无限定位技术、RFID技术等[6]。这些设备系统彼此之间是互不关联的,所以需要通过顶层信息架构将其整合统一起来,进而触发师生和图书馆交互场景的服务请求。

2.2.3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对智慧图书馆各个系统设备进行整合,感知图书馆中的环境,并智能化模拟师生的各类行为。这种模式,不仅整合了数据信息,还能进一步挖掘潜在规律,进而获得最佳的服务效果。在这一顶层设计中,要想实现功能作用,必须要将各类行为数据收集起来形成数据中心,其本身具有自行驱动力,以广大师生为服务中心,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而达到精准化推送、智能化互动的目的,源源不断地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动能,辅助师生在智慧空间下实现深度学习、主动对话。

2.3 智慧图书馆分步落地建设

如上所述,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划分为3 个主要层次,彼此之间互相支撑、互相推动,让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一定效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落实,在各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本层次的特点和情况,还要兼顾其他两个层次的特点,从整体上展开规划,实现3个层次的高效联动。

2.3.1 夯实基础物理空间建设

传统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时候考虑的是场地便利,所以整体的规划设计更加着重于规范性,同时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性较为单一,对于优化师生体验感的重视程度不强,并且师生的各类行为数据也无法全方位地收集和分析[7]。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其功能是直接面向师生的,旨在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所以,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首先从基础物理空间着手,只有夯实了基础物理空间建设,才能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才能更好地带动中上层智能设备的建设,便于智能设备系统畅通无阻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依托于各类新技术,将其和新环境相结合,从整体重构规划内容,朝着开放多元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转变。富有感知力的基础物理空间是智慧图书馆大数据的来源,更是中上层空间的硬件保障,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制订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一项。

具体而言,智慧图书馆基层物理空间的建设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搭建公共空间区域,融合学习、文化、休闲于一体,为广大师生创设沉浸式的环境,以环境改造为基础,并融合多种风格,由此提高智慧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利用率。

(2)在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调研力度,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合理定位。结合图书馆原本的空间结构特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改造措施,将空间划分为若干独立模块,并依次整合出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区域,使得图书馆的空间构造更具有人性化。在智慧图书馆中打造媒体实验室、数字化制造等多种空间形态,配合使用VR技术、Autodesk等系列软件,将智能技术和空间应用优化整合,进而最大程度地丰富智慧图书馆的使用体验。已有研究证明,丰富多样的空间能够有效激发用户的创造能力,不断发散其思维,帮助用户自主发现原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进而和智慧图书馆的空间建设需求形成正向反馈[8]。高职院校应当注意的是,基础物理空间在构建的时候不仅要满足现实情况,还应实现和中上层设备系统的呼应,这样才能有效支撑基础物理空间各项功能的实现。在构建基础物理空间时,可以慢慢开始引进智能化系统设备及技术,在空间规划的方案中融入中上层空间数据服务体系平台的设计,如此才能全方位兼顾到整体情况。

2.3.2 推动中层设备交互建设

高职院校在第二个建设阶段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应当集中在中层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建设上,还可以同时继续跟进基础物理空间建设,为上层建设做好充足的准备。中层获取到的数据是上层数据中心的基础,只有中层的数据畅通无阻、完整真实地获取到了,才能和上层及底层实现交互体验。

在智慧图书馆中,用户控件感知力的重要支撑是智能化系统,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还影响到大数据的来源。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结合实际情况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对第一阶段建设结果的整合,细化为各个子系统,并利用数字化界面、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情景交融技术等,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由此就能达到提高空间感知力的目标,对于动态变化的数据实现全方位的收集整合。与此同时,智能化设备要想建立用户本体数据,就需要提供数据沉淀,依照高职院校师生对智慧图书馆的使用顺序情况来看,首先是师生进入图书馆中进行身份确认,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虹膜指纹技术、OCR技术等,能快速高效地验证身份并进入图书馆中。管理人员还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及时掌握不同时段图书馆内人员的具体情况。其次是利用GPS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行为轨迹的实时感知,目的是掌握他们的行为轨迹,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能及时满足用户提出的各类需求,如路线查询、书本查询等。通过感应光照、湿度等技术,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馆内的环境、灯光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满足其需求。中层空间还可以收集设备交互数据,应用VR、AR等传感器构建虚拟现实,给用户构建一个虚拟的场景,给其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用户在虚拟场景中,可以展开沉浸式的学习、科研。此外,各类系统设备的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覆盖面,避免了用户数据的失真,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为后续和顶层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超融合奠定基础。

2.3.3 完善顶层数据智能化建设

在以往的图书馆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相关信息推荐更加偏向于用户的历史数据分析,或是对用户喜欢哪些书籍方面的分析。这种情况十分容易造成信息壁垒,使得信息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智慧图书馆中,各类数据中心来源于中层的多元情境融合,其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发现自己忽视的需求,为其精准推送相关信息,还能为其提供更多相关领域遇见的机会,进一步丰富用户文化底蕴,开阔其眼界,创造出更多知识。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后期,前面底层和中层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个阶段应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上。该层面的核心思想是收集分析综合数据,并对各类数据的潜在规律进行挖掘,实现预测和推送,最终从全局的角度高度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最大程度地实现智慧图书馆和用户的智慧交互。

在顶层优化设计过程中,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心,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力,推动智慧图书馆自上而下地进一步完善。如上所述,在中层系统设备的建设中,需要兼顾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超融合,并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设专门的档案资料,这些数据都偏向机械性的操作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智能化功能,实现以数据为驱动力的高质量服务,顶层空间应以数据处理中心为形态,对不同时间段收集到的数据展开细粒度加工,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和筛选。应用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对用户数据实现深度清洗,而后借助图像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对用户空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尽可能地使得结果能够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方面发挥效用。此外,顶层的数据中心还可以给每位用户构建一个可以实时更新的本体数据,进一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还需要注意避免情境数据的丢失,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智能化系统中对用户请求的响应。

3 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紧随时代变化脚步,应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促使图书馆积极承担起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提供辅助支撑的任务。在具体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对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等进行合理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兼并实用、经济等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猜你喜欢

师生空间智慧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麻辣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