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2-11-24王明志

关键词:抗疫育人精神

王 丹,王明志

(1.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战“疫”斗争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品格,正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破浪前行。这种伟大抗疫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和智慧写照,又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是中国精神谱系的“新成员”。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培育以民族复兴为已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更需要抗疫精神的滋养,具体来说,就是具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举国同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命运与共、大道不孤的天下精神”。“生命至上”是抗疫精神的核心内容。生命至上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直接体现。面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统筹各方力量,全国数百万党的基层组织构筑起一座座战“疫”堡垒,数千万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数百名党员、干部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牺牲在战“疫”前线,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抗疫故事。生命至上理念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抗疫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精神又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只有始终自觉地将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大学生以抗疫精神铸就的优秀品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并在抗疫实践中造就一批批素质过硬、品质优良、视野开阔、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抗疫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实现了与新时代价值导向的有机融合,也对新时代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1]。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认识抗疫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抗疫精神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党和人民在抗疫实践中的价值与追求,构建了指导和约束中国人民抗疫斗争实践的价值原则和规范。“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从不同视角表达了仁爱、爱国、奉献、求真、担当等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在抗疫实践中的集体承诺。二是要正确看待抗疫精神所意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抗疫斗争中的大量数据、鲜活事例和感人场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价值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所擘画的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前行的“最大同心圆”诠释了抗疫精神的“最大公约数”,伟大的抗疫精神既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实质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性认识,又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深层统一性的理性认同。三是要科学引导大学生理解抗疫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是高度统一的。抗疫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实践教材,更是一堂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抗疫精神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成果和现实性意蕴提炼出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增强大学生践行抗疫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3.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抗疫精神为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从抗疫精神生成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主体,中国人民是参与主体,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抗疫精神就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从指导思想看,指导抗疫并形成抗疫精神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抗疫精神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中华民族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时代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北大荒精神、女排精神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精神谱系的“新成员”。进言之,抗疫精神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抗疫斗争实践融合的价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向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无文化自信,除了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历史辉煌与持久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民族能否结合时代特征和自身发展实践,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抗疫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历史与当代,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民族性特色体现的是对各主体间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度、践行度的深刻表达,世界性特色则蕴含着命运与共、开放包容的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随着抗疫时间的推进,伟大抗疫精神必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必将赢得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广泛认同,日益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亲和力,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培育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1.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统筹各方力量,决策果断,行动迅速,上下同心,广大人民群众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积极参与到战“疫”之中。全国超4.2万名医护人员,346支国家医疗队驰援湖北,10位医学院士及团队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全国近1/10重症医学专家接力上阵[3]。广大人民警察、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隔离医院建设者、快递小哥、志愿者坚守岗位,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捐物,汇聚成了全国万众一心战“疫”的必胜力量,在战“疫”斗争实践中进一步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抗疫精神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神”和“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培育和弘扬抗疫英雄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志愿者的爱国、报国、强国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教育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凝聚爱国力量,激发报国之行,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作出新的贡献。

2.抗疫精神融入价值观念教育

价值观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强化价值观念教育是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前提基础,能够为广大学子辨别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生价值观念教育,强调抗疫精神融入价值观念教育,就是要以抗疫精神体现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来培育、导引、感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用抗疫精神塑造大学生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事业作贡献的价值取向,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养成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与世界情怀,使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大我和小我关系,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自觉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将个人智慧、力量、奋斗目标融入国家和集体的智慧、力量和奋斗目标之中,用抗疫精神筑牢广大学子勇往无前、奋勇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汇聚起全国大学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3.抗疫精神融入责任担当教育

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疫情防控与责任担当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融入责任担当教育。疫情防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危难前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状态,伟大抗疫精神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责任担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4]。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这场全国抗疫斗争,党中央更是将阻断新冠肺炎病毒传播作为头等大事和重要议题,从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坚守岗位,到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专家勇担职责,从一批批白衣天使的“最美逆行”,到“90后”“00后”时代新人的自觉担当,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底气,构筑起支撑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运转的强大精神力量。病毒无国界,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向意大利、塞尔维亚、伊朗、世界卫生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派遣医疗专家组,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提供抗疫援助和防疫物资,在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的同时彰显了对人类负责的大国担当。由此可见,抗疫精神彰显的责任担当为广大学子树立担当意识、激发担当情感、增强担当自觉提供了教育契机。

