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
——“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探析

2022-11-24周国文周冬盈

关键词:共生园林哲学

周国文,胡 丹,周冬盈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前 言

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有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然而创造的,是“自然的人化”,文化是离不开大自然的支持,并且在文化的共同体中也能认知自然和利用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发展。 园林是人造之物,却饱含着自然的底色与风范。 其宛如天开,却好由人造。在“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映现着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之观念及实践的变化,也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念的交互式逻辑。 “自然的人化”是以自然界为基础及对象的人化痕迹及其变迁,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人化之历程。 而“人化的自然”展现为以适度人工活动为表现形态的自然界,它的重点在于把握人合宜地进入自然界的分寸及界域。在中国园林这个极具典范意义的华夏元素上,园若是人化的合围,林则是自然的集成,园林这一概念精美细致地呈现出人化自然的历史指向,也反衬出自然之人化的时空变迁。

一、“自然的人化”:中国园林营建视域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人

(一)何谓“自然的人化”——尊重自然的环境保护式实践

园若更多的是人化的产物,林则更集中地体现了自然之生长。 园林是“自然的人化”之结晶。“自然的人化”既来自本源式的自然概念,也与人类概念紧密相连。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母体,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理性思维和道德能力的高级动物。 “自然的人化”是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是人类进入自然界所必然发生的现象。 适度的自然之人化是正常的,也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需的行为。 但过度的自然之人化是反自然的,也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实践,是有悖于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基本价值的。

关于“自然的人化”,须聚焦马克思关于“自然人化”的论述。 “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阐明了自然的实践中介性及它的属人性,突出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特别是突出了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系统依赖的紧密性。”[1]因此,“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力量作用于大自然,本质上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类改善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另一方面指的是,由于自然界作为人类的“无机的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本身在改变的过程,即人的思想、行为和文化等方面也随着生态实践发生着变化。

从殷周的“灵囿”开始,中国园林营建的历史跨越了三千多年。 三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受到自然观念和哲学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样态,但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愿景是没有变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人们对中国园林的认知还大多局限于中国古典园林,实际上审视当今的园林文化流变,我们发现不同文化景观中的园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各地。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具有“自然—文化”特征,可以分为“自然园林”与“文化园林”。 其中,“自然园林”主要是指遵循减少人为痕迹,更多依赖自然之境构造的自然生态因素大于社会人文因素的园林,比如山地式园林、河湖式园林、湿地式园林;“文化园林”主要是指依凭人工活动与建造的社会人文因素大于自然生态因素,并且园林设计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园林,比如宫廷式园林、城市式园林、私家园林。 但是无论是“自然园林”还是“文化园林”,都呈现出自然之文化和文化之自然的双重叠加式效应的中国园林哲学品质。

中国园林的“自然的人化”深刻地体现了以自然为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协调,它具有外在和内在两层哲学含义:外在的中国园林“自然的人化”是以自然界的部分存在作为人工化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的生态实践。内在的中国园林“自然的人化”是指园林人利用巧妙的劳作和哲学之智慧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园林营建的过程中,使人化之园林营建具有深刻的自然文化底蕴,这种自然文化底蕴也潜移默化地衬托着人工化城市的自然之根底。 但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的中国园林“自然的人化”的过程,都离不开一个自然之基与人文之美相互结合的过程,是人类“最无愧于”大自然和“最适合于”与自然界共处的过程,也是善待自然的园林环境之生成式的保护实践。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的生态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

如何“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地改善大自然使中国园林“自然的人化”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目标? 这是中国园林哲学在认识园林和营建园林过程中的必答题,所谓“营建”就是一种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的构思规划和建构,是对园林及其相应的生态文化的有效融入及其独具匠心的建设。 习近平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中国园林营建区域内几乎包括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的元素,并且中国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注意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的整体统一和生态和谐,这也是统筹园林营建系统治理与人之存在双向互动的过程。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中国园林内在理念的显著特征。 中国园林的“取景”离不开大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取意”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的社会生存生活状态。 中国园林营建的最初目的是为人所用的,因此,当前“将‘人’纳入共同体中,从更大格局上认识了人—地关系的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有利于进一步唤醒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感”[3]。 园林在自然合理人化的过程中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整体性,并凸显巧夺天工的自然之人化的结晶。

