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2022-11-25韩捷思

医学信息 2022年18期
关键词:乙类甲肝脊髓灰质炎

韩捷思

(天津市蓟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办公室,天津 301900)

肠道传染病(enteric infectious diseases)病原体可经口腔进入肠道,于肠道内增殖并散发毒素,造成肠粘膜损害,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经粪便排出再次污染他人,致疾病传播[1]。现阶段,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乙类肠道传可染病包括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脊髓灰质炎、伤寒及副伤寒。据报道显示[2,3],我国肠道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伴有一定的发病水平,其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痢疾、戊肝、甲肝、伤寒、副伤寒、霍乱、脊髓灰质炎,其中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已彻底阻断,而霍乱发病率极低,不易爆发疫情,但大部分乙类肠道传染病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现本文对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作一综述,旨在为该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 genera)引起的乙类肠道传染病,其病后免疫持续时间短,因此短期内伴有一定的再感染风险,是临床常见腹泻病之一[4]。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情危害大等特点,其发病率在甲乙类肠道传染病中居于首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刘勋等[5]对2009-2016 年重庆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报道显示,2009-2016 年重庆市菌痢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发病年龄多集中在0~5 岁、5~10 岁及65 岁以上年龄段,且以散居儿童为高发群体,其疫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5~10 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这与多篇报道[6,7]结果一致,可见菌痢的高发人群为0~5 岁儿童,以散居儿童为主,同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及空间聚集特点,以夏秋为发病高峰,而疫情则通常分布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主城区。分析认为,菌痢的发生、传播与环境卫生条件存在直接关联,随着我国经济、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菌痢的发病风险也逐年降低。儿童与65 岁以上老人的自身抵抗力通常较弱,同时受到自理能力的影响,其卫生习惯也相对较差,因此感染发病率高[8]。除此之外,菌痢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此类区域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较多,人口组成复杂,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机会。有研究指出[9],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气温与菌痢的发病率呈强正相关性,随着气温的升高,菌痢的发病率也将逐步提升,这与菌痢季节性发病特性相符。且夏秋季节气温较高、雨水充足,其温、湿度环境容易滋生苍蝇及细菌,为志贺杆菌的繁殖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夏秋季可引起生冷食物摄入量的提升,易导致肠胃道刺激及相关病毒的滋生,进而引起菌痢发生[10,11]。

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中,甲肝(viral hepatitistype A)与戊肝(viral hepatitistype E)均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现已被我国列入乙类肠道传染病,实行分型报告与管理。甲肝病毒属于核糖核酸RNA 病毒,仅有1 个血清型,感染后可出现显性与隐性表现,其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可终生免疫[1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甲肝疫苗接种措施的大规模落实,该病易感人群不断减少。戊肝病毒则存在4 种基因型,其症状及流行病学与甲肝相似,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目前,该病多以急性散发病例为主,偶有因食物污染导致的小型爆发情况,但该病疫苗尚未大规模推广使用,因此其发病风险虽有下降趋势,但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13]。田园等[14]对2010-2019 年锦州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报道显示,甲肝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 岁以下,高发人群为农民与学生,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戊肝的发病年龄则集中在40 岁以上,高发人群为农民与离退休人员,发病高峰在2~5 月份,二者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分析原因为我国属于甲肝地方性流行区域,约90%成人的抗甲肝病毒抗体呈阳性,表明甲肝高发年龄多为15 岁以下,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风险下降。而戊肝则主要发生于成年以后,有研究认为[15],戊肝的发生与毒品注射、高危性行为等原因有关,且戊肝病毒多以基因4 型病毒为主导,此类病毒主要侵犯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群体,高发群体通常为40 岁以上中老年人。农民是甲肝与戊肝的高发群体,这是由于该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大多缺乏疾病防范意识,生活习惯差,病毒感染风险高[16]。此外,甲肝与戊肝的潜伏期通常较长,其中甲肝无明显季节性,而戊肝发病高峰在2~5 月份,这与其传播途径存在直接关联。2~5 月份为高温多雨季节,其洪涝灾害风险相对较高,易导致粪便对水源的污染,进而引发感染。此外,甲肝、戊肝的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饮食卫生习惯差、交往应酬多、社会活动复杂等原因导致的感染机会增多有关[17]。

