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困境与进路
——以A州乡村振兴试点村Z村为例

2022-11-24郑向冉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风乡贤文明

郑向冉,严 卿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保护文化载体,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注重人文资源,彰显云南乡村特色,建立有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对于云南省尤其是滇西,一方面,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总体较为滞后,导致文化现代化转型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多元民族聚居的滇西地区,蕴藏着传统优秀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升级的丰富资源。

学界关于乡风文明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乡风文明的内涵。唐兴军和李定国、张建伟和图登克珠提出乡风与其历史积淀的乡村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2〕。二是关于乡风文明的重要性。马伟亮和杨文毓、宋小霞和王婷婷强调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整体的保障〔3-4〕。三是关于乡风文明的建设路径。刘保庆和陈雨昕、陈信凌和范懿主张要加快发展乡村地方经济、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并弘扬良好家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5-6〕。学界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启示,但目前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宏观视角对乡风文明内涵、重要性、路径的解读,而对于边疆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举措、困境和策略的实证研究和学理分析较为匮乏。目前只有于红梅、陈晓霞主张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完善制度体系〔7-8〕,王岚、丁智才强调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边疆民族特色文化〔9-10〕。

本文选取Z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层考量:其一,2017年A州在云南省率先启动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周期三年。Z村是A州首批乡村振兴州级试点村,同时也是省级、州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获取政策、资金和信息资源支持力度较大。总结Z村试点工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举措、成效,有助于提炼适合滇西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剖析其存在的困境、短板与制约因素,可以为后续审视滇西地区发展基础、禀赋和外部社会资本支持相对较弱的其他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可能启示。其二,Z村是当地有名的彝族“跳菜村”,具有较好的乡风文明建设基础和较具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禀赋,在滇西民族地区具有典型的样本价值;而且该村位于城郊,能较具代表性地折射城乡融合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复杂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访谈法,与村干部、驻村干部、红白理事会负责人、道德评议会负责人及普通农户等多元主体深度交流,试图通过微观案例的分析,探讨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可行之路。

二、滇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多元整合转变思想观念、弘扬文明风气、发展地方经济举措,全面稳步改善乡村精神风貌。自从开展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以来,为突破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堵点,打造善治文明乡村,Z村做了诸多尝试。

(一)党建引领文化阵地建设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座美好大厦,那么社会建设就是支撑它的基础”〔11〕。因此,乡村基层党建引领的文化阵地建设也是个体农民嵌入文明乡土的重要支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功能。Z村党总支和各村支部在基层治理中,规范组织活动,开展限期整改,定期开展“回头看”,落实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抓好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锻造了一支敢战能胜的基层党建铁军,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整治陋习,传承优秀家风,弘扬社会新风,做到了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中坚力量作用。

在抓好基层党建的基础上,Z村重视文化主流阵地建设。一方面,抓硬件,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Z村全面规范村级活动阵地、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成基层党支部活动中心和文化阅览室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目前,该行政村的全部自然村均已在进村主干道绘制民族文化墙,营造了良好的民族特色文化氛围。同时,利用党员活动室和综合活动场所,为群众搭建学习、娱乐平台,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①访谈对象:ZDT,Z村所属镇政府干部;访谈时间:2020年11月7日。。另一方面,抓软件,融入群众现实生活。一是通过思想引领提高乡风文明。Z村开设了本村的文化讲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向农民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拓宽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形式,充分运用广播、微信群等平台,不断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覆盖面。二是学习榜样力量树新风。充分挖掘和凸显本村道德模范的榜样功能,以爱国卫生运动、文明餐桌等正向宣传引导激励村民营建公序良俗。

(二)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铺张浪费严重、攀比之风泛滥等陈规陋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焕发新气象。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是重要板块,也是几年前存在的难点。

