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源于今文《尚书》的典故词语之文化意蕴

2022-11-24王砚文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尚书典故词语

王砚文

(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266525)

典故词语,即用典形成的词语(1)唐子恒.汉语典故词语散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8:30.。典故词语的来历和出处称为“典源”,一般为历代诗文和传说故事,从先秦的经书到明清的史书,其内容和形式都相当广泛。申小龙在《中国文化语言学》中提出一种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文化镜像法”,认为研究者可以利用汉字和语汇考察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学者公认的先秦古书,它记录了夏商周三朝的统治者发布的政治公文和举行的军事行动、祭祀活动等,因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习俗等知识。通过对《汉语典故大辞典》穷尽性查找,发现有98个来源于今文《尚书》典故词语,这些典故词语有的是对某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有的是对人物话语的截取、提取,有的在意义形成的过程中还借助修辞手段将具体事物转化为一般情况等等,其意义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回顾已有的研究,研究者对今文《尚书》中的典故词语关照较少。下面从统治思想、礼制刑罚、天文感观三个方面具体举例,并简要分析其文化意义的嬗变。文中所有典故词语的释义均来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一、君权神授、君臣共济的统治思想

上古西周时期,君权神授思想是统治阶级进行治国理政的权利依据。有关君权统治的典故词语又分为“赞颂君权”“君臣关系”和“治国理事”三类,这三类典故词语直接或间接体现了西周社会上层阶级的统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一)赞颂君权类

【毕雨箕风】出自《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原谓民性如星,星好风雨,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弘扬统治者普施仁政。

【明目达聪】出自《尧典》:“明四目,达四聪。”此谓君王体察民情,听取民声。

【凤凰来仪】出自《皋陶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后以此指德化天下的瑞应。

【日月重光】出自《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比喻战乱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

【在上】出自《吕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后以此尊称帝王。

同类型的还有“明若观火”“辟四门聪”“光表”“日理万机”“桑雉之戒”“绍衣”“文子文孙”“一人有庆”“辛壬癸甲”。此类典故词语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褒扬和美化,描绘帝王恩泽普施、广开言路、以德治国、日夜操持,以此换来太平盛世局面等等,有一定夸张的成分。“毕雨箕风”歌颂明君,“一人有庆”表明万民对君主的依赖,“在上”则体现了帝王权势的威严和不可侵犯。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虞书》和《夏书》是后世儒家伪托,其中以“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等话语粉饰出帝尧“格、致、诚、正、修、齐、治”的人格特点,并在全篇呈现出孔子大一统的政治思想(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7-99.。这些篇目中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典故词语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周秦之际,学者苦于天下争夺,在攘乱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为进一步确立《虞夏书》的年代提供了依据。

《洪范》同样是一篇宣扬神权和唯心主义神学世界观的文章。其中的典故词语“作威作福”,在原句中表达了“只有君王才有权赏赐人民幸福、给予人民惩罚,享受锦衣玉食的美好生活”,而“下臣”则无权做出这种行为,一旦擅自做出了这种行为,国家将倾覆,危及王室,人民也会犯上作乱。这种宣扬是赤裸裸的神权政治,强调暴力的绝对王权,是对商朝统治者思想的直接刻画。

(二)君臣关系类

【弼违】出自《皋陶谟》:“予违、汝弼。”指大臣纠正君主的错误行为。后以此指纠正过失。

【喜起】出自《皋陶谟》:“帝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后以此指君臣协和,政治美盛。

【金縢功】出自《金縢》:“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后以此为忠心事君之典。

【都俞吁咈】出自《皋陶谟》:“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尧典》:“帝曰:‘吁,咈哉!’”均为叹词。以为可,则曰都、俞,以为否,则曰吁咈。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无间。

