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2-11-24王思慧

黄河之声 2022年13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音乐小提琴

王思慧

引 言

中国的小提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的水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无法在小提琴方面取得优异的成就,也不能创造出一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在提高小提琴艺术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也必然要面对“民族性”的问题。然而,小提琴的民族化问题却是一个深层次的、系列化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一、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历程

欧洲传教士于17世纪将小提琴引入中国,其后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小提琴技艺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西方乐器越来越多地传入中国,爱国人士通过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思想和文化,逐渐推动和创新中国文化,许多音乐表演者和作曲家也在音乐领域重视起了小提琴。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既能适应当今的需要,又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形成了广泛的民族化小提琴音乐。小提琴的民族化过程十分生动,也是中国发展西洋乐器的一个典型。通过对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过程的剖析,能够更加清楚地反映出我国各个时期的小提琴艺术特征,从而进一步凸显其民族化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我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我国的小提琴民族化创作发展,深刻地体现了小提琴艺术与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审美契合度,具有共同的审美追求。众多的音乐家也通过不断地艺术探索,寻找到了适合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使民族音乐与小提琴音乐的深度融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民族小提琴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了小提琴民族音乐的快速发展。

二、新时期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广泛普及

对西方音乐家来说,小提琴是一种寄托音乐希望的重要乐器,常常承载着西方音乐文化的美学。因此,小提琴的演奏方式和作品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较少。随着小提琴传入中国,中国公众对它有了认识和了解,小提琴及其音乐也成为中国音乐家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提琴是中国音乐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载体是西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然而,随着小提琴艺术的引入,特别是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的加速,使它逐渐适应了中国人民的审美,为人们所喜爱,对小提琴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创新发展小提琴演奏技巧,使其具有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音色,从而提高小提琴在我国社会中的普及率,促进我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

(二)有利于民族音乐审美别样表达

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审美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所以小提琴民族音乐也是民族文化审美的别样表达。小提琴的演奏也具有较高的延展性和连续性,适合各种具有民族化风格的音乐诠释。婉转动听的小提琴能更为丰富的表达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小提琴为载体进行了特殊的情感艺术表达。民族化音乐作品通过小提琴生动美妙的琴音,融入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民族化小提琴音乐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得到新的创新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小提琴民族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创作的发展路径,使小提琴充分沉浸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海洋之中。越来越多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吸收了民族文化精髓,使小提琴音乐审美的角度更加的多元化、民族化。而小提琴民族化音乐作品的创作也随着音乐领域的扩大,而逐渐完善与发展起来,小提琴艺术与民族文化审美融合的别样表达。

(三)有利于家国情怀的传达抒发

音乐美学既有共性,也有时代特征。一首出色的小提琴音乐作品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即怎样才能在音符中表达内在的情感。我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中的每一首音乐作品创作,除了个人情怀的展露外,更利用了小提琴的美妙音色表达了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与亲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主义与爱国精神在民族小提琴创作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民族化不仅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方法,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操。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首要地位便是儒家思想。因而,在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小提琴音乐的意境美与音韵美就深深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首要地位便是儒家思想。因而,在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小提琴音乐的意境美与音韵美就深深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以马思聪的《草原上的跑马》为例,草原广阔、马儿洒脱、热情奔放。草原为静,而跑马为动,运用小提琴绵长、优美的音乐旋律将动静结合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其中更为蕴含了儒家中庸的思想。所以,小提琴的民族化音乐创作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过用音乐旋律描绘草原的天地,用连续的双音进行情感的升华,高度的赞美了美丽的草原景色,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而在他的美学观念里,温文平和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静而远,平而深,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在他所创作的小提琴音乐里也极尽描摹。马思聪先生在“民族化”小提琴领域所做的努力,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和小提琴的艺术融合,为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对推动我国“民族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中国的小提琴发展更加的具有民族性、持续性。