中国园林哲学在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生成、成熟与发展。 它深刻地体现了以中国园林为焦点的自然生态泛化式整体实践的总体性思维。 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与当前的园林生态文化营建、尤其是以园林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载体营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园林是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人之有效融合凝聚的系统载体之一,作为中国式园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结晶,合理的规划与保护有利于园内生态体系从零散走向完整,更有利于以园林小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界大系统营建的模式,服务于美丽中国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万物和谐共生,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存在。

(三)人的诗意栖居——城市生态领域营建中的绿化与美化

中国园林的营建既是人类利用、改善自然过程的物质产物,也是服务于人对美好生态生活追求的环境载体。 “城市景观不仅需要空间美学和生态美学,更需要社会美学”[4],因为中国园林是当前城市生态领域营建最主要的一部分。 同时,中国园林也将实现从个人的愉悦场所、部分阶层的观赏走向人人共享的公众生存境遇、绿化城市环境保护及生境可持续美化的生态优化领域。

首先,中国园林作为维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人之生态和谐的生命共同体结晶,它是体现人之诗意栖居的城市园林生态规划和园林营建的重要绿化区域。 “十四五”规划提出立足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逐渐形成和构建包括生态功能区在内的三大功能区,支持城市的生态空间建设,以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建设来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5]。 当前,中国园林在城市意境的构造美化中离不开人之视野,它是城市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独特的绿色空间。 它在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全式构造中以城市人的诗意栖居为根本目标,提供城市生态旅游、绿色城市生活、园林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的绿色功能,也推动着中国园林营建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前进。

其次,中国园林营建与“人的诗意栖居”之愿景是紧密融合的。 “诗意栖居”愿景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园林的“诗意”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从绿化到美化的过程来实现的。这里的美包括自然美和人文美两个层次。 “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之美,包括自然风景之美、自然事物个体之美以及所呈现出来的健康的生命样态。”[6]中国园林的自然美强调的是中国园林的营建是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因素建立起来的,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构成了园林所最终依托的自然生命系统;同时,人文美则强调了中国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及人工建造所叠加之树草山石等物,使之让园林内的场景设计等都坚持了自然之人化的和谐原则。 “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因此是客观的、社会的。”[7]76中国园林自然之人化在从绿化走向美化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在不改变自然之基础式存在的前提上愉悦人类身心的产物。 它达成了人类在物质满足和审美精神上对优美居住环境的客观追求以及生态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8],中国园林是城市生态领域营建实现绿化与美化的功能区,它为人实现“诗意栖居”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精神氛围。

二、“人化的自然”:环境美学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

“人化的自然”是在人与自然共在共处共生的动态历程中呈现的“自然的人化”的痕迹及其尺度。 “人化的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考量,它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创造性精神,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状态,终极价值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化的自然”重视人类生态福祉利益和尊重自然发展的统一,中国园林是人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是“人化的自然”的生态智慧结晶。

(一)生态园林文化的传承:坚持中国传统园林优秀生态美学文化的精髓

中国园林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犹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历史和现实中有着独特的专宠,“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的亲近态度”[9]。 中国园林文化传统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的贵族园囿追溯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大众园林,呈现出由原始园林的粗犷式向生态园林的精致式进化的趋势。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建造没有生态意识。 其实,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拥有独特的生态美学文化特征,所谓生态美学文化就是把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生态实践与艺术意境的融合。 同时,它也带给人们崭新的生态价值观,以探究人与园林的自然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追求生态世界观、园林人文观与大众审美观的统一。

生态美学文化与中国园林哲学结合在一起,汇聚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园林优秀生态美学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的优秀生态美学文化既是生态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精髓,源远而流长。 它倡导绿色生态文明的精义,体现出人、自然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 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的设计充分诠释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0],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体现了其生态功能;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展现出“瀑布天落,其喷也珠,其泻也练,其响也琴”[11]的震撼景象,给游览观赏者置身园林自然之奇境式感受,并且园林楼台草木与水流瀑布的结合,体现了其美学功能延展式的风格。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园林所体现的文化根源是自然生态观、园林审美观与环境人文观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也恰恰是对“生态园林”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最好表达。

生态园林文化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为特征,它要求园内景观设计具有文化内涵及科学属性,既满足人们的景观文化需求、自然生态福祉,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精神需要。 园林虽然不直接具有人的意识与观念思考,却以一种自然介质所滋生的园林价值及环境载体所涵养的园林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境遇和居住文明的发展。因此,生态园林文化的传承是何其重要,而这种观念传承不是自得其乐,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这样的园林文化传承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二)园林环境美学的提炼:回归中国园林“真善美”的人文追求