【同寅协恭】出自《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后用为同僚恭谨事君、共襄政事之典。

同类型的还有“畴咨”“代工”“邦伯”“股肱”“顾命”“和衷共济”“旷官”“揆门相”“亮工洛食”“明翼”“偏颇”“凭 几”“佥谐”“师 锡”“舜 宾”“卿月”“訏俞”“有土”“陟明”。这类典故词语多出自《尧典》和《皋陶谟》,集中体现了帝尧、帝舜与“百工”“百姓”“四门”等级较高的官员之间和谐共处、辅佐协同的君臣之道。虽然学界对尧舜是否真实存在有争议,即使不存在,在《尧典》和《皋陶谟》中使用这类词汇也间接反映了史官在记录、整编文献时表现出的对清明政治、君臣共济的治理模式的推崇和向往。

(三)治国理事类

【龟畴】出自《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后以此指称治理天下的大法。

【明扬仄陋】出自《尧典》:“明明扬侧陋。”谓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人。

【天工人代】出自《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后以此谓天的职司由人替代执行。

同类型的还有“伻图”“复子明辟”“贡篚”“建极”“建 家”“教 胄”“庶功”“天工”“中 听”“周 公 居东”“作洛”“作新”。这些典故词语集中体现了君王的治国策略和治国依据,其中“龟畴”“天工人代”更是带有神权政治的色彩。郭沫若认为,《尚书》中体现了宗教思想,是奴隶制下的统治阶级的根本观念,即“人格神的存在”和“神权政治(Theocracy)的主张”(3)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6.。在《洪范》中有一个唯一的神,“天”或“帝”,天神给予“天子”治国平天下的大法,形成一个严格规整的神权政治系统。“龟畴”这个典故词语的由来,就是指上天赐予禹的九种大法。而“天工人代”,则指本来该由上天所作的工作,现在由人来行使职责。帝王的臣子也是受到上天的指派来辅佐治理天下。然而,创造上帝、天神的是统治阶级本身,目的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不动摇。民众对于这种神权政治,“不准有丝毫的怀疑、狎侮否认”。这样,使得“政权教权合于一尊”“主张神权政治的极端神圣”(4)同①148.,统治得以维护。

二、严密完备的礼制刑罚

在殷商和西周时期,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重要活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殷墟卜辞中可以发现诸多对祖先、自然、神灵的卜问,而在今文《尚书》中的诰类篇目中,同样记录了君王的告庙、祭祖等活动。

(一)礼乐祭祀类

【馨香祷祝】出自《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后以此表示真诚期望。

【祝册】出自《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后因此称帝王祭祀用的文书。

【卜食】出自《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此为择地建都的代称。

【训祀】出自《高宗肜日》,总结概括了篇章文意。后以此指有关祭祀时牺牲、尊彝、俎豆之数礼有常法的训诫。

相同类型的典故词语还有“八音遏密”“百兽率舞”“彻缀”“雉雊”。这类典故成语体现了古人在祭祀、丧葬、建都方面的礼制习俗。《酒诰》虽然是一篇周公告诫康叔禁酒事宜的文章,但“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一句表达了上天需要了解人间统治者美德言行,否则会降下亡国、丧命的苦果。“雉雊”出自《高宗肜日》,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认为“在商朝人心目中,凤就成了神鸟,雉者,《说文解字》说有十四种,颜师古说文采皆异”,他引《韩诗外传》《左传》《说文解字》经文及注解加以佐证,如杜预注“丹鸟,鷩雉也”,樊光注“丹,雉也”,进而论证“是雉者在古实以为凤之属类。”《国语》注解中以之为“凤之别名”,所以商朝人以雉为神鸟(5)胡厚宣. 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C].历史论丛第1 辑,北京:中华书局,1964:131-160.。既然古人将雉看做神鸟图腾,又在祭祀的时候听到了神鸟的鸣叫,在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笼罩下、图腾崇拜的传统意识下,听到这样的叫声,统治者感到畏惧和警惕,恐怕受到上天的责罚。可以说,“雉雊”从侧面反映了殷代奴隶制王朝统治者在宗教迷信活动中的精神面貌,在特殊天象面前表现出的愚昧与弱势(6)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37-1046.。

(二)军事战争类

【称戈】出自《牧誓》:“称尔戈,比尔干,予其誓。”本谓举其戈,后用以指动用武力,发动战争。

【旄钺】出自《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指白旄和黄钺。后以此借指军权。

【诘戎治兵】出自《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后以此谓整治军事。

【鸣条之事】出自《汤誓》:“伊尹相汤伐纣,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后借指征战之事。

