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2022-11-24李玉杰

关键词:高校学生红色思政

李玉杰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地域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各地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瑰宝,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累积和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其中,弘扬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创的红色文化一代代赓续传承,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一、地域红色文化的分类和意义探究

概括来说,地域红色文化分为实体物质类与非物质类。实体物质上的地域红色文化主要指富涵地域特点的革命胜地、革命根据地、红色博物馆、有关革命先烈的纪念馆、陵园以及领袖故居等。除此以外,还有地域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这些都是实体物质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红色文化意识形态的实体化展现。

非实体物质类地域红色文化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彰显出的精神和力量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例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等,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解放和自由、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红色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全国各个重点革命老区考察会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中国地大物博,发展迅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红色地域文化,无不蕴涵着丰硕的思政教育资源,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如何深度解读地域红色文化,积极挖掘好、阐释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4],如何广泛传播地域红色文化成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教育引领意义,同时还对思政教育的方向引领及思政教育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努力实现红色文化尤其是区域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功能。要充分发挥地域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思政引领和培育,培养与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的新时代有为青年。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加速推进思想政治育人和地域红色传统文化育人相融合,是加强高校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不仅深化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还推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地域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丰富高校学生精神世界

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建设蒸蒸日上的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甚至是负能量的思想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伺机影响青年学生的理想观念。通过地域红色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回首革命历程、回顾先烈足迹,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样既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将地域红色文化作为当代高校学生的精神指引和启明灯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为青年学生营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丰富高校学生精神世界,就是力求引导学生保持政治高度,面向未来,勇敢地肩负起家国青春和使命责任。

2.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方向

习近平指出:“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5]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坚定高校学生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从而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6],让学生真正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同时,也明确地回答了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7]。

3.提供思想政治育人资源

校园是弘扬地域红色文化的重要环境,积极创建地域红色文化环境,对于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地域红色文化能够为校园思政育人提供优质的育人资源,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沉浸式重走革命路、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聆听创业故事、实地感受干事创业建设成果等都是作用显著、生动丰富的思政育人举措。在高校众多思政育人资源中,挖掘地域红色文化优势对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及教育熏陶具有独具特色的积极作用,也能为提升高校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品德修养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三、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

1.营造地域性红色教育活动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营造和谐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至关重要。各高校可以依托本地红色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与优势,使地域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特色鲜明、作用凸显的红色教育氛围。

在育人实践中,经典红诗诵读、红色故事宣讲、“我心中的地域红色精神”征文、经典故事影视展播、校园红色宣传栏、红色文化长廊等载体均能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和感受红色文化,进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营造地域性红色教育氛围,不但要使大学生身处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中,同时还要注意加工、提炼地域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精神,这样才能凸显地域红色文化的育人渗透力及感染力。同时,积极创造红色校园文化,还可以在重大节日、历史纪念日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国庆、青年节、“一二·九”“九一八”等重要节日及纪念日将地域红色文化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中。尽可能与革命胜地、红色博物馆、革命先烈纪念馆等合作,使学生探索地域红色文化的方式更加生动多样。

2.地域红色文化贯穿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让地域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走进“课堂思政”也是实施这一融合的重要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地域性红色文化内容是让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教育的理想方式,如面向学生开设地域性红色文化必修课、选修课,并积极研发红色教辅资源、开展专题讲座,将地域红色文化影视作品搬进课堂,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红色传统文化。

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思考创新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本地域相关的纪录片、文献片,让学生了解这些红色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背景以及重要内涵。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观摩,逐步将本地域的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这些重要思想和人物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此外,高校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把具体课程内容和地域红色文化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引入本地域红色文化精神,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刻理解地域红色精神,使其可以自己建构出完整的红色认知体系。地域红色文化的资源种类丰富,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应积极的进行开发,将地域红色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探索的积极性,加强对其自身思想认识的升华。

3.地域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高校加强地域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有的放矢。地域红色文化育人必须针对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以此来使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思政育人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无疑是实施地域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做好校园内思政教育的同时,十分有必要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博物馆、纪念地、革命胜地等场所进行现场学习观摩,让学生实地看介绍、听讲解、做讨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师生一道真切感受革命历史背景、革命精神。通过沉浸式实地感受和实践,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思考感悟,能由衷地认识到党领导的革命历程的艰辛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

地域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应辐射到课堂内外、实践环节,也应强化归纳总结和实践感悟。这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助于将学生课堂所学和实践所感结合消化,逐渐把地域红色思想和个人修养言行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思想觉悟。

4.地域红色文化深入网络思政

在网络媒体发展飞速的今天,如何安全、便捷、高效利用互联网新兴载体实现思政育人加速化建设、推进高校思政网络化,是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开展的共识和探索方向。地域红色文化的精髓通过网络可以得到更加完美、全面、客观的诠释,成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网络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校园网站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重要载体,学生浏览量相对较大。在校园网站设立红色文化专栏、地域红色故事、影音资料库,可以更广泛地进行地域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首先应建立好校园网站,加强其内容宣传的规范性、多样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愿意通过校园网站获取地域红色文化知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校园微信公众号是非常快捷、便利的宣传载体,具有语音传播、碎片式传播、情感联系传播等多种传播特点。以公众号为主体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宣传,循序渐进为学生传播红色精神,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此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域红色文化的理解。例如,产生自黑龙江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地域红色精神及东北人民的高尚爱国情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与德育功能。利用校园网、校园微信公众号,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极光新闻”平台等网络载体,极大地方便了“龙江四史”宣传教育。

综上所述,把地域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血液当中,这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加深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渠道。我们希望,青年学生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架构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向上先进、明辨是非对错、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为真正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新一代“红色青年”。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红色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