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2022-11-24方欣欣南京体育学院计划财务处

财会学习 2022年29期
关键词:报表财务人员岗位

方欣欣 南京体育学院计划财务处

引言

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实现此职能的手段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笔者从事会计基础工作多年,先后流转多家单位,轮换多个岗位,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如何改善,现将工作经验及学习成果总结如下。

一、会计基础工作范围

按照业务流程的顺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由报销资料审核起始,经过付款、记账、编制报表、稽核,最后是档案归档。

二、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报销人政策掌握不全,系统使用不熟练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涉及财务的制度(以下简称“涉财制度”)的部门一般包括但不限于财务、资产等部门。报销人对所有涉财制度掌握不全面,导致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未取得前置审批或未对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留存,如举办会议时,未提前取得领导的审批,未在定点酒店举办或未获取定点酒店开具的结算单等,致使无法通过报销审核。此时,报销人需重新获取相应审批,存在倒逼领导审批的现象,程序不合规;需再次去相关单位收集原始凭证,存在工作返工的现象。另一方面报销人对报销系统不熟悉。一般业务部门的报销人大部分为兼职人员或临时为自己报销,因报销系统使用次数少、时间间隔长,导致填制报销单耗时长。

2.相关人员对政策理解不同,信息不对称

一是报销人与报销审核人对政策理解不同,一般情况下以报销审核人的意见为准,但也存在报销人对经济业务更为熟悉,因而对报销需要的材料理解更为权威,导致报销人凌驾于报销审核人之上。二是如存在多个报销审核人,审核人之间对政策理解不同,导致审核尺度不一。三是报销审核人与复核人对政策理解不同,导致反复联系报销人进行资料修正或补充。四是政策制定者与执行人对制度理解不同,此处的执行人包括报销人及报销审核人,尤其是当出现政策制定者与报销审核人对制度理解不同,如对低值易耗品的范围理解不同,导致报销人无所适从。五是报销人与报销审核人信息不对称,首先,在经济事项方面,报销人比报销审核人掌握的信息更充分;其次,在财务政策方面,报销审核人比报销人掌握的信息更充分;最后,轮换多个岗位比在单一岗位的人员掌握的信息更充分。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风险漏洞,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

3.涉财部门未充分沟通,制度无法落地

行政事业单位的涉财制度是由各部门根据管理职能制定,如资产部门制定的采购、资产管理制度,办公室制定的公务接待制度等,但制度执行控制部门在财务部门,财务报销审核人需根据涉财制度审核报销材料。由于制度制定部门、执行部门及监督执行部门三者分离,加之业务壁垒,制度制定过程中,沟通不顺畅,风险防控及便利性无法平衡,与实际脱节,制度无法落地。

4.审核人员责任不明,问题发生难找责任人

广义的一份报销单涉及的人员包括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单位领导、财务审核人、财务复核人、财务稽核人、财务主管等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一是经办人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当报销单存在多个经办人时,财务审核发现问题,很难第一时间找到具体经办人,更别说后续审计、巡视巡察发现问题,要经办人承担责任时,更难追究到人;二是业务部门负责人与财务报销审核人责任不明确,实践中发现当审计整改时,业务部门认为财务已经审核通过,就表明经济事项没有问题,整改的责任需财务人员承担,但财务又不具体经办经济业务,无从整改;三是财务初审、复审人员责任分摊不明确,一份报销单如经复审通过仍发现有问题,初审、复审各承担责任大小现实中也存在扯皮现象,如若规定各方责任承担大小,在岗位职级平等的情况下,需承担责任重的岗位必然存有意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四是财务稽核与财务审核责任分担不明确,如一份报销单经财务稽核以后仍存在问题,此时是追究稽核不严,还是审核不严,存在异议,如两者都有过错,过错承担大小无法确定;五是财务主管与审核等人员责任分担不明确,一般来说财务主管为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人有不可推脱的主体责任,但在实践中,这种责任也存在层层转移的现象,又由于法不责众,处理结果无法起到震慑作用。