同类型的还有“步伐”“七伐”“誓牧”“熊罴”。军事类典故词语主要集中在《牧誓》篇和《汤誓》篇,二者都是征战之前的誓师词。“旄钺”中的“黄钺”是以黄金装饰的斧子,象征王权,在此是作为礼节使用的武器;“白旄”是白色的牛尾,在这里又指舞者所持的小旗。“称戈”中的“戈”是古代的兵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头戟”,近似长柄镰刀,在郭沫若的《释戟》中亦有详细考证。刘起釪在《尚书校释译论》中提出,《牧誓》中所描绘的是一次战争前的军事舞蹈,黄钺、白旄用于指挥,干、戈是战士手中的舞具,将士们按照君主的指挥有规律地踏着脚步,展现了一次宏大的军事舞蹈场面。黎国韬在《古剧续考》中认为,在上古时期,“师”集乐官、教师、军官于一身,可教授“武舞”,正如《周礼》中讲述的那样:“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7)孙怡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911-914.可见,在上古时期,兵士既练武,也习舞,战争开始之前进行武舞、祭祀、宣誓的仪式,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如果不了解“称戈”“旄钺”二者的出处和语境,仅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举起武器”义和“武器”义,我们便不会知道该词语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战前祈福的舞蹈活动。

(三)刑罚律令类

【三千】出自《吕刑》:“五刑之属三千。”以此指古代所有刑罚。

【训刑】出自《吕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后以此谓宣传、解释刑法。

【寅清】出自《尧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后世多以此为官吏箴戒之辞,谓言行敬谨,持心清正。

【鲧死羽】出自《皋陶谟》:“亟鲧于羽山。”后以此喻指罪臣被处死。

这类典故词语主要体现了君主关于刑罚的实施态度和对百官提出的行为准则。《吕刑》提出了刑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原则,主要包括“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而“五刑之属三千”意思是所有的刑罚条目加起来共有三千条那么多。“三千”和“训刑”体现了西周法律的繁琐完备。顾颉刚通过考证《后汉书》《孝经》和《汉书》中对刑罚的描写,认为法律条文至多不过百,《吕刑》称“三千”,“此为夸大词”(8)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28.。纵使夸大,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古代统治者用刑之苛细。刘起釪在对《吕刑》的校释中提到,现今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法律文书,从中可以看到秦法的繁细。而秦法是经历卫鞅变法后逐步完备的,卫鞅则正是西周法律发源地卫国的贵族,因此卫国、吕国所传刑罚如此完备详细(9)同②2030.。然而,西周的刑罚如此详细,但也只是掌握在统治阶级内部,《周礼·小司寇》中更有“八辟”之法,使某些权贵可逍遥于刑法之外,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这真正体现了当时刑法的阶级本质。

三、朴素自然的天文感观

上古社会形态处于农牧时代,古人对大自然已经具有了朴素的感知与认识,因此在今文《尚书》中存在不少反映自然环境和天文现象的典故词语。

【怀襄】出自《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后以此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鸟火】出自《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泛指体现时序变迁的日月星辰。

【雨旸时若】出自《洪范》:“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后以此指气候调和,晴雨适时。

【峄阳孤桐】出自《禹贡》:“羽畎夏翟,峄阳孤桐。”《孔传》:“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后以此借指优良的琴或琴材。