生态园林文化的再造式优化离不开环境美学的提炼,“环境美学是美学的分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13]。 园林内涵中的环境美学是以园林为环境载体给人类后天的社会生活注入美之精神色彩的观念认知。 它以探究环境美、生态美和自然美为主旨,具有自然基础性、感官愉悦性和精神和谐性的特征。 环境美学作为一种优秀生态文化的美学集成,它与中国园林的“真善美”的人文价值追求是相辅相成的。 “真善美”的内涵是对中国园林优秀生态文化的提炼。 中国园林的“真”体现在园林在保持自然之原真性的基础上遵循园林营建以自然为依托并信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中国园林的“善”体现的是园林营建基于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与环境美德;中国园林的“美”体现的是中国园林营建及生成表现出追求共融共存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之集成,即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之境遇。

中国园林的“真”是园林之真融于自然之真的体现。 它重在遵循人、自然与城市有机融合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园林是解决城市生态失衡的重要载体,维持着城市从绿化向美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中国园林的营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以“真的绿”为自然招牌,以“绿的真”为生态底色,以美化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使命,让有限的自然资源真实达到无限的生态循环,保障城市生态化向生态化城市的转变,使环境营造各个方面的“真绿”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国园林是真实自然的延伸,并凭借其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将人民的居住环境绿色化、原真化与多元化,呈现出园林融于城市的真实性与宜居性。

中国园林的“善”在以美向善、依美释善的格局中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及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与环境美德。 尊重自然是中国园林营建来自自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要求中国园林营建遵循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式发展的生态规律。 融于自然要求中国园林的营建在不与自然相冲突的境遇中贴近于自然界的原真性。 保护自然指中国园林的营建要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进程中推动园林结构的亲自然性。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及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表现出中国园林与人及其城市的实践关联,它在环境美德的内在价值层面满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

中国园林的“美”在美善相融中体现的是自然与人文相互化生的“美”之价值的达成。 “美”是对中国园林的一种审美达成及其内涵式肯定。当然没有“真”与“善”的保障,就没有“美”的生成。 人之于园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美学发挥,使园林之“美”的营建不再是对自然的纯粹复制,而是园林之美生成创造力图景的升华。 中国园林作为浓缩的“自然”,在真实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文化意蕴,这种并非纯粹模仿自然景观的巧思设计与文化意境的有机结合,使中国园林的美之面貌和美学内涵在善良观念的推动下有了质的提升。

总之,园林环境美学以聚焦园林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式关系为基本问题,追求环境介质“真善美”的统一。 “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7]76,“真善美”三者在园林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实践观推动下,其园林环境美学内涵不断地互动式深化。

(三)人化自然精神的提升:把握园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

园林实现“人化的自然”是再造其所内含的文化生命之必需。 它不再局限于人类为了满足日常物质需要的环境介质式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人类优雅之精神需要在其环境载体上的提升。 从“自然的人化”实践向“人化的自然”精神的提升,是园林文化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在其转化路径上的诉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14],关注园林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始终要对自然界中园林的存在怀有敬畏之心,要在园林营建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并保护自然,实现人类之于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中国园林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根于传统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的品格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影响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的造园艺术深受其熏陶,并为现代园林发展打下了文化基础,中国园林就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景观文化中的良好体现。 如果说自然是人民初始的居所,那么园林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化身。

其次,中国园林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求于描绘精神家园。 园林不再是刻意地再现自然,更不是冷冰冰的标本,而是人民生活的后花园。 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使中国园林在创造一个供人民享乐场所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园林是精神饱满的活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古代先民对中国园林注入的感情和哲学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未来人民对中国园林文化传承的精神归宿。 中国园林谋求于实现生活质量和精神世界的交汇,在给人们构造一个贴近自然生活环境的同时,不失为一种净化人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因此,中国园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其“调节的是人与不同生命体及自然环境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5]。 中国园林文化一直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态价值观。 在新时代面对生态危机与园林景观设计等诸多问题时,应时刻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态智慧,指导中国园林的发展,为化解生态危机提供有力的途径。