对2 440份云南地方稻种苗期抗旱性在不同气候带中的多样性分析(图2)表明,不同气候带稻耐旱性多样性指数依次为:中亚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耐旱性均匀性指数依次为: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结合各气候带的海拔和温度规律分析表明,稻苗期耐旱性多样性有随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海拔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通过对各气候带中分布的稻苗期耐旱性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图3)认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是稻苗期耐旱性多样性富聚气候带。

(二)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人账号填写错误,存在反复付款退款现象。当前财务工作已基本实现信息化,报销人在财务系统填写报销信息,其中包括收款人,一般费用报销的收款人基本为对公单位,财务审核人可以根据发票上的账号来进行审核,但劳务费,尤其是发放给本单位以外人员的劳务费,只能依赖报销人填写的信息,在实操中发现,这部分收款人信息填写错误频发,或是账号填写不对,或是开户行填写不对,存在付款、退款循环操作的现象。

2.重复付款,审核岗实际缺失。一方面报销人重复报销导致重复付款,尤其是电子发票普及之后,有些单位未接入发票查重查伪系统,报销人前期已经报销,由于遗忘等因素影响,隔段时间又来报销,出纳无法判断是否重复报销,进而导致重复付款;另一方面若单位对付款时效性有要求,虽然明文规定付款有审核环节,但为了提高付款时效性或人手紧张等原因,导致付款执行人和付款审核人为同一人,未实际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规定。

3.付款不审核报销信息,一错到底。现实中发现,出纳付款环节,认为报销信息,已由报销审核岗位审核通过,自己只负责付款的操作,导致未再次确认收款信息,有些报销人填写的收款人,明显与发票不符,或者经费使用错误,但是报销审核岗已审核通过,出纳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再审,从而导致款项付到别的单位或明明是商品的经费从资本性经费支出,在最后一环节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一般等到对账时才发现,从发生到发现时间间隔较长,给整改带来很大困难。

(三)记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记账过度依赖自动生成,统计、查账困难。财务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困扰,如记账自动生成,生成的摘要一般为报销人填写的事由,由于报销人财务素养有限,填写的事由不规范,导致最终生成的摘要不规范,后期如通过摘要查账,很难精准定位;又譬如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制单人员需对辅助信息进行修改,如经济分类,若制单人为提高制单效率或忘记修改,导致经济分类不准,为后期数据统计带来困难。

2.未及时对账改账,未按月结账。一般上级对行政事业单位报表审核比较严格是决算报表,平时相关报表的审核不严,从而导致:一是财务未按月及时进行对账,出现一年对一次账的现象,错过了重复付款、付款错误、经费使用错误等问题改正的最佳时期;二是按时对账了,但未及时改账,从而对账工作也失去了意义;三是受上述两方面原因的影响,无法按月进行结账,账务可随时更改,记账存在随意性。

(四)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未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一方面由于对账的不及时导致未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另一方面即使对账了,但存在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现象,对账人直接将对账工作底稿发给改账人。

2.未及时编制报表,报表数据变动较大。一般月初财务部门需向上级部门报送资产负债表、专项进度表、“三公两费”执行进度表等,上述报表报送均有截止日期。一是账务处理滞后,导致报表编制不及时;二是未等账务处理完毕,编制报表,导致后期提供的相同报表,数据差距较大;三是未对账改账,在不确认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的情况下,编制报表,导致报表数据不准确;四是未经审核、未结账状态下编制报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硬编制,编制报表不慎重,导致报表数据的参考价值不高。

3.未及时编制账龄分析表。往来款管理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薄弱环节,往来款尤其是应收账款,因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对应收账款的催还缺乏迫切性,加之领导干部轮换,存在“新官不管旧账”的思想,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编制账龄分析的动力不足,存在从来不编制,往来款长期挂账不处理的现象。

