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独处道德建设必要性研究

2022-11-24姜靓翎

关键词:党员干部道德意识

姜靓翎,彭 丹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2.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独处道德是伦理学中的概念,属于伦理学中个人特殊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独处道德包含了人类在单独存在的时刻或不直接参与和其他个体交流的场合所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个人道德活动和相关意识。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惑着人类的斯芬克斯之谜。3500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始终是伦理学研究如影随形的中心问题,也是人类追思独处道德真谛的见证[1]。马克思在对人的概念的探索中得出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和独处生活的需求是同时存在且相对的。人类的内在性格中包含要求个体独立和建立相应社会联系的特性。人希望建立独立空间,不愿意被外部干扰,向往天性的解放。个体行动与思想的解放和自由只有实现个体独处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加以实现。在工作生活节奏高速运转的今天,面对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人总会有渴望独处生活的心理要求,哪怕是一小会儿也好。独处生活是与社会生活同时存在并交互作用的生活事实,且面对后疫情时代,人们独处的时间较之以前大大增加,对独处道德的研究理所应当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独处道德是人的道德体系中一个独特的方面,个体的良好人格与自尊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处道德所发挥的作用,社会和群体道德也是在独处道德的建立中加以完善和实现的,与社会和群体道德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如何正确地直面自身和正确看待自我是人们最难做到的事情,但独处道德正是人类直面自身和正确看待自我的最有力武器。通过独处道德,可以观察出人的道德情感的丰富与贫瘠,人的道德意志的刚强与衰弱,更可看出人的内在意识和主体自觉。同社会道德结构体系相一致,独处道德也具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三个方面的体系结构。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依据新时代背景下对加强新时期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整体社会道德水平而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根本遵循。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国家道德建设中始终紧密联系各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坚持用社会主流价值观来构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道德实践的同时不断强化公民对道德体系的认同,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思想潜移默化地融汇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笔者认为,加强独处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国家道德体系建设的应然要求,与构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公民道德思维存在内在契合。《纲要》指出教育指引是做好社会关键群体工作的重点。社会道德建设不但要实现全社会、全成员范围的全覆盖,还要因地制宜,把握主要环节,精准施策,递进式地开展工作。本文从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和青少年这三类重点人群着眼,探讨独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加强独处道德建设,是党员干部“明大德”的新时期要求

《纲要》明确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落脚点,不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践行打铁还要自身硬的精神,下大力气把精神上的钙给补足;在政治修养方面也要加强政德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做到不越底线不触红线,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锤炼个人党性,磨炼优秀品质,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表率作用[3]。所谓大德就是理想信念,“明大德”就是要求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广大党员同志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最大的德来武装头脑,不断锤炼党性,做到对党忠诚,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明辨是非、敢于斗争的能力,培养个人勇于担当,敢迎风浪的个人能力,坚定毫不动摇跟党走的决心。就是要正心修身,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将其作为广大党员同志的必修课,锤炼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道德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明大德需要通过提高个人独处道德意识来提升。独处道德意识是指公民在对自身尊严、良知、社会义务、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认知,是社会道德意识在个体中的具体化和自我化的体现,是社会道德意识在社会个体上体现和发展的最终结果。稍有区别的是,社会道德意识是许多社会成员道德意识的凝聚和汇流,表现了个人对他人对集体之间关系的道德思索。而独处道德意识则主要是个人道德意识的体现与反映,表现了个体对个人内在关系的道德考量,其中包含对个人内在关系的道德认知、意识和知识,独处道德体现了个体自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提高个人独处道德意识,有助于社会道德意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健全。

作为核心引领全国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首当其冲要不断提升个人独处道德意识,从而树立“明大德”的社会道德意识。党员干部的个人独处道德意识也存在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应然的独处道德意识是理想层面的,入党时,经过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审查,党员都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意识。但是实然性的党员干部独处道德意识却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不同的环境条件时而增强时而削弱。时刻强调“明大德”,时刻铭记“慎独”,时刻牢记“慎微”是使实然的党员干部独处道德意识趋于应然的独处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党员干部提升个人独处道德意识要从《纲要》中重点强调的慎独和慎微两个方面来着手。

1.党员干部要做到慎独,来提升个人独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明大德”

“慎独”是来自古代先贤们的一种自我约束理念,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拥有而且应该不断自我锤炼的一种党性修养。人的道德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相随的,君子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史实生动地诠释了“慎独”的道德品质。康熙用“慎独”来告诫子孙;林则徐将“慎独”二字的横匾挂在居室用来时常对自己憬悟和激励。“慎独”这个词在曾国藩的遗嘱中作为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可见对“慎独”这一道德品质的重视。“慎独”应该要以时常自我反省为出发点,突出强调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必须在隐秘之处和细微之处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强调从最隐秘的言行举止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从最细微的行动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认为真正的道德首先总是从那些不显眼的细微之处开始,从无人在场,个人独处的地方迈步,重点关注在无人知晓和监管的情况下,个人道德修养是否能达到不松懈不放任的标准,同时也能严格按照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认为独处时不讲道德,即使社交中讲道德,也不能算是真正有道德,要求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中,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监管、自我发展、时刻维护“慎独”的坚决性和自觉性。