三、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具体表现

(一)创作题材民族化

主题是一切艺术创造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小提琴民族化的关键。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底蕴深厚,为其民族化的创作创造了无穷无尽的材料。中国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都是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族器乐为基础,例如,以司徒梦岩为代表的模式有巨大的影响力,司徒梦岩模式是指用小提琴来弹奏中国民乐与中国古典乐曲,在旋律的创作和演奏技术上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促进了小提琴的民族化,使其演奏更具中国特色,旨在通过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以实现革新。司徒梦岩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例如,李自立的《丰收渔歌》,黎国荃的《渔舟唱晚》,冼星海的《红麦子》,韩铁华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些优秀的小提琴作品都是以中国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题,它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为其注入了新的艺术内涵和新的艺术价值。此外,为推动我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以马思聪为代表的音乐节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民族化”的进程。音乐家马思聪把《白字调》中的一些音调运用于《摇篮曲》,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二)创作风格民族化

一件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它鲜明的风格。回顾世界音乐的历史,我们看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源于其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状况和地理环境。中国民间音乐是一种富有节奏感、优美、抒情的音乐,而小提琴则是一种极强的歌唱与抒情,二者相结合,更能体现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与魅力。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节拍上运用了大量的散板,使得小提琴演奏的节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在曲调、节奏、节拍等艺术要素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的特色,让听众一听便知是中国的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小提琴的国际影响力。

(三)演奏技巧民族化

演奏技巧在中国小提琴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重视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小提琴技术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力度和声学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注重“中正平和”,使得我国民间音乐具有了一种缥缈的意境。在演奏小提琴时,可以参照我国不同民族乐器的声调和强度,使之能奏出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泛音、弱奏。二是循序渐进的速率分配。中国的民族乐器多采用渐变的方式来表现乐曲,这也是中国的审美。例如,马思聪老师将民族音乐文化和乐器演奏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了演奏中,将民族音乐和小提琴融为一体,在演奏过程中,借鉴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音调,注重演奏旋律和演奏技巧,从而促进了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

四、新时期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立足本源,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

我们国家的小提琴艺术一直都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而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将以民族化为基本取向。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应重视在其作品中融入民族文化的主题,以丰富其内涵,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接近,从而更具民族特色。我国56个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要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中国目前的需要,进行文化建设。例如,地方民歌,民间音乐,这些都可以滋养和激励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创作,让它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独特,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听众。在创作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小提琴曲时,要充分考虑到其音质和演奏特点,以达到更加包容和突出的目的。

(二)交互融合,借鉴民族乐器演奏特点

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如古筝、琵琶、洞箫、二胡、马头琴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要在演奏技术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就必须充分吸收我们的民族音乐的特征和风格,让它与东方的民族文化融合,从而丰富它的音色和音调,并不断地进行革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利用小提琴来演奏《赛马》这种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的经典曲目,展现中国的东方传统。另外,还要研究二胡、马头琴的弹奏技术,使民族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这就要求在小提琴演奏时,要充分挖掘出低音演奏的多样性,使它的音色构成更加具有多元化,进而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调整,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

(三)与时俱进,注重创作理念的创新

就小提琴而言,它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乐器,而它的母体环境和我们国家的文化、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在传承或传播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发展环境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变异,从而获得与时代同步的传承或传播形式。我们在进行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对小提琴自带母体环境的创作理念进行一定创新以及改变,使其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审美环境相适应。在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中,小提琴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必须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互碰撞、融合,才能在我们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中产生新的火花,改变我们的创作状况,拓展中国的小提琴艺术的创作空间,对培养更多的受众群体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方式。

(四)刚柔并济,融合中西方演奏特色

中国小提琴在未来的民族化发展中,既要将其与民族文化融合,又要保持其原有的艺术观念,并以中西合璧的形式,共同演绎当代小提琴的音乐,在进行民族化的创作时,必须对其民族化的风格加以有效地把握。就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选择的主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富有时代气息。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既要突出民族的艺术特征,又要表现出东方文化的含蓄和内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把这种文化意识与西方的小提琴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刚柔并济”的效果,从而使中国小提琴的创作和演奏方式更加成熟,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形式也是小提琴艺术今后发展要遵循的根本理念,通过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创作以及演奏中体现出“双文化”,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中国小提琴艺术打破国家以及民族的界限。

结 语

民族化小提琴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它见证了中国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并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我们在研究和借鉴西方音乐的时候,不要忘了中国人的根本和需要,要记住,在继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地把西方音乐向民族音乐的转换,让它变得更开放、更多元化,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音乐小提琴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Pear Concert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