4.抗疫精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主要是加强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增强大学生对疫情的理性认知。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针对疫情发生后网络信息混杂,要通过“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引导大学生提高信息甄别力,同时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及时利用各种渠道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开设线上线下运动课程,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化解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首先,要利用云课堂、视频会议等多种媒体平台协同发力,开通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提供网络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养成理性的平和心态和正向思维。其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并及时教授科学抗压方法,如自我心理防范法、疫情压力缓解法、负面心理纠正法等,使其合理宣泄和消除恐慌心理。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深度推进,不断提高抗疫精神育人的实效。

1.抗疫精神融入课程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育人,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每一门课程。高校在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时,必须要构建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使思政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紧密融合,深挖每一门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同向同行,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抗疫精神融入课程育人,就是要围绕各门课程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坚持各类课程育人的正确方向,关注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贯穿到每一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课程育人体系和方法,使课程教学和实践成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主渠道,持久提升抗疫精神育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着力培养践行抗疫精神的时代新人。

2.抗疫精神融入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从文化育人视角看,教育的本源就是依托文化来耳濡目染地熏陶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促进人们文化底蕴的养成,提升人们的综合文明素养,从而促进社会高度文明的发展。抗疫精神既要通过理论育人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通过文化育人方式融入。相比于理论育人方式的说理性、抽象性,文化育人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生动的文艺方式来达到育人目的,使人们在欣赏艺术文化作品,观赏艺术经典形象,感受文化艺术情感中受到震撼、感染和启迪。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投疫精神通过栩栩如生的文艺形式生动地再现和传播,常常会使人们在参加文化活动,赏析文艺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人人都是抗疫斗争的“剧中人”,人人都是抗疫讲堂的“主讲人”,在校园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滋养和涵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抗疫精神成为激励大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3.抗疫精神融入环境育人

抗疫精神融入环境育人就是要创造有利于时代新人脱颖而出的环境,发挥环境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抗疫精神融入环境育人,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良好环境。一是要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科研环境。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科研环境育人就是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完善科研育人方法,提升科研育人实效,就是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增强大学生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营造和形成治学严谨、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和诚信底线的学术氛围。二是要创造开放包容、全球合作的外部环境。开放包容、全球合作体现着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精神谱系的创新发展不是“闭门造车”,更不会独享抗疫成功的实践范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5]高校要积极宣传中国抗疫精神,重点向大学生讲述中国抗疫经验,抗疫故事,击破国际舆情中“甩锅中国”“抹黑中国”等西方敌对势力的谣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三是要打造明德守法、自觉自律的制度环境。制度对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培育和践行抗疫精神的环境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制度创新,把明德守法、自觉自律的价值导向寓于制度和政策之中,激励大学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于创新,通过抗疫精神的内驱力淬炼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此外,还要把抗疫精神的培育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融入到制度创新、完善、执行之中,使制度成为传播和培育抗疫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4.抗疫精神融入实践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践育人。实践育人形式多种多样,要集齐广大师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积攒的集体智慧,让抗疫精神全方位、立体式地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全过程,聚焦中国“抗疫人”“抗疫情”“抗疫事”。一方面,讲好抗“疫”中国故事,铭刻英雄历史记忆。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可采取个性化、精准化的“菜单”模式,深入挖掘抗“疫”中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最美人物”的不平凡事迹,根据不同受众特点,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战“疫”公开课、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中国抗“疫”故事,演绎中国抗疫精神,使抗“疫”故事深入人心,形成争当先进、人人向上的精神引力场。另一方面,创新抗“疫”故事的传播方式,提高抗疫精神育人实效。要使用具有感染力、亲和力的话语符号,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现方式来讲述抗“疫”故事,增强抗“疫”故事的感染力和交互性。充分发挥抗“疫”故事各种传播渠道的协同效应,协同校园主流媒体,优化传播布局,丰富传播内容,搭建抗疫精神传播“云平台”,进一步扩大中国抗“疫”故事的影响力。此外,还要建好疫情防控体验馆、疫情科普体验馆等教育基地,形成抗疫精神教育长效机制,使伟大抗疫精神更加具体、立体、生动。

综上,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新成员,映射出全体抗疫者的崇高品质和行为操守,彰显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方向。从发展趋势看,伟大抗疫精神必将发扬中国精神文化的独特优势,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自信,促进世界精神文化演进开新。

猜你喜欢

抗疫育人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