Z村立足村情民情,全面推行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的文明力量。调查显示:该村村民认为本村移风易俗成效好的比例占74.19%,较好占25.81%。由此可见,Z村通过两大主要举措在引领文明新风上确实行之有效。一是组建自治协会,制定村规民约。打造“一约四会”,即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将乡村优秀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以“三字经”的体例量身打造了一套适合本村村民的行为规范;杜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明确规定60岁以上老人每隔10年才能举办一次祝寿庆典,升学、乔迁、满月等喜事禁止宴请,循序渐进引导农户抵制铺张奢靡的客事办理风气,逐步消除不利于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短板,有效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二是注重培育文明家风,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通过开展“十星农户”“最美家庭”“光荣户”“清洁庭院”等评比,引导村民充分认识文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意义,将村民自我约束与弘扬文明家风相结合,使村民将文明乡风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力助推了村内文化氛围的营建。

(三)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乡土文化绵延万年,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中断的主要基础”〔12〕。不同地域文化特色迥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打好本土“文化牌”,走既传承又发展的双赢路径,是推进乡村发展的关键。

Z村依托本地“土风计划”,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跳菜”为引领,精心打造展示民族文化观景走廊,建成跳菜文化传习所,实现乡风文明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振兴道路。“我们的百名人才计划针对多类人群开展跳菜培训,老百姓不需要支付多余的费用,买张车票就能来县城参加包食宿的免费培训,这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支持了人才复兴,很多群众还通过跳菜表演获得了一笔重要的经济收益”①访谈对象:ZY,Z村所属县文旅广电局干部;访谈时间:2020年11月8日。。“非遗和乡村可以实现同频共振”〔13〕,通过跳菜表演,发展有底蕴的文化旅游业,不仅促成了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的融合,还生动展现了彝族的优秀文化内涵。“Z村积极借助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特色加快三产融合,有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②访谈对象:ZJZ,Z村所属镇政府干部;访谈时间:2020年11月7日。。这样的发展模式既厚植文明土壤、传承地域特色,又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Z村也凭借这一特色跻身省级旅游示范村。

探索出乡村的“文明”建设路径是保持乡村定力与韧性的关键所在。试点工作以来,Z村开展阵地建设,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与本土产业的良性互动来拉动村民致富,不仅传承了其特有的传统“跳菜”文化,也创造性挖掘和转化了民族文化的可再生价值。

三、滇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突出困境

乡风文明与否,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精神风貌状况和乡村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启动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之前,Z村的精神文明状况总体欠佳,人才支撑断层;试点工作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中,也依然存在一些掣肘因素。

(一)文化多元背景下,农民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有待提高

城乡交融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多元因素逐渐渗透到乡村相对单一的传统乡土文化中。这一过程中,虽然农民观念会逐步变得更加开放,但诸如精神信仰漂浮不定、盲目追求片面的物欲满足等情况开始凸显,成为制约乡风文明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对乡村内在“精气神”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关乎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根基的稳定。Z村位于城乡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在农村与城镇互动过程中,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村民形成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价值观念,难以有效识别城乡交融带来的多元文化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哪些该吸纳、哪些该摒弃。“这几年村里出去打工的人与村里的联系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变得只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虽然不会去破坏集体利益,但要为集体作贡献的时候,很多人都比较冷漠了”③访谈对象:XLY,Z村村民小组长;访谈时间:2020年11月7日。。片面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部分村民中蔓延,逐渐漠视乡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个人物质利益至上变成了他们唯一的价值标杆,以此作为衡量、处理与集体、邻里关系的根本依据,严重妨碍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这种状况一方面部分瓦解了民族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中的科学要素被漠视和过滤,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内化”就变得相对复杂和困难。虽然近年来Z村及其所在镇开展了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宣传,但依然有部分村民未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在没有践行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诸如好吃懒做、“等靠要”观念严重,随意违背与企业、合作社的合同约定,恶意损人争利等现象依然存在。

(二)公共文化供给成效欠佳,综合服务效能尚未充分发挥

供需动态平衡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破解农村文化供需失衡,是制约新时代解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因素的内在要求。