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就包括“慎独”。一切贪污堕落的不法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不加强政治修为,不注重政德修养的培育,在面对社会上种种诱惑的时候没有“慎独”律己的定力和能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做到了慎独,就可以提高个人独处道德意识,也就能够更加筑牢思想防线,培养个人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精神上缺的“钙”补回来,从而做到“明大德”。

2.党员干部要做到慎微,来提升个人独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明大德”

党员干部要做到“慎微”,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不断提高个人独处道德意识,来做到明大德。“慎微”就是要求个人在“小事”“小节”上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从小事中看人品,从小节中看作风。从细微之处见真章,在细微之处看品德。在小的事情和细节上也要保持高尚党性和坚强原则,同样要保持高尚人格。党员干部要绷紧思想上的一根弦,时刻提醒不放松警惕,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随波逐流、不放纵自己,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古人云:“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注重加强自我修养,慎小事,拘小节,防微杜渐,两袖清风,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不能放松锤炼的一项重要道德品质。历史证明,一个政党不一定会始终代表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原因就在于那个阶级的党员干部一旦手中拥有了权力,没有有效的约束和监督,缺失自律自省,就会逐渐变身为特权阶层,就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代言而遣返了本阶级和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一个人和一个政党同样都不能忘本,不能忘源,一个人忘了本,一个政党忘了它的阶级基础,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人民的惩罚。基于此,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从没有间断过党内集中教育,特别是中共中央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要创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通过把党内集中教育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在党的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持之以恒地磨炼广大党员同志“忠诚、干净、担当”的党性修养和政治品格。我们党之所以历经苦难,一路向前成为百年大党,最重要的是同时进行内外两大革命,即对外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对内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并且以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我们进行伟大革命,就要进行伟大斗争,特别是刀刃向内,自我斗争,自我革命,自我提升。自我革命就要时常做到自我批评,在锤炼政治修养上要有“快马不用鞭催”的内在自驱力。更加要时常警醒自己,持续检视自身,做到严于律己,及时发现自身还存在的不足,做到谨小慎微。党员干部在小事小节上做到慎微,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独处道德意识,做到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实现“明大德”。

二、新时代加强独处道德建设,是社会公共人物“守公德”的本质需求

《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共人物的名气越大就越要对它们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加强对他们思想的引领,注意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维护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近年来公众人物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报道屡见不鲜,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公众人物的道德修养,实现公众人物“守公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类公共生活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构建、发展的整个过程,依赖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逐步发展完善,日渐形成和逐渐积累起来和延续下来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期许和需求。社会公德建立的首要因素是人们对社会共同生活的最基础要素的需求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关系。社会公德建立的第二大因素是依赖于相同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下,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的一些相同利益。社会公德是评判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标准和内在要求。新时代我们要遵守的公德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历史命题和社会使命,2012年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融汇中华民族全民族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石。因此,《纲要》强调要持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有计划地指引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学习,培养社会全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个人道德培养和提升自我修养的根本遵循。

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做到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守公德”?可以通过个人正确处理独处道德关系来提高。独处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在这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中,人自己以两个不同的我——或主观的我或客观的我进行交流与对话,或者人格构造正如被弗洛伊德揭示的那样,以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我进行多个维度的交互联系,从而产生和形成独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本能的我或欲望的我、情感的我,要接受理性的我、意识的我的审查与检阅。同时本能的我也向理性的我、情感的我不断提出要求,以致使这种关系体现出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含义。这种关系常常通过个人良心的反省、人格尊严的捍卫而表现出来。

道德本体如社会公众人物要从外部监督达到自我监督约束的转化,独处道德在其中起扮演着关键决定性的角色,正确处理个人独处道德关系的过程也就会实现道德主体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5]。具体有以下过程:第一,处于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行动目的之前,个人独处道德关系就开始调整,对道德本体发挥激励或者阻止的作用。本能的我要接受理性的我的审查与检阅。比如,扪心自问:我这样做合适吗?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独处道德关系的自我调整可以让社会公众人物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依据道德规范准则自我检视本人的行为目的,以表明动机是否合理且正确。让自己行动前冷静思考权衡自己的出发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在道德行为行动之时,个人独处道德关系的调整可以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的作用,随时监督道德主体依照合理道德准则指导自我的行动,一旦发生偏离的迹象就必须及时修正。第三,在进行道德行动之后,个人独处道德关系会使得道德本体对自己的行动产生的记过开始自我检视,针对道德本体开展“自我法庭”的审视,行为效果好,符合独处道德关系调整的目的,那么道德主体就会产生满足感,崇高感,从而增强自我正确的道德行动目的;反之则会产生羞耻感、谴责感,使道德主体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并产生忏悔之情,从而减弱错误的道德行动目的[6]。通过这样的过程,道德他律内化为道德自律,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形成以自律为准则的道德自制能力。