三、“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之发展趋向

基于“自然—文化”视角思考中国园林哲学的实践转向,需要把握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的逻辑线索。 园林哲学是园林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以园林为载体进行哲学思考而凝炼生成的系统理论。 它是在反思园林设计、营建以及存在的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是审视园林现象和园林的营建活动所进行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思考。 它体现的是一种园林精神理论与景观哲学思想的一种抽象概括,是对园林这一概念背后及其本质根底处的精神追问。 中国园林哲学从无到有、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进程是与时俱进的,它深刻体现了园本自然、天造地设、园建于人、人文化生、匠心营造、园林为民、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宗旨。 毕竟中国园林哲学不是抽象、臆造的空洞哲思,它是植根于中国园林营建之实践基础的学问,彰显的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生态属性。 “没有离开自然的文化,因为文化是自然所创生的;也没有离开文化的自然,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再也没有不受人类影响的、自在自为的自然。”[16]文化虽是属人的,但其在人之根源处更是属于自然的。 园林文化来自园林实践。 中国园林在其各具特色的营建过程中也逐渐注重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在文化传承中彰显自然本色,在保护自然中提炼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园林哲学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层面坚守的原则。

(一)人、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园林哲学的理论创新

“自然—文化”视域是立足于自然与文化维度的相互交叉,一方面是自然进入文化之视域,另一方面是文化融入自然之背景。 “从中国文化史中的哲学范畴来看,‘和谐’一词标志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理念”[17],也标志着中国园林哲学的智慧理念,中国园林哲学的理论创新凸显着人、自然及文化和谐共生的思想。 因此,把握中国园林哲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厘清人、自然与文化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人是中国园林哲学考量的主体。 人来源于自然,人因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园林中的景观。 人的实践活动应是与自然融合的过程。 想要实现“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离不开人的主体角色,中国园林正是满足了人类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需求。 人在园林中具有主体性特征,离开了人,园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园林的设计取决于人,但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建造园林,人只有克服住内心无度的欲望,才能避免向以园林为载体的自然过度索取。 园中之物,皆来源于自然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 园林之魂,则来源于人营造园中之万物在匠心搭配中所赋予的意境。 园林与人本身是相互契合的关系,终究是人通过园林这个环境载体来实现人类向自然的回归。

自然是中国园林哲学永恒的主题。 园林是一种模仿的自然,是人对自然的呼唤。 园林借自然之物,以自然为景,但园林的建造内容不单单表现为自然的内容,还多了人对自然的期待和表达,是人对园林精神需求的提升。 因此,园林的营建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 所谓“七分自然、三分人工”体现的就是造园时所把握的“度”。 在这种“度”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综合体”[18]。 自然万物是园林营建的主题,相当于人的骨骼,离开了自然,园林也就失去了灵魂。

文化是中国园林哲学传承的主旨。 中国园林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园林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的生命共同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其传承是园林文化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园林既是景观设计,更是哲学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化需求的改变,中国园林的哲学精神,更趋向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优雅发展的特征。 它在吸收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园林生态现代化的文化创新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是园林文化的重要部分,园林营建应重视区域性生态环境,“充分了解原有地形、绿色植被、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和人文景观特点”[19],在原有的物质基础中丰富园林文化景观,以人文化成的营造手法充分提升中国园林文化的内涵功能。

人、自然、文化是一个关联体,三者在相辅相成中形塑一种亲近自然的园林哲学。 在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园林哲学的核心理念,以其为精神基础所构造的文化景观是自然界与人共同化生创造的艺术精品。 保持深厚园林文化底蕴及园林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局面也是中国园林营建现代性转向面对的目标。 因此,中国园林营建需要坚持中国园林哲学的自然文化精髓不动摇,当然也不能因重视自然而忽视了文化,或重视文化而忽视了自然。 应该在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格局中,达成园林营建中两者的平衡,“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20],实现人、自然、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局面,这既是中国园林可持续营建的基本原则,也正是中国园林哲学理论创新的核心内涵。

(二)“双碳”目标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中国园林哲学的实践创新

“自然—文化”式的中国园林哲学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人这个自然生命共同体之环境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以“自然的人化”成为园林支持城市绿色发展的助推手,又以“人化的自然”促进了人们对园林式生态优美的居住环境的追求。 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绿色观念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园林哲学从认识园林到理解园林的必由之路。