调研显示,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周期内,Z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大有改观,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然而就其实际运行效能而言,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依然未能充分满足农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重建设,轻管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与使用效率偏低。现行标准下Z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虽已基本建成,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由专人负责管理,但曲艺、体育、音响等设施、器材利用率较低;活动广场存在群众晾晒谷物、堆放杂物和乱停车辆等现象;村里开设的农家书屋所涉农技类图书较少,且已有相关主体图书理论性较强,科普性、针对性与适切性不够,导致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几乎无人前去阅读。另一方面,文化惠民服务活动运行效果不佳。基层文化下乡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渠道。然而,当前不少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未能兼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科学要求。再者,自上而下单向的城市文化演出下乡,虽然为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灌输提供了机制保障,但未能有机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偏好,且没有为农民建构起机制化的文化活动参与渠道,因此,村民反而成了旁观者。据Z村所属镇文化站站长介绍,“在文化惠民方面,老百姓更喜欢自己能够直接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就拿政府每年的送戏下乡、文化下乡来说,大多时候请村民来看,他们都不来”①访谈对象:DWZ,Z村所属镇文化站站长;访谈时间:2020年11月8日。。由此可见,由于村民的知识结构与自身需求不同,单向度、内容单一、缺乏互动的文化下乡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充分激发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精神内驱力尚有空间。

(三)村民主体作用发挥受限,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支撑不足

一般而言,村庄人口结构和社会流动、本土乡贤人才功能发挥是决定乡村人才支撑作用发挥状况的关键,关乎乡风文明发展的总体步伐。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Z村乡风文明建设最大短板是村民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文化治理人才开发效果不佳。目前Z村文化振兴在人才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偏低、乡村空心化凸显、人才断层突出、新乡贤作用发挥不显著。其一,人口年龄、学历结构尚待优化。调查显示:Z村45岁~59岁的劳动力占61.29%,初中以下学历的村民占87.10%。农民的劳动力年龄比例与受教育程度是决定能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锁钥,能否有效培育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决定Z村接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二,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特色民俗文化传承难度增大。首先,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力量的青壮年放弃土地经营外出务工,导致一些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现象突出。其次,该村空壳化、空巢化状况在农户中不同程度存在,村内留守儿童多由空巢老人隔代抚养,造成了乡村特色文化基因的部分断裂。再者,部分外出务工的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者单纯追求获取经济利益,而对村内公益文化活动缺乏热心,“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文化传承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就拿跳菜表演来说,很多人也是冲着经济利益去外面做的,遇到村里面有事需要帮忙,很多人就不热心了,我们村干部也很难去做工作”②访谈对象:WKY,Z村村委会干部;访谈时间:2020年11月8日。。其三,未能充分挖掘并开发好本土“新乡贤”的柔性治理功能。一方面,村干部通常倾向于以“行政化”的刚性治理方式处理村民矛盾,忽视开发新乡贤“桥梁”的引领作用,乡村社会治理资源难以拓展。另一方面,乡村干部忽视年轻化的乡土文化人才、能人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型乡贤功能的开发。

四、滇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可能进路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整合各种资源,借鉴吸取有效发展经验,乡村社会风气才能迈上新台阶。

(一)重引领:基层党建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15〕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为切实推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工程,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进行刻不容缓。一方面,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了解农民现实诉求,“实现宣传载体从静态向动态转变”〔1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融入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达致理论与现实的双向互动。如:将感恩教育、国家认同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理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群众诠释,真正做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最大程度提升民族团结向心力。另一方面,注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继承与发展,以传承为起点、创新为关键,全面激活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立跳菜、刺绣、打歌传习所,利用平台支撑和人才复制的方式守住民族根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时代价值。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它作为重要的精神指向标,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方向。

(二)善整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贴近农民实际精神需求

多元整合并有效利用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关键。

就政府与管理者来说,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培养本土文化服务人才。首先,政府要制定一套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制度规范,在执行层面上为基层文化管理班子顺利开展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主体层面上保证村民群众能平等地享受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次,要培养一批能振兴、管理、举办文化活动的本土人才,要想让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乡村社会中真正扎根,“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支本土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17〕。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管理人才在公共文化设施使用中的作用。就村民主体来说,要关注其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更贴近农民生活的“阵地”。在“教育阵地”上,丰富坝院会、火塘会、田间会新样式,拉家常、议发展,在农闲时间为村民搭建能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在“娱乐阵地”上,可以把大众传媒作为突破口,以抖音、微信、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新风,多元整顿农村赌博风气,引导农民追求健康娱乐方式,培育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干部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以增强村民参与度为切入点,用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方式,既弘扬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又传承了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资源、提升了村民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使公共文化设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近百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农村人才内生动力

