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思维过程 夯实科学素养

2022-11-24恽亚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恽亚杰

[摘 要]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认知、生活需要以及教材内容特点等,通过实践体验、多元交流、拓展延伸、直观感知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维想象,理解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夯实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思维;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7-0081-03

思维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小学科学素养的落实,教师要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吃透教材,立足学情组织灵活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科学体验,围绕科学问题来展开交流,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下文就以学习“天气”为例,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尊重学生前概念,定位科学思维的起点

在科学课堂上,概念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导入科学概念,要顺应学情,尊重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精准定位学生的思维起点,重视让学生从观察、阅读、探究中领会科学概念。

对“天气”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风、雨、雪等自然现象。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天气视频,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天气相关的气象知识,并引发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所看到的自然现象中,有哪些天气现象?除了这些天气现象,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學生有了前期的关于天气的认知积累,教师就可以适度拓展天气知识,拓宽学生主动探究的视野,让学生从科学素材中把握科学概念。例如,对于天气的特征如何描述?在观察天气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获得全面信息?通过思考,学生知道,对天气的特征,可以从云的多少、有无降水、风力大小、气温高低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天气符号,让学生理解天气符号与天气现象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借助于磁贴,让学生自主去归纳、梳理天气符号有何特征,增强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记忆和内化。在观察、交流中,学生找到天气符号之间的共同属性,从中抽象出科学概念。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把握一日天气的具体特征了。

二、注重实践体验,引领科学思维的形成

科学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认识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科学活动,要抓住每一个训练契机,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让学生从中感知科学,引领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在关于天气符号的探讨中,教师先设置课堂任务:联系我们的生活,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不同的天气现象;接着,要求学生找出与这些天气现象对应的天气符号,并进行分类;最后,结合不同的天气符号及天气现象,要求学生思考:“哪些符号应该归为一类?为什么?哪些天气是特殊天气?”在对比交流中,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新学的不同的天气符号联系起来,建立了新旧知识链接,增进了对不同天气符号的理解。

在学生对天气符号进行分类后,教师又组织学生来阐述自己分类的方法。A组学生代表认为:将晴、多云、阴归为一类,将小雨、大雨、雷阵雨归为一类,将小雪、雨夹雪、大雪归为一类,将6级风、12级风、台风归为一类,将气温归为一类,将霾、沙尘暴归为一类。针对该组的天气分类方法,教师追问:“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分类有何意见吗?”此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提出,“雨夹雪”应该为特殊天气,因为既有雨又有雪;有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雨夹雪”是一会下雨,一会下雪,所以要放在“雨”和“雪”中间;有的学生将“12级风”归为特殊天气,因为12级风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不常见;有的学生认为,“12级风”也是风,应该与“风”归为一类;有的学生认为,将“台风”归为特殊一类,因为发生台风时,有大暴雨,也有大风,天气很特殊。对天气现象的争论,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思维,促进了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建构。

三、强调多元交流,外显科学思维的表达

在科学素养中,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品质。教师要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时间,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同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语言表达上要规范,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来日积月累,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体认,充分外显科学思维的表达。

在天气符号分类中,对不同的天气符号,教师要做到规范表达,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表达。例如,对这些符号如何进行科学分类?天气符号与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适合做什么?回答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生生交流,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话题情境,增进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在设计话题上,教师要明确讨论内容,要把握课堂秩序。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要给予启发与引领。例如,“雨”的天气符号,有小雨、阵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不同符号,这些符号是怎样通过云和雨点的多少来区分呢?教师在课堂上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再让各组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各组之间展开意见交流,能最大化给学生提供了发言的契机。又如,让学生围绕“天气”说想法。教师挑选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喜欢的天气符号,学生画出了“太阳”,却不知如何介绍天气。教师便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想想:有太阳的天气是什么?学生很快想到“晴天”。对气温的认识,教师又挑选了一个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气温。学生说道“18~20℃”。而实际气温是“21~35℃”。如此大的差异,如何纠正呢?教师便请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来推测气温范围。轻松、快乐、平等的交流,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激发,对科学知识的体认得到加深,学生发言更积极,课堂学习劲头儿更足。