社会公众人士遵守道德规范思想的建立和完善,是公众人物道德责任重新构建的长期目标和内在要求。康德曾经指出,“道德责任以自觉自愿地承担为最高境界”。马克思多次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为了建立一个平稳运行的社会体系,首先不能脱离法律的约束,但是依靠法律的监督管理这仅仅能起到事后惩戒和警示的作用,想要从根源上避免个人出现不良行为,就需要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而德治的重要因素是人类个体的道德自律水平的高低[7]。所有任何外在表现的社会性的道德他律形式,唯有经过道德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检视,才能最终转化为人们个体内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侧,成为“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向外表现为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力学笃行。

三、新时代加强独处道德建设,是广大青少年“严私德”的必然要求

与2001年版的《纲要》对比,新《纲要》中将做好“三德”建设提升为强化“四德”建设,重点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涵的个人道德修养,倡导个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锤炼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

严私德是从个人层面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所谓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私德需要通过提高独处道德活动水平来提升。独处道德活动是一种基于人与自我的道德关系并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它通过道德评价、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表现出来。道德评价本质上是对人的一项价值评价,评价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绪、道德意识。道德评价不仅有社会的评价,而且有自我的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的行动和行动动机的道德含义和道德意义的鉴定,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都是行为当事人本身。道德中进行自我评价的意义是要对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正确的认识,进而能不断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由此可以看出正确地对自身进行评价在道德评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我评价与个体有意识的自我约束的道德思维模式密切相连,而良心被公认为自我评价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人的道德责任的直接的心灵呼唤。在进行道德层面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我”这个评价主体必须要能从其他客体、全局或全社会的层面出发,实现对自身行为方式的客观评价。在这种时候,“我”这个评价主体是以主体形式,代表着客体的要求来进行评价的。这里的主体,也可以说是客体化了的主体,是主体中的客体。也就是说,当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时,他必须经常想到,与自己的道德行为发生关系的他人、整体和社会,将会对这一行为作出如何评价?只有这样,人们对自我的道德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全面的。

道德教育也有自我教育问题。自我教育在个人意识中建立起道德要求和道德观念,并把这些要求和观念变成特殊的道德需要,变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7]。社会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自我道德教育来发挥作用,而且作为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个人也必须先接受道德教育,并卓有成效地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只有在自我道德教育方面做得突出,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他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个人改造自我、锻炼自己意志、培养自己优秀情感与品质的活动,因此理所当然地与独处道德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所谓道德修养,则主要是指个人在思想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自我约束力等方面进行的主动的自我提升、自我培养、自我锤炼和自我改造的能力[8]。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表现为塑造一种崇高的道德人格。在崇高人格塑造的经历中,外化的品德培育和内化的人格修养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两种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极其关键的,同时个人品质修养也不能忽略。道德教育到底能发挥到多大的功效,主要在于接受教育的人能够从中吸收多少精髓。教育是外在因素,个人在开始自我培育的主动性是内在的基础,只有两者恰当地相互配合,才能塑造出个人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

我们可以用省察克治的方法来提升独处道德活动,这种方法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通过对过往“内省”“自讼”“思过”等修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在激励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己内心用道德准则进行检视、自省,发现不好的思想、行动中的不足和思想中不好的苗头,对其进行克服和整治。学习和省察克治二者是密切相关的[9],单纯学习而不进行自我反省,就如同仅仅用水打湿地面,而内里没有改变,不能做到入心入脑,很难实现道德品质上的提升。同时只进行自我检视但不开展自我学习,就像井底之蛙,眼界不能提升,知识水平相对固化,很难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个人思想品质境界也很难提高。

“私德”不但是“公德”的基础,而且也是“大德”的根基,更是构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体系的落脚点。一个欠缺“私德”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很难拥有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大众“大德”。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值个人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是培育良好个人品德、体悟人生道理的关键期,青少年学生加强独处道德建设,培养奋发向上、自我严格要求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格是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关键所在。青少年不断增强慎独意识的培育,要去除哗众取宠之心,防微杜渐,让自己有人在场无人在场保持一个样,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思想萌生,保持个人高洁的思想道德品质;青少年要用慎独的修炼手段加之于个人在品德修养方面的自主精神,使得思想品格修养真正意义上内化为个人自觉实践并加以努力培养的思想自觉,进而实现“严私德”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党员干部新书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