只有贯彻落实以农民为主体的理念,践履笃行群众路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目前乡村文化治理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归根到底是人才支撑不足。亟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激励多元主体加入乡风文明建设的队列,助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其中,应重点挖掘乡贤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柔性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将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合理切入点作为培育新乡贤的主要杠杆”〔18〕。不同类型的乡贤具有不同的资源与特点。对于“在场”乡贤,要充分利用好其德行优、权威高、人缘好等特质。他们往往对村庄和文化更具认同感,公益心和奉献精神强,是乡风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利用其德高望重、公德心强的优势,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协助政府引导群众,能大力发挥其柔性治理的功能。此外,应聚拢并发挥“跳菜”年轻艺人、返乡创业人员的带动作用。激励“跳菜”年轻传承人将特色民俗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综合开发,有机促进民族团结、乡风文明建设和村民增收;返乡创业人员见识多、人脉广、能力强,可深入征集并吸纳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方案策划与执行中的意见,并发挥其内联外引价值。对于“不在场”乡贤,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成就来回报家乡,组织成立经济资源型乡贤理事会,可通过返乡投资、助学奖先、捐钱捐物等方式进行财力激励,也可发挥其智力引领、价值重塑、人力联引功能。此外,可在村里设立乡贤墙、乡贤榜,融入乡贤事迹,以乡邻典范教化乡民。

五、讨论与结语

乡风文明建设,理应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标而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关键。应利用乡村建设契机,依据地方财力和乡村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改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融入乡土特色和自然元素,避免大拆大建和大而无当的形象工程。治本而言,就是要尊重和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性。“研究乡风文明建设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阐述‘依靠谁、为了谁’这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19〕。遵循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必须始终明确以农民群众为中心的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激发农民自我治理的内生动力。费孝通先生认为:“现在我们要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把农民生活的道理讲出来,有什么办法呢?那就是去看、去了解,去体会他们。”〔20〕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乡村党员干部的引领力、新乡贤的号召力都应与普通村民的内驱力形成耦合效应,而且也正是在激活和壮大普通村民内驱力的实践中得到印证与彰显。

乡风文明的内涵和要求势必伴随乡村振兴的进程不断深化,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改善农村社会风气逐渐升级为辩证统一地融入乡村产业、生态、治理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进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21〕Z村紧抓文化阵地建设和推进移风易俗之余,注重挖掘和打造地域特色彝族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面优化乡土社会风气,为农民美好生活创造必要条件。具有独特民族文化资源的Z村卓有成效的亮点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路子,这证明乡风文明建设不能止步于画地为牢式的文化造村,而应以文明共建共享为内核驱力拉动包括人才、产业、治理、宜居在内的乡村振兴,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复合性、联动性与系统性。

然而,乡风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指望迅速破解沉疴无疑过于天真。本研究显示,作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Z村乡风文明建设尚且存在不少难题。这些难题不仅凸显了其自身具体特性,也折射出中国尤其是西部欠发达乡村的诸多共性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农村空心化,从而产生了各种相应的变化”〔22〕。质言之,Z村乡风文明建设暴露的短板,根源于社会转型、城乡流动背景下民族村庄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迅疾转变的不适,导致新型乡村文明重建进程受阻。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合适的进路既不是任由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衰落殆尽,更不是建造封闭的乡土传统文化乌托邦,而是在推动城乡融合进程中一面传承和转化传统因子一面输入和生产优秀现代文明鲜活血液,探寻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文明,在城乡文明互动中整体把握乡村进步的内在规律。

乡村社会的风气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乡风文明对于整个中华文明传续有着重大意义。为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须直面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难题,既充分挖掘地域资源的特色功能,积极探索适合本土的乡风文明之路,又适时调整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农村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主张,精神生产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要义在于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的能动反作用不可漠视。就此意义而言,乡风文明实属乡村振兴战略之根基与底气。由前述可知,在推动城乡交融的进程中,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有效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精神文明诸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文明乡风的根本。

猜你喜欢

乡风乡贤文明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文明乡风聚人心