哲学返归于实践,园林哲学是城市营建的观念指南。 当前,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碳排放量最为集中的区域,再加上绿色空间的缺少及不均衡式分布,会使城市人生活工作的压力感倍增。为“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土’”[21],这就要求扩大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与此相契合的是园林的营建能够加强城市的绿色韧性发展,对城市低碳化与市民生活优雅化起到重要作用。 毕竟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是中国园林营建的实践归属,也是中国园林哲学的初心,其前提是形成高质量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的融合,来有效提高城市的承载力、活力和生命力。可见,园林作为城市生态构造的重要载体,其所营建的不仅是绿色生活的典范式功能区,而且其从内涵哲学层面坚持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的原则转化,从理念上扛起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任,肩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境之使命。

围绕新时代“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要求,园林营建在国家倡导建设生态城市以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大有可为,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进程中大有作为。 “双碳”目标与中国园林的营建无疑在通路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合理推动生态城市发展现代化。 “双碳”目标的实现本质是一场绿色发展的革命,“中国园林作为维护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和低碳韧性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2]。 在“双碳”目标的助力下,势必要求中国园林哲学的创新贯彻全球化生态哲学的内涵,以其低碳化足迹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作出合理的应对,为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寻求森林碳汇助力“碳中和”的绿色健康持久的人居环境之出路。

园林哲学是美好优雅生活的需要,也是绿色发展现代化理念的需要。 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23]。 “双碳”目标之下城市生态化绿色发展进程的加快,也并没有使工业化进程之中及之后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消失,反而会使之暴露得更加明显。 那么,园林作为城市环境现代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宜居生活的层面对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愉悦需要和提高环境质量方面将发挥比往常更加重要的功能。 它不仅在2030 年“碳达峰”的进程中改善人居环境的处所、条件、场景及形象——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并满足审美情趣的需求,而且还将在更加长远艰巨的2060 年“碳中和”进程中构建国人们在工作之余诗意栖居的养生之地。 它对达成整个中国社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毕竟实现美丽中国优雅生活的全面进步和满足人类健康宜居生活的整体需求,有效响应“双碳”目标、实现“绿色现代化”将会是中国园林营建蓬勃发展的最终归宿,也将是中国园林哲学实践创新的终极指向。

结 语

从古至今,园林营建就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以自然为根底的人文化成式实践。 中国园林营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营建,是协同提升美丽中国优雅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更是实现城市绿色现代化发展、构建城市生态功能区、绿色空间的关键一步。 中国园林营建在空间格局、建筑样式、园内植物、设计理念等方面都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园林生态文化的精髓。

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园林哲学在人民走向自然生态、绿色环境、健康身心、优雅生活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中作出了重要的观念支撑。 其所传达出“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园林优秀生态文化传统。 作为“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遵循的原则,需要从自然维度和文化维度两个方向发力,坚持中国园林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且保持自然为本的方向不动摇,人文化成的原则不偏离,才能真正指导中国园林营建再创辉煌的可持续性发展。

不同风格及样态的中国园林是一代又一代园林人留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营建相融合的环境精品。 中国园林哲学是中国人在改善自身生活环境、优雅其自身生活方式进程中以其观念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处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园林营建,更应该秉承中国园林哲学的“自然—文化”精髓内涵,解决在园林营建实践中遇到的“营建什么? 为谁营建? 为什么要营建?怎么营建?”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中国园林哲学返归中国园林营建的长久发展。 为达成中国园林辉煌的再度复兴多向发力: 一是中国园林在自然式营建的过程中,坚持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不变,在尊重自然、维护原初的过程中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艺术、自然元素的原真性,防止过度人为化;二是建立园林景观文化与哲学思想文化相交叉的研究机构,加强对园林哲学文化营建的研究和教学,培养更多有理想有素养有情怀的园林人;三是园林文化营建需要因地制宜,以自然地理的物质条件为基础,避免盲目重复式营建,体现城市历史文脉与自然生态化特点的融合;四是在中西园林文化交流中合理借鉴国外园林营建的有益经验,在全球园林境遇中坚持中国化、本土化、区域化发展,同时让中国园林哲学和园林文化走出去;五是制定完善的中国古典园林保护措施,挖掘其典范式的文化蕴义及哲学内涵,在民族化保护中适度开发,形塑生态化旅游的格局,完善园林古建保护管理及修缮政策的支持力度。

猜你喜欢

共生园林哲学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菱的哲学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小包哲学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