3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typhoid fever)与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enteritidis)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前者病原体为伤寒杆菌,后者则为副伤寒沙门杆菌(包括甲、乙、丙三种),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肝脾大、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及多种消化道症状表现,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肠出血、肠穿孔等后果,需及早诊治[18]。伤寒与副伤寒的病程较长,且耐药性及传播潜力较大,易通过污染水源与食物引发疫情,现属于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是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伤寒及副伤寒呈全球性分布,地区性流行,其爆发地区多为卫生条件极差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不断提升,国内环境卫生及饮水安全均获得了良好保障,再加上伤寒疫苗(Typhim Ⅵ)的大量推广,我国伤寒与副伤寒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部分地区仍伴有较高的流行风险,其中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均是受伤寒及副伤寒影响最大的地区[19]。以上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且气候地形特殊,靠近东南亚流行区域,再加上监管问题、名族风俗、疫苗使用及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其伤寒与副伤寒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稂文旺等[20]以广西省桂林市为调查地区,对其2014-2019 年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且发病季节性较为明显,以6~9 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例以农民为主,而发病年龄多为0~4 岁,农村是该类疾病的高发地区,这与国内其他城市相应报道[21,22]类似。水污染作为伤寒及副伤寒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夏秋季温度升高可促进微生物滋长进而污染水源,为其扩散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农村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多为自取水源,其水源安全性难以获得保障,部分地势较低处的水源更易受到病菌污染,导致疫情流行。此外,农村医疗条件不够完善,农民个人防护意识差,其诊断隔离措施通常未能及时实施,人传人现象严重[23,24]。伤寒/副伤寒的病原构成不同,且相邻省份间的时空聚集性较为明显,跨地区传播已成为该类疾病区域性流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4 霍乱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烈性腹泻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为霍乱弧菌O1群与O139 群。该病来势迅猛、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患者多伴有剧烈泻吐症状,可引起严重脱水、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是我国甲类肠道传染病[25]。据统计[26],全球每年有300~500 万霍乱病例,另有10~12 万死亡病例。截止目前,我国出现过3 次霍乱流行高峰,分别发生于20 世纪60 年代、80 年代及90 年代,自2002 年起处于低谷状态,现我国已非常少见[27]。据肖文佳等[28]对上海市霍乱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报道显示,2008-2017 年上海市各类医院共发现21 例霍乱病例,以本市郊区居民居多,最早发病在4月份,最晚为11 月份,而12 月份至次年3 月份则无霍乱病例报告,此季节性特征与夏秋季霍乱弧菌繁殖高峰等病原学特征相符。霍乱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发病年龄主要为60 岁以上,职业以离退人员为主。此外,通过水源、食品及外环境调查分析发现,霍乱阳性菌株多集中在养殖水中,而牛蛙、甲鱼等均为引起霍乱的高危食物。经耐药性监测发现,霍乱弧菌对头孢曲松敏感,而对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庆大霉素等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以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最为显著。

5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1~6 岁儿童,可引起发热、肢体疼痛、全身不适、肌群弛缓性无力等症状表现,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肌麻痹而导致死亡,被医学界称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是我国乙类肠道传染病[29]。脊髓灰质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仅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30]。随着20 世纪60 年代脊灰灭活疫苗(IPV)与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的成功研制及大力推广,我国脊灰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于2000 年10 月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实现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的彻底阻断。

6 总结

我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有关,且疫苗接种方案的大力落实,显著降低了此类疾病的发病及传播风险。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发病年龄以儿童及老年人居多,发病职业多集中在农民群体。基于此,针对此类传染病需加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整治,确保良好的水源保护及粪便管理条件,从源头上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同时,加大相关疫苗的研发力度,进一步降低其发病风险。

猜你喜欢

乙类甲肝脊髓灰质炎
灌云县2001—2018 年出生儿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世卫组织宣布非洲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
吃错海鲜,小心得肝炎
春季甲肝高发需谨慎
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270名健康者Ⅰ型和Ⅲ型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监测
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应该完全执行“就医地支付范围,参保地支付标准”政策
全球首个Sabin 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
疫苗与丙球 冤家莫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