四、多维拓展延伸,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善于进行多维拓展延伸,特别要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科学,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这样能有效夯实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本节关于“天气”的教学中,由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师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科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就将某个人从海南三亚乘坐飞机飞往哈尔滨,在三亚登飞机时拍下的自己的照片,和在哈尔滨下飞机时拍下的周围朋友的照片让学生观察,看有何发现。学生认真观察后发现,在三亚上飞机时,这个人穿的是短袖、短裤,而在哈尔滨下飞机时,迎接他的朋友都穿着羽绒服,这个人看着冻得瑟瑟发抖。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到三亚与哈尔滨的位置。这时,学生便发现,三亚与哈尔滨相隔非常远,一个在中国的南方,一个在中国的北方,这么远的距离使得两座城市在同样季节里天气明显不相同。在三亚时,天气预报气温达到35℃,而在哈尔滨,气温则在零下12℃,因此,这就决定了人们的穿着也不同。由此,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打算出游,一定要对目的地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准备相应的衣服,否则会遇到更多的天气难题。

同样,结合天气预报,了解不同天气可以知道适合做什么。例如,在晴天时,可以晒衣服,可以出行,可以去田野里玩,可以去钓鱼,可以在室外做游戏等;在有风的日子,可以去放风筝,如果风太大则不宜出行。这样的生活话题讨论,让学生对不同天气特征的了解更加深刻,并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多维拓展延伸的学习,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大门,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用科学知识来打造健康幸福的生活。

五、強调直观感知,发展辩证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一些直观感知与体验,少一些灌输与死记硬背。对于科学现象的解释,单纯地说明原理,显得苍白、无趣。如果让学生亲身去做,那么他们就会有深刻的体验,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就会更积极。特别是一些对比实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例如,对云的观测,教师引入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云的作用。首先,教师让四名学生围成圈,并将一盏浴霸灯放置在离他们头顶较远的地方,确保安全。其次,教师打开浴霸灯,灯光放射出热量。这一体验,好比“晴天”的太阳照耀,学生能够感受到炽热。其三,教师将一张大一点的卡纸,放在某一名学生与浴霸光线之间,卡纸好比“云朵”,遮挡了一部分光线,创设出“多云”情境。被“云朵”遮挡的学生感到不太热,而没有“云朵”遮挡的学生,依然感到很热。最后,将四张卡纸遮在学生与浴霸灯光之间,“云朵”多了,就变成了“阴天”。如此设计“云”的变化,学生从简单的材料、对比的实验中,有了直观、深刻的体验,对“云” “云量”的概念也有了认知,为后续认识天气奠定了基础。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概念有深刻的认知,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暴雨是一种特殊的天气,那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交流,但他们所谈的影响多是零散的、空洞的。课堂上,教师先摆出一些小的盆景植物,这些盆景要尽量保持干燥。接着,利用一桶水来模拟“暴雨”,让学生观察盆景植物在“暴雨”下所发生的变化。“暴雨”初期,“雨水”与土壤接触后,大大地缓解了干旱;植物在“雨水”的洗礼下更加油亮。随着“雨水”的增加,盆景中的植物开始出现倒伏、折断现象,特别是低洼的地方,绿植被水淹没。由此来看,雨水可以滋润植物,但持续不断的暴雨天气却会对植物造成致命的伤害。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加深了对暴雨这种天气现象的认识,同时获得了辩证的科学思维的发展。

六、鼓励理性思辨,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照本宣科是低效的。科学课程的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理性思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结合“降水量的测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雨量器,这样的动手实践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观察常规雨量器,学生发现它的上下口径是一致的。在制作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所制作的雨量器规格、大小各不同。雨量器做好后,教师又组织各小组将雨量器放置在一起,在室内创设下雨的情境。在测量降水结果中,各小组所得的降水量测量值也不同,最多的小组测量值是49毫米,最少的小组测量值是4毫米。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样的降雨环境下,各组所得的降雨量值不同呢?

于是,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雨量器的类型不同上。大家发现,雨量器的测量值与容器的口径及造型有直接关系。测量值是49毫米的雨量器,口径大,且上大下小,因此其测量值最大;测量值是4毫米的雨量器,口径小,且上小下大,则其降雨量测量值最小。而口径相同、上下一致的雨量器,所得结果也存在差异性。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求平均值计算。当然,对于降雨量的测量,考虑到不同地区降雨量的差异性,也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值。在对雨量器的制作与实际测量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认识了雨量器的原理,并在观察、思考、辨析、交流中,关注到雨量器的口径与测量值,从而逐步建立起“雨量等级”等科学概念。教师在讲解与“天气”相关的概念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动手体验、实践交流中获得理性思辨能力的发展,让科学课堂更具开放性、探究性、科学性。

总之,科学素养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很多,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转变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围绕核心素养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运用科学规律来解决生活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科学活动的组织,要突出趣味,贯穿科学探究过程,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的构建。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勉.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20(12):69+71.

[2] 王婷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教育实践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39.

[3] 孙月孝.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J].教育界,2020(43):30-31.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