同类型的还有“风马牛不相及”“风雨时若”“耇造”“海 错”“艰鲜”“鸠 僝”“牝 鸡 司 晨”“水 宗”“四表”“泗石”“雨旸时若”“禹迹”“正冬”。这类典故词语的语义内容涉及天文、气候、植物、水文、季节等自然现象和事物。如“鸟火”,取自《尧典》中的“日中星鸟,以殷正春”和“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两句,古今学者一般将“鸟”和“火”释为“古代恒星名”,因为在卜辞中,二者也多次出现,为商代祭祀的星宿。“鸟”代表商代祖先的图腾,“火”为商代的辰星,二星合称泛指所有星辰。张富祥持有另外观点,认为“星”是“禜(xíng)”字的通假,本指一种祭祀方式,“鸟”字甲骨文字形似“凤”,应为通为“风”,因此应将此句理解为“春分时节祭祀东风”(10)张富祥.甲骨文“鸟”字释读辨析——兼释《尚书·尧典》的“星鸟”等语[J].殷都学刊,2013,34(01):1-12.。无论何种解释,都与天文自然相关,需要进一步了解商代人的天文认知情况,才能更好理解“鸟火”一词的含义。

《洪范》中的“雨旸时若”,原句中大意是君主肃敬、治理得当,天气也会相应变好;反之,则会出现糟糕的天气,民众也会处于灾祸之中。表面上看起来是描写气候现象,实际上也是神权政治的极致体现。

四、来源于今文《尚书》的典故词语的文化特点

通过对来源于今文《尚书》的典故词语文化意蕴的考察,发现其文化特点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主统治思想渗透其中

在今文《尚书》的典故词语中,表示“治国理事”“赞颂君权”和“君臣关系”的典故词语居多,这大多是受上古时期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彼时,上帝是最高的主宰,而帝王则是承接上帝使命的最高统治者,代表上帝统治人间。因此也有“配天”“承帝事”“绍上帝”“受命”等说法,皆为臣下对君主的称颂与神化,是一种上古社会所宣扬的“君权神授”“天赋神权”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一些诰示类的篇目如《大诰》《洛诰》中尤为突出,文中反复提到“天休于文王”“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王厥有成命治民”等言语,认为君王是依托天命进行统治、征伐的,因此书中也有了“毕雨箕风”“凤凰来仪”“光表”“明目达聪”等典故词语,皆指帝王政治清明、德化天下、为政勤勉,甚至连其子孙都有固定的称呼“文子文孙”,在历代使用中引申为对他人子孙的美称。“君臣关系”类词语以《尧典》篇和《皋陶谟》篇中居多,主要表现君王与臣属的关系和谐,上级信任、任用下级,下级为上级尽职辅佐、尽心劝诫等君臣和睦相处之道,呈现出一种君臣和谐共济的状态。这与传说中帝尧、帝舜谦和文雅的人格魅力、深谋远虑的处事方式以及协和各部的为政能力分不开,但也可能是上古时期的文献具有神化王权风格特色的缘故。

(二)礼制刑罚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商朝的政治等级已经较为完备,其执行的主要政治事务大致有举行祭祀、发动战争、制定赏罚制度等方面。郭沫若曾在《周易》中找到十二处明显描写祭祀的文字记载,其中有五处带有“王”字,由此可看出祭祀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训祀”出自《高宗肜日》篇,是殷王祖庚对其父殷高宗武丁宗庙的肜日之祭,贤臣祖己在仪式上针对雉雊异象对王做出了训诫。殷代王室为祖先建立宗庙,进行隆重祭祀活动,是当时奴隶制国家的大事件,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同时也是维系氏族内部血缘关系的系统性宗法制度的表现(1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27.。战争行为亦是统治阶级维系并扩张政权的途径,在战前举行祭祀、动员等仪式活动,将征战行为赋予神权的色彩。今文《尚书》中的“步伐”“七伐”“旄钺”也反映出当时军事行动时的文化习俗。战争产生俘虏,而刑罚便是统治阶级制服奴隶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相关文献中看到刑罚的工具、形式,从而体会当时刑罚制度的繁杂严苛。

(三)商人对自然规律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

在商代,农业和手工业已经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奥秘,积累天文自然知识。今文《尚书》中,“自然现象”类典故词语较为丰富,这类词语多描述一些自然界的事物,有古人观察到的天象如“鸟火”“正冬”“风雨时若”,其中“鸟”“火”是春分和夏至时期观测到的星宿;“正冬”则出自“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作为“冬至”的指称。典故词语中也有对周围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描绘,如“泗石”“水宗”“四表”“随阳雁”“峄阳孤桐”。这些典故词语体现出商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天象观测行为,他们总结二分二至节气规律,敏捷感知气候环境变化,用心记载生态环境的样貌。同时,还有些典故词语记录了生活中哲理性的常识,如“牝鸡司晨”,出自《牧誓》中“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风马牛不相及”,出自《费誓》中“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五、余论