(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及时装订凭证。因上述未结账等原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凭证无法按时装订,凭证零散摆放,容易丢失。二是借阅手续不全。财务经常面临审计以及其他部门查阅资料,往往内外部审计调阅资料比较正规,但面临财务内部其他岗位人员及单位内部其他部门人员借阅,特别是关系比较亲密的,往往不履行借阅手续,如果借阅时间较长,容易遗忘。三是报表未及时打印装订。如上所述,因未及时对账、改账、结账等原因导致未按时打印报表,未及时装订,因纸质报表被审查的情景很少,致使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从不装订报表。

(六)稽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未定期开展稽核。因稽核属于会计基础工作流程中的最后环节,且稽核工作开展比较隐性,是否真实的开展依赖稽核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践中存在未开展稽核或稽核流于形式的现象。二是稽核反馈不畅。一方面是稽核出相关问题,未及时向当事人进行反馈;另一方面稽核反馈的问题,当事人有异议,存在协商后未达成一致,就不了了之的现象,稽核反馈程序不畅通,缺乏异议解决程序,导致稽核结果运用不佳。三是稽核人员能力有限。受稽核人员能力限制,出现其他会计岗位人员能力凌驾于稽核人员能力之上,存在无效稽核的现象。

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控建设,推动制度执行落实落地

加强内控建设,如会计工作制度、涉财制度等,识别关键风险点,并制定制度防范风险。一是制度制定前做好前期调研,在符合上级政策制度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特点进行制定,制定政策的部门在发布制度前,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以便相关各方对制度能够充分地理解,便于制度的后续执行;二是内控建设牵头部门,需定期梳理单位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涉及财务的相关制度,以防出现不同部门制定的制度,在某个环节出现交叉或标准不一,造成制度无法落实落地;三是制度制定后,制度制定部门,应进行适当的宣传,如召开培训答疑等;四是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定期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防范和管控经济风险中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挖掘职工主体能动性

建立健全财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动态持续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促进财务人员被动及主动成长,最终推动财务工作的提升。一是合理划分岗位及配备人员数量,避免出现一个工作任务,多人重复劳动,责任分摊不清,相互依赖。二是合理评估各岗位的工作量,分配合适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确保各岗位工作量基本持平,防止出现“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三是在每个人员工作量基本持平的基础上,建立积分制度,对各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打分评价,做得好的加分,错误频发的减分,积分与绩效、职称评审、职务升迁、转岗、退出财务工作等挂钩,让财务工作人员有紧迫感,自觉担当作为,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技术手段控制风险。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通过系统监控各个环节运行情况,通过系统追踪业务发生全过程,及时提示风险,明确各环节各岗位人员职责,防止业务处理不及时,人员串岗,人员责任分担不明确的现象。二是建立业务标准化操作规程,减少人为风险。一方面建立财务内部各岗位的业务操作规程,结合财务系统建设,明确每个岗位业务的标准化处理程序;另一方面制定业务标准化操作规程。首先制定财务报销指南,由财务部门牵头,整合所有“涉财制度”要求并结合业务类型,明确每一类型业务需要履行的审批手续及需提供的报销资料;其次制作财务系统操作手册,方便各类人员利用系统完成与财务相关的工作,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用;最后通过上述手段,将单位重复发生、可标准化的业务标准化,减少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人为操控等风险。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财务素养

一是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包括业务能力培训及思想意识方面培训,使得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能够运用专业能力处理业务并具有担当作为的意识,具备从业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对非财务人员培训,一方面定期开展财会政策宣讲、报销知识等方面培训,讲解一些涉财制度,使得大家对制度的理解保持一致,宣传一些会计原则及思维,如经济业务必须真实、合理、合法、合规等原则,在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节约成本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财务互动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对非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加强财务人员与非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保障经济业务顺利开展和财务工作的规范。

结语

综上所述,为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需从内部控制建设着手,建立合适岗位,配备合适人员,加强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多角度、全方位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保障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的实现。

猜你喜欢

报表财务人员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新形势下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好老板
镇长看报表
月度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