典故词语来源于典故,在产生之初,其本义对殷商西周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反映较为明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引用仅使用典故词语字面意义,其中附带的原本的文化含义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了。

(一)剥去了神权政治的外衣

雨旸时若”和“风雨时若”本为通过气候的变化宣扬君主的神权统治,如下例:

1.于是三光澄清,万灵敷佑;风雨时若,百谷丰茂。(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

2.亭无枹鼓之警,里有室家之乐。士气始奋,而人和始洽。至于风雨时若,田出自倍。(曾巩《福州上执政书》)

以上两例仍然宣扬君主在上天的庇佑下统治国家兴旺顺利的情形,描绘了一派河清海晏的和谐图景。而有些文献中的引用,完全忽略了其中的神权意味,仅使用其字面意义“气候风调雨顺”,因此意义发生了改变,见下例:

3.祯祥日新,既祠既禋,国万斯春兮;风雨时若,是耕是获,家勤于作兮。(张嘉贞《北岳庙碑》)

4.西北之地,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惟雨旸时若,庶乐岁无饥,此可常恃哉?惟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利一。(《明史·徐贞明列传》)

5.直隶近年以来,闵雨者屡矣。但使水土均调,自可雨旸时若,是谓有验之调燮。(《清史稿·柴潮生列传》)

以上三例引“风雨时若”和“雨旸时若”表示气候正常和谐,特别是4、5例,很明显是通过描写降水情况来讲述该地的水利旱涝问题,与君主的政治清明无关。

(二)去除了专制等级的色彩

“文子文孙”,本指文王的子孙后代,后用来美称帝王、贵族的子孙,如下例:

1.刘应起时可,淳佑初为太学博士,言定大计曰:“谋之而臧,则文子文孙,宜君宜王,谋之不臧,则生天王家,以为大戚。”此人所难言也。(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五》)

2.臣家本边塞,累代唐人;从乃祖乃父以来,沐文子文孙之化。(《旧唐书·田弘正列传》)

3.就拿这《儿女英雄传》里的安龙媒讲,比起那《红楼梦》里贾宝玉,虽说一样的两个翩翩公子;论阀阅勋华,安龙媒是个七品琴堂的弱息,贾宝玉是个累代国公的文孙;天之所赋,自然该于贾宝玉独厚才是。(文康《侠女奇缘》)

后人在引用时脱离了贵族统治等级的限制,用来泛指普通人的子孙,见下例:

4.赖有文孙间关危难,保此遗书。(潘祖荫《〈炳烛篇〉序》)

5.闻其家有诸生尤敬庭(世纶)者,为西堂先生之文孙,淹通经史,搜览百家。(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

6.晚岁囊无余资,身后萧条,两文孙伶俜孤露,几至落拓穷途。(况周颐《眉庐丛话》)

同样情况的典故词语还有“作威作福”“日理万机”“箕风毕雨”“播获”等。

以上两种情形表明,某些典故词语有时会保留文化含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化,其词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与词语的联系逐渐变得不那么密切,甚至完全消退。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不了解典源和当时的语境,在使用典故词语时往往会发生词语与典源之间的脱离,仅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地理解典故词语的含义,因此更难以触碰和理解典故词语深层的文化意蕴。典故词语的文化意蕴与特定的社会阶段、思想制度有极大的关联,现代生活中,这种文化意蕴逐渐陌生化,仅存于古籍中,但作为阅读和学习者仍有了解的需求和必要。挖掘典故词语的文化含义,并在相关语典的释义中做出注解,有利于语言使用者正确使用典故词语,在阅读古籍文献时辅助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从而为语文教学提供方便,将古代典籍中留给我们的语言宝藏更好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尚书典故词语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谦虚
自大的马谡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闻鸡起舞
一枚词语一门静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